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古玉的“打洼、平凸”工艺

 芝润斋 2023-07-04 发布于江苏


打洼:用实心的工具带动解玉砂,在一条宽的凸雕线中间推磨出弧形凹槽(下图为红山文化玉器)。

使宽线的两边起脊,中间下凹,或用工具在平面推磨成下弧状槽(下图为红山玉器)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在雕琢器形和图案时,经常使用这种工艺。

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器中最重要的纹饰。

最典型的神人兽面纹,出现在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上。

“玉琮王”高约8.8厘米,最宽处17.6厘米,重达6.5公斤。

在玉琮四面的中间直槽处,均雕刻着两个精巧的神人兽面纹。

在3cmx4cm的范围内刻画出繁密的纹饰,最细致处甚至在1mm内阴刻了4-5根线条。

反山M12:98玉琮——因器型硕大、纹饰精美而被誉为“玉琮王”

上图反山M12“玉琮王”微痕照片(带比例尺)

顾名思义,“神人兽面纹”分为“神人”和“神兽”两个部分。

“神人”在上,头戴羽冠,两手翼展并放在兽面两侧。

“神兽”在下,巨目圆睁,利爪在前,做蹲踞匍匐状,神人兽面纹周身布满回旋的底纹,几无留白。

值得注意的是,神人的面部和羽冠、以及兽面,都用浅浮雕的手法突出了这些这饰。

雕出这些纹饰后,做器者要将图案的其他部分全部磨低。

这样费工费时的做法即使在1000多年后的商代晚期都是非常少见的。

上图为 反山M12出土“玉琮王”的,神人介字形冠的减地痕迹

上图为兽面大眼的打洼工艺

平凸:是将地子磨去(减去),使其衬托出主题图案。

如上图反山玉梳背上的眼、鼻两器官就是减地平凸再经打洼,完成了眼鼻的造型。

反山M12出土的玉琮王和玉钺王(上图)上的神徽纹,主体都是减地、平凸、打洼的典型代表。

上图为唐代胡人伎乐纹玉带板使用的“打洼、平凸”工艺

打洼、平凸工艺到唐代多用于带板,继续到宋代,宋人称之为“池面带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