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停止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

 昵称535749 2015-12-18
发表于2015-12-18 11:23:55

文:吴静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前几天收到一位阿姨的留言说看到我的一篇文章感觉说的非常好,很有道理,于是向我求助。我真是诚惶诚恐,因为从接下来她的描述中我猜测出了一点端倪。

阿姨的求助是想让我替她想想办法,怎么让女儿去医院或者找咨询师治疗抑郁症,随后的描述中我也看到这位“需要帮助”的女儿已经成家,并且对于自己的老公很不满意,因为感觉老公是家人为她选的,在阿姨看来他们俩人的感情不和,是因为女儿情绪有问题,可能是抑郁症需要治疗,而女儿并不配合。于是阿姨想问我讨个法子。

阿姨如果站在我面前,我会告诉她谁有“问题”,面对这件事受不了的那个人才需要咨询。

短短几十字的留言,也能看到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而且是并不轻松的爱。想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位阿姨肯定也是为孩子操碎了心,这孩子怎么就是不领情呢?有的人就得出结论,哎,父母爱孩子永远比孩子爱父母多啊。

虽然不知道她的女儿确切的年龄,但已成家来看应该至少20岁以上的人了,还让父母操心他们小家庭的婚姻过的幸不幸福,女儿是不是“抑郁症”了该来治疗,大家肯定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那是真的爱。

但我却站在女儿的位置上去感受了留言的这几句话,所以对于夸赞我文章写得有道理我感觉到诚惶诚恐。我想如果这样的夸赞经常用在女儿身上,可能这位阿姨今天就不需要我为她支招了。这位女儿可能情绪上和婚姻上过的有些不尽如妈妈的意,可是,结婚的对象是家里选的从这一点来看应该不是偶然事件,不可能仅仅是这一件事情被家里决定而其他事情可以自由做主。女儿是不是抑郁不好说,但肯定心里不舒服,反正自己的人生自己也做不了主,想了也没用,兴许还反抗过也没用,那就这样吧,试想能有什么活力?

所以,家长们,扪心自问,有些行为你真的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吗?

之前有几个未成年人想找我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当我问到他们父母如何看待他们的问题时,几乎都回答父母觉得他们没事找事,小题大做,要么觉得他们自己毅力不够才会这样。其中有个孩子被强迫性思维折磨了很久,很痛苦,但跟父母说的时候,父母不以为然。可能在父母看来孩子身体没生病,能活动,能上学孩子就是健康的。生活条件这样好了,小孩子能有什么心理问题?甚至有的父母觉得做心理治疗浪费钱又没面子,孩子长大点想开就好了。可孩子不堪承受心理的痛苦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即使有的孩子熬着也慢慢长大了,你又能体会这个过程中他付出了多少能量,以后的生活需要面对什么问题呢?

在一个家庭治疗的案例中,面对闷闷不乐的十几岁的孩子,父母在咨询中反复给咨询师强调自己有多么爱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买最好的东西,选最好的学校,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还是这样闷闷不乐。咨询进行很长时间后孩子终于勉为其难的告诉了父母一句想为自己的生活做主,可以做一下自己的决定。可这个难得的发自孩子内心的,也许是问题解决根本的声音出来以后,父母立刻强调你懂什么,你能做什么自己的事情,我们为你选的都是最好的,你怎么就不懂我们的良苦用心呢?

那次咨询中孩子再没说一句话。我理解孩子的闷闷不乐,他选择无声和无活力,只有让自己麻木才能承受来自父母的“爱”。在这里,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受不了这个后果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长承受不了那种焦虑,家长处理不了自己的内疚,家长没法面对放手让孩子去成长的局面,于是为了缓解这样的焦虑、内疚、自责将孩子死死的控制在自己手里。我为你做了,我不管结果是什么,我在为你做事情,你就不能指责我,我就是尽职尽责的家长,我就是爱你的家长,我没有做错的地方,我就不用内疚了。你看我做了这么多对你好的事情,大家也都看到我作为家长做的有多么好,你还不好那是你有问题。没人的时候悄悄想想,熟悉吗?

还有一次咨询中,妈妈对着咨询师细数孩子做的不好,而自己管孩子得到班主任老师表扬的时候,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那一刻我知道这个妈妈内心多么渴望别人的认可,这个渴望并不是她的错,也许她一路走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太缺少认可,太过渴望就会不自觉的四处索取,所以不知不觉间她跟自己的孩子开始了竞争,你看你做的不好,你学习不好,而我管理你让你学习有起色我得到了你班主任的表扬。所以如果你只是简单的告诉家长应该放手,她是做不到的,她有她深层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这个妈妈也爱自己的孩子,在咨询中我也能感觉的到,但她自己的内心的需求也真实存在着,所以不是你爱对方,你做的一切就都是出于对对方的爱,而真正的爱对方是首先成长自己

最后多说点,很多人前来咨询的时候,真的希望得到咨询师的一个建议。但我想说,如果心理咨询真的这样简单的话,我们的工作该轻松多少?因为给建议永远是最简单的,但给建议往往满足的是自恋,而对于你的问题来说,底下还深藏着更为隐秘的原因,一个浮于表面的建议真的能解决你几十年的问题?即使这个建议切中要害,你确定自己没理解的时候这个建议你会使用,值得商榷。

作者简介:吴静,心理咨询师,西南大学心理学硕士。湛兮心理,让心理学帮助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Vala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