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祭侄文稿》中线条的连接(一)

 余闲书屋 2015-12-18
  《祭侄文稿》中线条的连接

                                庆 旭

 任何一件经典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都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介入,尤其是以抒情写意为主的一流的行草书的经典。颜真卿《祭侄文稿》在抒情写意方面与王羲之《兰亭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品读《祭侄文稿》,深深感受到书法欣赏与创作同步体验在此有一个绝佳的契合。宋姜夔有一条至理名言:“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对《祭侄文稿》书写过程的情感变化,宋陈铎曾有一段理性的、量化的分析,认为此帖“前十二行甚遒婉”,从“自尔”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自“移牧”至“尚飨”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指《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所有这些用笔在节奏上的变化都是由于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所导致。

本文对《祭侄文稿》的八段的划分,一方面顺应作者的情绪节奏和书写节奏,但更多的是从书写的直观技术上展开,所以与欣赏角度稍有偏差。

 第一段 

第一段落释文:惟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

《祭侄文稿》中线条的连接-- 庆 旭 - 王浩书法 - 书法家 王浩 的博客

 

(图1)

(一)实连(连接竖画) 

《祭侄文稿》中线条的连接-- 庆 旭 - 王浩书法 - 书法家 王浩 的博客

 “九月”(图2)二字为一个完整结实的组合,书写过程中(尤其是二字连接线)不可有丝毫犹豫。分为三个明显的节奏点:“九”字撇画稳健的行笔,为一个节奏点;横折左下弯钩为第二个节奏点;“月”字的横折钩带出内部小画为第三个节奏点。线条形式为曲直相间,从“九”字的撇画入纸开始,多 弧形线,一路圆转、方折相合,线形的气质是一致的,所以写来十分顺畅。但到“月”字右部开始,刹那间改为方峻的直行线,刚毅挺拔。 

《祭侄文稿》中线条的连接-- 庆 旭 - 王浩书法 - 书法家 王浩 的博客

 与“九月”劲拔气息有所不同的是“三日”(图3)二字的实连则来得缓和许多,“九月”的连接线绷得很紧,有义无反顾之感,所以弹性足。“三日”的连接线甚至还有微丝的变向,所以舒缓。

(二)虚连(连接竖画) 

《祭侄文稿》中线条的连接-- 庆 旭 - 王浩书法 - 书法家 王浩 的博客

 “青光”(图4)二字除“青”之中横左展外,多为短线的形式构成。所以书写时的节奏相对较短,短时间内逐个完成对应的短线造型,节奏等距,相对较好把握。

 (三)搭连

1.连接竖画。

《祭侄文稿》中线条的连接-- 庆 旭 - 王浩书法 - 书法家 王浩 的博客

  “壬申”(图5)二字用笔柔缓,线质也多绵实温厚。极为重视字形的准确:主线、辅线一望便知,且有极力表现之势。虽然墨色并非浓厚,但因速度的关系,还是把墨痕稳稳地扎入纸内。二字因皆突出主画的地位,所以相离稍远,只是通过“壬”字末画微微露出的一丝收尾,开启了“申”字的左竖。

2.连接点画。 

《祭侄文稿》中线条的连接-- 庆 旭 - 王浩书法 - 书法家 王浩 的博客

 “蒲州”(图6)二字为典型的搭连形式,“蒲”字末画收笔作提笔运行,线条虽细,但方向肯定,与“州”字左点呼应紧密。

(四)综合连

1.连续搭连。 

《祭侄文稿》中线条的连接-- 庆 旭 - 王浩书法 - 书法家 王浩 的博客

 “第十三”(图7)三字因涂改后加,占位狭小在所难免,所以字间的联系对应着紧凑起来。需引起读者注意的是,此三字虽形体狭小,但格局却丝毫不显局促之象,原因何在?原来字虽狭小,却能在小中把疏密布白、伸缩避让等各种对立因素利用起来,如“第”字纵向开展,中部极致紧缩,中下部小框疏朗,下部短撇紧收;“十”字短横左伸右缩;“三”字两点收缩,下横右展。如若把三字放大至首行“戊戌”之状亦未有小家之气。

2.虚连、搭连相结合。 

《祭侄文稿》中线条的连接-- 庆 旭 - 王浩书法 - 书法家 王浩 的博客

“使持节”(图8)三字形体皆放,从结构上看,亦皆作外紧内松式,这也是颜体行书(甚至楷书)最典型的结构样式。“使”字左右稍作远离状,强调内吸力,末画圆线使转所包裹的空间都不是很大,以与下一个“持”字的较大的包裹空间相区别。与“使”字明显出锋提行收尾所不同的是“持”字的收笔含而不发,“节”字首画也只是微露锋芒,但是两条细画的呼应感还是极强的。

3.连续实连。 

《祭侄文稿》中线条的连接-- 庆 旭 - 王浩书法 - 书法家 王浩 的博客

 “诸军事”(图9)为三字实连式。从收放关系看,此三字由放渐收,形貌特征还十分明显。用笔的力度大致相当,墨色也一致,应该到了一个墨系的结尾部分(呈现明显枯笔,事实上,在此下的书写中作者也是紧接着又有一个饱蘸浓墨的开始)。

此段三行可分为三个较长的节奏间隔加以分析。

作为千古名稿的开篇部分作者气息稳健,有一种暂停所谓万千纷争,都且坐下,容本馆细细道来——“请君为我倾耳听”的蓬勃气概。所以从用笔上看,第一行的每个字,笔画都尽力交代清晰,书写过程也完整,颇具楷书意味。如“乾”字右部的竖弯钩、两个“元”字、“年”字的竖画、“庚”在末画等等。十二个字,除了“九月”作为一个连体外,其余诸字皆字字独立,可见作者书写时心意的深沉和气息的坚定,抑或极尽所有机能在坚挺着黎明前令人窒息压抑的黑暗。由圆厚的线形可推知鲁公所用笔锋并非尖锐,很少见到二王一系的锐利笔锋,当然主要也是鲁公的篆籀入行草的特定笔法所致。但工具于书风的对应关系也是不可小视的。

第二行开始到第三行的“诸军事”三字综合连应为整体书写的第二个节奏段落。在这个连续书写中作者的情绪变化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稳定的,但书写节奏已明显放快。单从线条的连接方式看,已有一处二字实连(“三日”)、两处搭连(“壬申”“蒲州”)、两处三字综合连(“第十三”“使持节”)、一处二字虚连(“青光”)等出现。另外还出现了全文的第一处涂改,“从父”改为“第十三”。从墨色上看,这一节奏段落应该与首行连为一体,也就是说,作者初始蘸墨后,从第一个字(“惟”)开始应该是一气呵成地写到此处,其间有一个明显的墨色渐变的过程。但需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此处的墨色之变是一种时间流程的变而引起的墨色层次的变化,而不是水分的作用,即书写主体对水的主动加入。只要仔细审察其墨痕的前后之别就可以轻易得知,其间的枯笔,其着墨部分的墨质依然黑厚,只是墨量渐少,自然露出飞白而已。

第三个节奏段落即第三行的最后两个字,“蒲州”。此二字以搭连形式出现,书写速度不是很快,有一种稳定心绪的潜在意味,尤其是“州”字,少连接,多断笔书写。如此处理也许作者意在使此前趋于放纵的书写样式又拉回了常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