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文化之历史的演变!

 五觉馆 2015-12-15


探寻中国玉器史,应该从旧石器时代开始。

可以有实物佐证的中国玉器史,是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就开始萌芽了。60万年“北京人”曾经用水晶打制了一些旧石器,这种用水晶材料制成的石器,可以被看作中国最早的玉器。当然,这是人类早期的无意识产物,它是作为刮削器、尖状器、球状器等等器皿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和我们所要叙述的玉器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真正的玉器应该是从兴隆洼文化才出现(下图为兴隆洼文化玉玦)



它不是人类在无意之中制作,而是有意识地作为装饰品而制作出来的,这就是玉玦和玉串珠。

兴隆洼文化玉玦,还有其他文化类型的玉环、玉珠等等,是人类最早的装饰玉器,玉的这种装饰功能,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伴随着我们文明的始终,一直流传至今,以至在现代社会,玉耳饰、玉项链、玉坠和玉镯等等,成为现代女性经常佩带的饰物。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玉的主要功能有着不同的变化。纵观我国文明发展的历程,玉的发展经历了神玉(巫玉)——王(礼)玉——民玉(玩玉)三个历史时期。叙述玉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变化,可以使读者在整体上把握我国玉文化的发展脉络。


玉器的装饰手法-对称法


玉器的装饰手法多见的是对称法。

对称法是表现装饰美的一个重要手段。图1是一件史前文明的良渚文化玉琮,其转角处的纹饰,充分运用了立面对称这种艺术手段,以棱线为界,两边对称雕刻了眼、鼻和嘴,其纹饰雕工之细腻,堪为绝作,把兽面纹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装饰,不仅使玉器增加了美感,也使玉器的内涵得到了充实。讨论良渚玉琮兽面纹的学术论文数以百计,至今尚未对这类兽面纹的意义和功能达成一致的结论,可想而知,这种装饰美的艺术魅力和学术魅力。


图1


对称的装饰手法,不仅出现在琢器的立面上,也经常出现在玉器的平面上,图2是一件在河南出土的春秋玉牌饰,其上宽下窄,四边有牙脊,器表用对称的手法雕满纹饰。在玉器表面中央偏下饰有一个弯角牛首形兽面,以鼻翼为中线,左右两侧的蟠螭纹两面对称,全器雕碾精致,纹饰繁密而不杂乱,特有的隐起工艺使玉器表面起伏隐约,造成一种神秘的感觉。奇怪的是,玉器左上角的蟠螭纹中,眼、鳞、爪、须和发等等,上面的细刻纹尚未完工,和右上角细刻纹密布有明显的区别,很可能是墓主猝死造成玉器仓促入葬的缘故。但是,左右上角还是可以看出对称的装饰手法。


图2


玉器的装饰手法-分割和无序


分割法也是玉器雕塑中常用的手法,它采取不同的比例,使玉器的装饰面构成不同的区域,用以间隔不同的纹样,从而在视觉上产生节奏和韵律之美。除了上文介绍过的战国透雕龙凤饰重圈璧外,这种分割法在汉代的玉璧上出现较多,如图3就是采用分割法的汉代玉璧。


图3


除了有序的装饰手法外,有些玉器的装饰手法似乎是无序的,如图4的春秋玉璧,其纹饰看似杂乱无章,找不到蟠螭纹的分布规律,但是仍旧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感觉,而这种看似无序分布而又有序的装饰手法,恰恰是现代膺品最难模仿的。读者可以看到在密布蟠螭纹的玉器表面,有几个分布无规律的椭圆形的小眼,这种小眼常常出现在春秋期间的玉璧上,从装饰工艺上来看,它完全可能是填补无规律的蟠螭纹可能出现的空缺,以使整器的纹饰装饰风格完全统一;从玉器的内涵来看,这种椭圆形小眼的出现很有可能表现某种神秘的意义。这种纹饰密布的装饰手法,使得春秋玉器别具艺术感染力。


图4


玉器的装饰美和造型组合


玉器的装饰美,还和玉器的造型组合有关。如图5的汉代玉卮


图5


它的器型从本体来看,为直筒形,直口,平底,有三个矮兽首形足。但是,它又用高浮雕的手法,在卮的筒壁上组合了几种动物,使整器的装饰给人一种奇妙之美。它的正面饰有高浮雕朱雀踏虎,口衔活环,凸出卮身,双足直立于虎背,两侧云纹羽翼层层舒卷。而螭虎作侧首伏卧状,睁目突珠,张口露齿伸颈似在怒吼。卮身下部的组合亦很精彩,两侧饰浮雕变形凤鸟纹。卮身一侧为环形板手,浮雕一熊,直立侧身盘附其上。而卮的器身遍饰“T”字变形卷云纹和勾连卷云纹,两个纹饰之间由一条宽凹槽为界,卮外底中心饰阴线刻细网格纹和三朵卷云纹,边沿饰三组三角纹和菱形纹。在这么一件汉代玉器上,有纹饰的组合,动物的组合,几何形体的组合,固定部件和活动部件的组合,其雕工之精,构图之妙,使这件汉代玉卮,成为罕见的珍品。


