双向细目表,作为题目开发的一种重要工具,必须与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相一致,为教师开展基于课标及教材的测试命题、质量评析提供“方向标”(指南)、“计划书”(蓝图)和“度量衡”(标准),有助于引领教师基于课标的教学,也是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笔者历经一番研习,统整出如下细目表,以飨诸友,供试题编制、试卷分析、质量评价之需。
一、确定测试的目的、试卷的总体难度,以及测验时间。 测试类型分为形成性测试、终结性测试、模拟测试、水平测试、选拔测试等;目的不同,难度也不同。试卷拼出后,由教师做预答计时,其答题时间应以考试规定时间的3/5或1/2为宜。 二、确定考察内容与考察目标,以及各知识块的分数比例。 1、知识块【指单元(或章)、节(或课、框)、知识模块】应按单元次序进行编排;但核心是知识点(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既要注意覆盖面,又要注意代表性,突出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核心目标)。 2、目标(即认知水平)由低到高排列;在每个知识点对应的能力层次下填充符号“☆”。(一个知识点原则上只能对应一种认知层次、一种题型) 3、知识块的比重应按教学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来设定。 三、确定题目的难度,并选择合适的题型(即评价方法)。 1、预估或实际的难度应分为“易、中、难”。(衡量考试质量的标准: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 2、题型应根据课程特点和目标要求正确选择:客观题(如选择题、判断题、配伍题、填空题、改错题等)和主观题(辨析题、简答题、探究题、论述题、应用题、操作题等)应合理搭配,但以主观题为主。 3、选题要做到每个内容都有相应的题目来评价,一个内容的不同认知要求都获得评价;学生正确答题所需的知识范围与课标期望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一样。 首先应落实主观题:设置几种题型,每种题型选用几道题,每道题考查多少个知识点;然后再确定客观题:明确考查多少个知识点,设置几种题型,每种题型安排几道题。题目的认知深度必须充分反映课标的具体要求。 四、考察每道题目内在的价值取向。 题目隐藏的价值观应与课标追求的价值观应保持一致。课程愿景是课程标准的核心价值观。(整体课程特征:联结、转化、超越) 五、制定各个题目的评分细则,确定每种题型、每个题目所占的分值。 依据评分细则对学生表现的判定,应准确反映达成目标的程度;它的质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信度。根据题目的难易度、重要性和分值比重确定分数。 六、组卷,并填写“题量/题号”、题源(取材来源,即出处及“借用、改造、原创”)。 试卷题目的排列顺序,应按整体目标逐渐提高层次,即从简单、基础、小题,到复杂、重点、大题。 七、审查各考查点的分配是否合理 审查包括两个方面:各考查内容(知识点、单元)所占百分比是否合理,各考查目标所占百分比的分配是否合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