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晓岚、袁枚、洪大全、年羹尧 清代那些让你“大跌眼镜”的神童

 邓超越梦想 2015-12-18




清代神童故事,多与对联有关,神童所对对联,今天读来仍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绝。



  乾隆时大学士、状元潘世恩,幼时即是个神童。从前他参加童生考试时,年纪很小,表情凝重,端坐试席,终日不离。主持考试的县令很惊讶,这小孩子有如此定力,出了个对子来试他:“范文正以天下自任”,小孩子应声答道:“韩昌黎为百世之师”。把范仲淹与韩愈两个前代名士对在一起,而且气概非凡。县令再试:“青云直上”,立刻对“朱绂方来”。县令觉得稚子前途不可限量,果然后来这个潘世恩中了状元,任大学士。有说当代伟人者,也举此公为例,认为潘世恩“大富贵,亦寿考;蓄道德,能文章”,堪当伟人之称。


  有个因对联得妻的小神童,故事也颇传奇有趣。归安人闵鹗元九岁时,参加一个元宵晚宴,主人家是个有学问的一品大员,席间,主人出了一个上联:“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河山生色”,请客人们试对。闵鹗元未等客人们回答,朗声对道:“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这一天适逢惊蛰,对子工整准确,大受称赏,大员认为这小子日后定有出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两个神童到一起,就更有趣。江苏震泽倪孟幼颖悟,同塾读书的蔡某也很聪慧。一天,蔡举《四书》注甲一句戏倪:“倪,小儿也。”倪应声回敬:“蔡,大龟也。”某日,有客人于席间出“蚕豆”为题,叫倪作八股破题,倪随口而出:“豆以蚕名,可食而不可衣也。”


  南京神童严长明,读书有天分,一目十行,远近闻名。某年,考官到江南主持考试,早听说他的名声,专门要见他。这时严长明年仅11岁,跟着他的老师前去见学官。学官想考考他的才思,出“子夏”二字令其作对。这两字很有些难度,虚实结合,有记时用的十二地支在内,又有朝代名称,严张口即对“亥唐”,堪称绝对,而且来得极快。学政大为惊奇,对他的老师说:这可是国家将来的大才,你们要好好看待啊。后来这个神童就拜在学政门下读书,学有大成。



  常熟著名学者翁祖庚某年到贵州主持考试,应试者中有个10岁的童子,大家称为神童。翁出上联“公孙丑”,小孩立即说,这个联可以用大人对。翁说“大人”二字如何能对,小孩回答不是“大人”二字,而是“大宗师”,翁说仍然不对呀,小童说,不是对“大宗师”三字,而是大宗师您的名讳。翁这才明白,原来这孩子是要用他的名字来对,又不好直呼其名,笑道,我倒没想起我的名字“翁祖庚”刚好可以对上此对。这孩子由此成了秀才。


  咸丰时,宝山蒋剑人有神童之誉,六七岁时,老师指着书案上的墨让他对下联,蒋应声对曰:“泉”,老师认为对得不工,蒋说:“白水对黑土,怎么不工?”老师大为惊奇。


  安庆有个学子叫孟昭暹,12岁成生员,诗文、书法都很有名,尤其善于属对,据说曾用“盘庚”对“箕子”,名噪一时。曾国藩驻军安庆时,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问及他的家世,知道他祖上就是文人,说了四个字的上联,“孙承祖志”,叫他回去好好想想再来对,这孩子立即对道“孟受曾传”。既对应了上联的意思,用了古时孟子就学于曾子的典故,还隐约点明自己姓孟的学生得到曾大人的指点,确属不易。曾国藩大为赏识,对人说,这孩子将来必可有成。不料,孟昭暹此后四次参加乡试,竟连个举人也没考中,后来在一次应考后病死了。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长子叫张权,幼敏慧。一天,有客来访,张之洞不在,张权出来拜见,谈了几句,觉得这孩子很有天分,就出对子来试他,“鼎甲一二三,怎么对?”孩子立马回答“盘庚上中下”,客人惊叹不已。


  也有神童名声上达天听,引起皇帝重视,却又不幸早夭。乾隆时,皇帝东巡至山东,济南张氏有个早慧的孩子,年仅7岁,能默诵《五经》,甚至能背诵乾隆帝所作《乐善堂集》中诗。乾隆见后,大喜,钦赐举人,叫人带他到行辕中,让妃嫔们都看看这位小举人。不幸的是,这孩子没过多久就死了,令人惋惜。