最能说明玉器造型组合和装饰美之间的关系,当数玉面饰和玉衣。读者请观赏图6的汉代玉面饰


图6


从整体上看,它不仅清楚表达了人面的五管,也勾勒出人面的整个轮廓,把一个安静地躺在墓穴中的王公贵族的脸盆衬托得清清楚楚,整个玉面饰确实给人一种宁静美的感觉。这种美是造型组合而成,离开整体,从单一的玉片来说,它就谈不上任何美感,读者无论把表示耳、鼻、眼和嘴的任何一件玉片单独挑出来观赏,都不能使我们的感管有一种美的冲击。


同样,在前面介绍过的西汉一件银缕玉衣,也有类似的组合关系。这类玉衣的出土,在学术上有着极大的意义,它使我们对古籍中关于汉代葬礼的阐述有了正确的解释。无论是金缕玉衣还是银缕玉衣,一出土,都是国宝级的文物。它在整体上,给人的视觉一种强烈的冲击,一种无与伦比的古典美和狰狞美,会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这种造型的组合,堪称经世之作,美伦美唤。但是,和玉面饰一样,拆下玉衣上任何一件玉片,它就不能给人以美感,它仅仅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玉片,放在马路上,恐怕都不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所以说,造型组合形成的装饰美,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提升玉器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段。


各个时期玉器的主要纹饰

为了加深对玉器装饰美的认识,有必要记住玉器的主要装饰纹饰及其出现的年代。下面把玉器的一些主要纹饰介绍给网友,以便研究时参考。

瓦沟纹,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主要纹饰,参见图7。


图7


这种瓦沟纹,它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随器物形体的走向而游动,它的下凹和上凸,缓和而又自然,大多数的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勾形器和勾云形佩都有这种纹饰。


饕餮纹,又称神像纹,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主要纹饰,参见图8。


图8


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饕餮纹,和红山文化玉器的猪龙的展开图有些相似,它们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它不仅对我国后世玉器的兽面纹有深刻的影响,还对我国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造型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读者可以把图8的良渚玉器上的饕餮纹和图9的春秋早期的变形兽面纹和图10的西汉兽面云纹作一比较,以便摸索兽面纹的演变规律;

图9

图10


龙纹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主要装饰纹饰,龙本身就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因而龙的装饰图案不可能采用写实的手法,所以出现在玉器上的龙纹饰,往往用变形、夸张、对称、浅浮雕和高浮雕等手法,把龙的图案凝固在玉器上,形成一种浪漫而又神秘的美感。读者观赏从图11西周中期的龙纹,图12战国的蟠龙纹,至图13汉代的螭龙纹,能否在这些纹饰中领悟这种美感。

图11

图12

图13



云纹也是我国古代玉器上的主要装饰纹饰,它早期往往处于玉器图案的主要部分,以后也作为一种辅助纹饰出现。云纹有阴阳之分,图14春秋的云纹和图15是战国的勾连云纹都是凸面云纹。

图14

图15


谷纹是战国和汉代玉器上使用较多的纹饰,它也有阴刻和阳雕之分,图16是战国的谷纹,它采用的是阳雕技法,也就是凸面谷纹,在这件重环上,一粒粒谷象豆子一样鼓起,真有点五谷丰登的感觉。


图16


图17是战国玉器上的三角雷纹。我国古代的学者,把圆形的回纹称作云纹(参看图14和15),而把方形的回纹称作雷纹,一般说来,回纹用作地纹的比较多,而这件战国玉器,三角雷纹用作主纹,阴刻浅浮雕,使雷纹若隐若现,别具情趣。


图17


动物纹是我国玉器上经常采用的装饰手法,这些动物,大多写实,早期的动物纹,和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有关,后来逐渐带有吉祥的含义。图18是西汉鸟纹。


图18


其造型显然和汉代崇尚的黄道之学有关,而图19的宋代云鹤纹


图19


图20是元代莲鹭纹


图20


则明显带有长寿和仕途顺当(一路连科)的意义了。总之,如商代的兽面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纹、唐代的牡丹纹、元代的鹭鸶纹、明代的串枝莲纹等等,都应牢记在心,才能对玉器的真伪作出正确的判断。当然,玉器的装饰纹样还有许多,需要读者在收藏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真正掌握玉器的装饰艺术之美。


