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后撑起京味儿“老书局” 为开书店从外企辞职(1)

 百城主人 2015-12-16

  在前门大栅栏廊房二条,“崔掌柜”开的正阳书局一点儿都不起眼,一不留神就特别容易错过了。单看门脸儿,被烤肉铺、涮羊肉店和爆肚店包围着的这家小书店,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你只要推门走进去,一定会被时光倒流的神奇感一下子震住。

  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间,全都被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塞满了,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找不着。陈列在书架上的几千册旧书,全都是跟老北京文化相关的。码放成行的三十多个兔爷,看似随意放置的老桌椅、老窗棂、老茶叶罐、门墩儿、城砖、胡同门牌,还有挂在墙上的老地图,每一样都透出历史的沧桑,仿佛无声地讲述着老北京的往昔岁月。

  “只要是跟北京沾边儿的,我就喜欢,只要在哪儿发现了这些老物件,我就走不动道儿。”书店的主人“崔掌柜”名叫崔勇,其实是个80后,今年29岁,到他这一辈,崔家已在北京生活了整整六代。小时候,崔勇就住在廊房二条附近的胡同里;现如今,他的正阳书局已在这个他记忆中最熟悉的地方,静悄悄地开了三年多的时间。

  小门脸藏着老城历史

  正阳书局于2009年4月开业,这里虽说是个书店,但这儿有小一半的书是只能看不能买的。“有的书您要是喜欢,可以把这儿当成图书馆,没事儿过来翻翻。”崔勇指了指书架上的《话说前门》当例子,这本书是他在报国寺的旧书摊上发现的,当时一气儿买了一大摞,如今卖得只剩下这一本,被他当成了文献资料,说什么也不肯再出手了。

  比这本书更珍贵的,在正阳书局里还有不少,崔勇把他的这些宝贝书全都藏进了玻璃柜里。比如一部清康熙二十七年刊印的《日下旧闻》,是第一部记述北京历史的著作,这部书如今很多专业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都没有。还有一本《北平音系十三辙》,是他从香港带回来的,“这本书是说北京人如何说话,北京土语中的儿化音、轻声,在民国年间就有人进行系统研究了。”崔勇说。

  翻阅崔勇收藏的书籍,一个古老的北京城便鲜活地现于眼前。一本由著名作家张恨水审定的《北平旅游指南》,把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介绍得清清楚楚,“哪儿能听戏,哪儿能听相声,进故宫门票多少钱,甚至哪儿能喝到咖啡,这里面都写得清清楚楚。”而他新近收藏的一本《北平电车公司复员周年纪念刊》,详细记录了北京电车的来历、运行图、工人数量和月里程表等资料,是研究北京交通史的珍贵材料。

  因为书店面积有限,摆在正阳书局里的藏书,还只是崔勇收藏中的一小部分。他自己透露说,从清代经民国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旧书,他收藏了足有三万多本,大多数都只能搁在家中的地下室了。

[责任编辑:殷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