嘉定人钱大昕与王鸣盛原本就是亲戚,从小在一起读书。一天,钱在私塾中翻检历书,恰遇王进来,就对王说,我们俩一起来读,能背诵者为胜,如何?王同意比试一番。结果,王读一遍,已能背诵,而钱读了三遍才能背诵。于是同塾的学子们都认为王比钱更有才气。第二天,让两人再比,结果,钱背诵一字不错,而王则偶有讹误。同学们这才知道二人各有长短,难分轩轾。后来,这两人都成了清代著名的大学者。


  无锡旧时有邵某,与丁松年、惠远并称为神童。曾同游当地道观洞虚宫,老道长已80多岁了,见到他们非常高兴,对他们说,你们三人聪颖,我早就听说了。我这里有一篇王学士给我的师祖写的祝寿文章,你们要是读十遍就能背诵,我就为你们烹一只大白鹅来吃。小孩子们好胜,于是开始读这篇文章。丁松年读了一遍便能背诵,而且一字不错;惠远读了两遍,背时错了四五个字,而邵读了三遍,又在旁边听了前两位的背诵,背诵时错了十余字。老道笑着烹了只白鹅让他们饱餐了一顿。三人走后,老道对弟子们说,三人中邵某沉稳,举止不苟,可成大器,另两人虽文思敏捷却不免浮泛,不能与邵相比。后来,丁以儒生第一应举不第,不久就去世了;惠远一生官只通判,只有这个邵某后来官至一品尚书。



  清代很多有名的才子,幼年时都很能背诵。相传,太平天国早期领袖之一的洪大全,也是个神童,9岁就已能背诵《十三经》了。


  雍正年间名噪一时的大将军年羹尧,幼年时就与众不同。7岁时,父亲请了一位儒师来给他发蒙,开篇读《三字经》。年羹尧就问老师,人之初,性本善,怎么解释?老师回答,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所有不好的习惯与恶行,都是受了社会的熏染而致。7岁的年羹尧大不以为然,说:我可不这么看。人幼时品性皆恶,必得有人教导才逐渐改变过来。否则我父亲怎么会请您来教我?老师无言以对。


  清代以神童闻名,后来成为著名文士的当推纪昀(纪晓岚)和袁枚二人。


  旧籍所载纪昀趣事极多,传为佳话。相传纪晓岚是猴精托生,所以一生榛子、坚果之类从不离口;又有说他前世为女子,所以他一出生耳朵上就有穿过洞的痕迹,脚特别小,有被裹过的印迹。故老相传,不足取信。据说,纪晓岚自幼聪颖,善属对,博闻强记,读书不倦,终成一代宗师。相传,纪氏幼时与群童玩球,一童不慎将球投到路过的县令轿中。县令大怒:“谁家顽童?”小孩们一哄而散,只有纪留下来,向前施礼:“大人德政,四境安乐,小辈们才能在此玩耍。”县令知道这孩子不一般,就说,我出个对子,对上来这球就还你,于是出上联为“童子六七人,惟汝狡”。纪晓岚想了想,说出了下联:“太爷二千石,独公……”县令催他把联对完,纪晓岚说,要是把球还我呢,就是独公廉,不还的话呢,他说到这打住,拿眼看着县令。县令大笑,我可不要这个“独公贪”,球还给你吧。纪氏幼时故事颇多,大多类此。


  大学者、诗人袁枚,12岁已有长篇论著问世,“莫不异之”。乾隆初,袁枚游广西,其叔父“奇其状貌”,命赋诗,辄下笔千言,大为叹赏。15岁举博学鸿词科,当时入选者多为耆老宿儒,袁枚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天下骇然,无不想望其丰采也”。后中进士,25岁做县令,官声极佳,而做官事迹往往为其才名所掩。十年后,官场不得意,辞官归乡,拥书万卷,优游林泉,诗酒会友,“著作如山,名闻四裔”。


  不过,纪、袁二人虽然都是一代名士,而纪氏生前身后,才名卓著,尤其是总纂《四库全书》,亲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为当世及后代景仰;而袁氏以才著称,老年后不免放纵不羁,生前虽有极高的荣誉,死后却不免非议。尤其是他招收了多名女弟子,为时不容。对于这位少年成名的神童,历史上可谓是毁誉参半。


(摘自《细说清人社会生活》 文/潘洪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