玉器的工艺美


玉器的工艺美,不仅是玉器艺术价值的重要表现,也是鉴定玉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了解不同时代的玉器工艺,对于我们领悟玉器艺术之美,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玉器的工艺美,主要是指玉器的雕刻工艺所形成的美感。不同的时代,雕刻工具的不同,雕刻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区别,对玉器的鉴赏和审美情趣的不同,都会对雕刻工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会在玉器上留下深刻的工艺烙印,左右着我们的审美情感和鉴别能力。

红山玉器的瓦沟纹,是红山文化特有的玉雕工艺留下的纹饰特征,图22


图21


玉勾云形佩上的瓦沟纹清楚显示了红山特有的打洼工艺。

这种工艺雕制的红山玉器,构成了一个区别于其他文化其他时代玉器的明显的纹饰特征,即“红山文化玉器的凸线都是由和它垂直的凹线堆筑起来的。我们在以前把这个现象说成是“非”字工艺。在和徐州博物馆文物征集组组长李仁俞先生交流这个认识时,他形象地把“堆筑”两字改成“挤”字,这个“挤”字对于理解红山文化的雕工更为形象更为贴切。请读者观赏图23


图22


红山玉鹰的象鼻孔,在孔的椭圆形线上,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凹线“挤”出凸线的工艺。挤出来的线条所形成的工艺美感,为红山文化玉器增添了特有的风采,也为红山玉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良渚文化的玉器更是以线条之美而闻名于世,但是,良渚玉器线纹的雕刻,和红山文化截然不同,它琢磨细致,其细如毫发的“细曲线纹是由短而细的线条错落连接而成,其直线纹是由笔直的阴线构成,这两种不同作工的线条并存就是我们鉴定其真伪的根据。这种线条的错落连接和笔直的阴线,构成了良渚文化玉器特有的线条美。在图23的良渚玉琮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工艺所雕刻的线条。


图23


如松如紧,如断如联,挺拔中又不乏柔软,紧密中又略显松驰,这种线条,是现代工艺绝然难以模仿的。


商代玉器的雕刻工艺,因为金属工具的出现,其工艺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玉器的生产规模也比新石器时代较为扩大。商代的玉器从器型上看以板状为主,以商代最为流行的动物形饰玉为例,少有圆雕作品,大多数是平面的板状体。因为板状玉器的增多,商代玉器在装饰工艺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玉器的表面,往往饰有各种纹饰,不管是动物、人物还是其他形制的玉器。如图24所示


图24


这件商代晚期玉蟠龙环,其表面就用双钩似阳线勾勒出纹饰。这种双钩似阳线工艺,配之以臣字眼,使得商代玉器的工艺美感,别有风采。读者掌握这种双钩似阳线工艺,不仅提升了对商代玉器的审美认识,也提升了鉴定商代玉器的本领。

周代玉器的雕刻工艺,以“一面坡”著称。所谓的“一面坡”工艺,是指在玉器平面上出现的斜刻技法,就是线条的表现手法用倾斜的面来刻划,它有较宽的阴线刻槽,其底槽深浅不一,线条的截面如一个倒置的直角三角形,一端为垂直的墙线,另一端为一个斜坡,如图25的鸟翼所示。


图25


这种工艺会使玉器表面产生光线的起伏,使线条本身有明暗的变化,更能反映玉的质地和线条的装饰美。这种工艺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增加了周代玉器的观赏性。春秋的玉器以琢工精湛著称,其最为珍贵的当数一些器厚的玉雕,如26所示的春秋龙凤饰


图26


玉器较其他年代为厚,其工艺特征是纹饰密集,构图复杂,繁而不乱。以阴线勾出轮廓,混合云纹、斜线纹、椭圆纹,充分显示其精雕细琢的工艺特征。

战国的玉器,在工艺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它以刻纹、浮雕、镂雕和镶嵌的工艺等多种技法,使玉器的加工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战国时期出现的“游丝毛雕”工艺和分区琢纹的技术,为战国至汉代玉器的发展,在技术上奠定了基础。图27就是战国游丝描雕技术所制作的玉器纹饰,


图27


其刻线细长而锐利,走势扭曲而委婉,而在这件玉器上,还出现了镂雕工艺和分区琢纹的技术,其工艺之精,确实有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汉代玉器既有简练的技法,如图28所示的汉八刀工艺。


图28


所谓汉八刀,不是指真的只用“八”刀就刻出玉器的器型,而指其刻工的简练。这件玉蝉,形制简单,刻工精练,为汉八刀玉器的典型。当然,汉代玉器既有粗犷的作品,如图29的玉豹,


图29


也有精雕细刻的作品,如图30的玉璜,


图30


该璧采用透雕和阴刻线等技法,使得龙身弯曲自如,游韧有余,赏玩之时我们不得不佩服汉代工艺的高超。

我国的玉器工艺,从唐以后,由于装饰技法的生活情趣化,除了清代对工艺的要求甚高以外(见图31的清代九老图笔筒),


图31


其他时期从工艺水准总体来说参差不齐,比如唐代玉器技法的粗疏,宋代的多层镂雕,明代带板的镂雕和剔地浮雕,各有特色,本书就不再一一例举了。总之,玉器的工艺技术,不仅是玉器加工本身的需要,更是玉器艺术美的生产需要,它的成功,必然会对玉器的艺术价值产生很大的作用。


玉器的残缺美


玉器的残缺美,不仅表现在器型上的不完整,也表现在其表面的沁色。维纳斯的雕像是美的,谁都不会因为她是一座断臂的雕像而嫌弃她,所有想给她重新安装手臂的尝试都一一失败,这是因为,断臂的维纳斯,本身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她就应该是“断臂”的。玉器也有这种情况,当它出土的时候,如果本身就是有一种残缺的形象,这种残缺所形成的美感,就必然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一种美的符号,而永远不会褪去。比如图32的玉璧,


图32


其下部龙身出土时遗失,博物馆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放在仓库中,它的玉质,它的造型,它的雕工,无不是完美之作,把它陈列在博物馆大厅中,毫不逊色,久而久之,这种美就定格下来,我们不会再去探究它原来应该的模样,这种残缺形成的美感,就会被我们所接受。



图33


图33是另一种断裂美,这种美也许可以修复,但是,不修复也有它自身的美感,它所形成的沧桑感使人会产生一种凄凉的美感,收藏这样的玉器也是另有一番情趣。


收藏玉器的人,都十分重视玉器的沁色,有的收藏家甚至到了无沁不玩的地步。严格的说来,玉器的沁色实际上是一种缺陷,是因玉器在深埋于土的长时期中,由于各种物理和化学的因素,使玉器的表面分子结构发生排列的变化或者成分的变化,从而使得玉器表面的颜色发生变化,形成了黑沁、白沁、黄沁、红沁和绿沁等等,文雅的人士把它命名为所谓的“黑漆古”、“象牙白”、“秋葵黄”、“枣皮红”甚至“血沁”等,各种不同的沁色,使得一些收藏者趋之若骛,以沁色为贵。这是一种另类的审美情趣,也在相当一部分的玉器爱好者中成为收藏的楷模。

一般说来,出土的玉器会有各种沁色,如图34的西汉蟠螭纹饰玉器,


图34


其螭龙表面就形成了一种十分漂亮的黄色,这种黄色,究竟称之为“秋葵黄”好呢还是“洒金黄”好呢,恐怕会因收藏家的审美观点差异而各有所好了!因此,对这种残缺美的命名,是一门学问,它不仅和玉器本身的沁色有关,更和收藏家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观有关。这好比美石收藏家石头器型的研究,如果命名恰当,才会使美石的身价得到真正体现。


图35


图35的战国双龙首璜,其造型精美,雕工精致,哪右上角的一缕沁色,更是使这件玉器凭空增添不少妩媚。这条似龙身委婉曲折的咖啡沁色,其美感恐怕就不是文字所能表达了。由此可见,沁色之美,不仅仅由于其颜色,也和沁色的形状和部位有关。



图36


如图36的沁色,因在脸部,而影响了玉器本身的美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撼。一件玉器,它的沁色可以是单一的,也可能是五彩缤纷的,有些收藏家就特别喜欢多彩的沁色,这种审美情趣,应该和收藏家的个性有关。前文所述的春秋玉璧,就是一件多沁的玉器,它被沁成红、黄、绿和黑等等色彩,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也不一定喜欢,这就和收藏家的趣味有关了。总之,玉器的残缺美,离不开玉器本身的美,如果是一件粗陋不堪的玉器,它的残破,只能使玉器的价值更为降低,而不能引起收藏家的兴趣。玉器的艺术价值,决定于玉器的形式美、装饰美、工艺美,甚至它的残缺美,这几个方面应该是完整的统一,而只有精心雕琢的玉器才有可能达到这种完美的统一,才能确保玉器的艺术价值。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