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医之路】细话脏腑阴阳,教你用好中医的战略地图

 破药壶 2015-12-19
天医堂

是隶属于国医战队旗下专属于中医人的微信,是中医纯学术人才交流平台!这里分享最专业的中医知识欢迎点击关注!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编辑/木木

导读:此文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得讲述了脏腑五行中的用药原则,篇幅较长,但是推荐大家能够耐心阅读下来,对脏腑阴阳的应用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

近来老师这里送走了一拨旧人,又来了一拨新人。

有吴兄、周东亮,他们都是中医忠诚的爱好者。虽然有些在西医院里面工作,但那颗中医的热情始终都不减。

今天晚上,大家都汇聚一堂,一起搓丸子了。

新来的学生,搓丸子,搓得有大有小,不太均匀,于是老师又跟他们讲搓药丸的功夫。

老师说,做啥事都由一个由粗到精由浅到深的过程,这药丸是要给病人吃的,我们做药丸前背《清静经》,就是要把心放清静下来。当你心很静的时候,你搓的每一个药丸都是一个模板,非常均匀。当你心不静的时候,搓出的药丸子,忽大忽小,粗粗糙糙。这搓药丸子,也是在搓磨你们的心。

经老师这么一说,大家自然把搓药丸重视起来,于是做出来的药丸子,很明显均匀光滑很多。

可见,做一件事情,你有一分重视就有一分效果,你有十分重视就有十分效果。你随随便便,放任自流,效果就不理想。

由于又有一部分新学生的到来,他们都怀着一颗理顺中医的心,老师今晚决定讲一节中医基础课。

通过一节课,要把老师医间道里面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讲清楚,这该是多么浓缩的精华。老师用这个循环图,写一本《医间道》还些不完。

老师说这张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非常重要,就像建一栋房子的规划图,也像打一场战的一张战略地图。

初学者心中有循环图,可以立马进到中医门子里面,有一定中医基础的人,重新把这张循环图理顺,治病用药的眼界,将发生质的飞跃。

对学医者而言,脏腑气机升降循环是最重要的,时刻都离不了的,就像将《论语》时刻都离不开一个“字,讲《道德经》离不开无为而治,讲佛法离不开四大皆空一样。

脏腑是人体的根本,疾病会表现在外面,病根都会在相应的脏腑中。所以王清任说:“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而这脏腑不仅包括解剖学上的脏器实质,对中医而言,更多的是,有关于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升降循环。

老师今晚就主要从脏腑气机升降循环来,把人体五脏的大致运化状态以及用药思路讲明。

我们听后,原本对脏腑的理解还是比较破碎,经老师这么一讲,整体感立马出来了。

就像在广州去过很多地方,对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了解,但对广州的整体印象还不是很清楚时,这时有人送给你一张广州的详细地图,你在认真地研究一遍,以前不太熟悉的地方,突然间豁然开朗,顿然贯通。这样,你再也不需要地图,却能够在期间,自由穿行而不致于迷路,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

老师讲道生医,道为源,医为流,道为根本,医为枝叶,学医要站在道的层面去领悟,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三杯水中论阴阳,太极图中藏五脏


我们来看看,怎么把人体放到天地之间去领悟。

于是,老师先后画了三个杯子。一个杯子装满浑水。一个杯子就是经过几天后澄清了,上面一半是清水,下面一半是浊水。一个杯子,是清水跟浊水相互对流,产生了明显的太极阴阳图。

老师说,第一个杯子,就像往池塘里放水一样,很浑浊,像天地混沌初开,既没有阴阳的交融,也没有阴阳的对流。所以,没有生物。第二个杯子,经过清升而浊降,阴浊之气聚在下面成为地,清阳之气升到上面而为天。阴阳从此对立开来,就像牛郎织女星一样,阴阳两相对,也不能造物。然后呢?在这天地之中,阴阳二气就开始相互运动,形成转化。这吃糖水也就开始长鱼虾了。

可见,太浑浊了,一团死气,长不了鱼虾。到了上清下浊,缺乏升降运动,也不能长鱼虾。只有升降开始,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腾为雨。这时就像《清静经》的说法,就叫: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这池塘里的水,就变得似清非清,似浊非浊,清中有浊,浊中有情,于是就开始鱼虾成群,水草丛生。

然后,老师就在小黑板上画一个太极,并在太极里面把人体五脏六腑纳入。

左边肝升,右边肺降。上下为心肾,中间为脾胃升降。

这是人体阴阳对流图。

这一个图,再一分为二,形成两个轮子,就是《医间道》上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啊!

围绕着这个图,不仅可以谈病因病机,还可以谈治法方药,甚至可以谈脉象精妙。

比如:

左手的寸关尺,对应左边的轮子,心肝肾阴。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右边的轮子,肺胃肾阳。

这样,脏腑升降跟脉象一对应起来,把脉势就可以把出脏腑的大势。

接下来,老师又在小黑板上绘制了四个圈,太极生出两仪,两边各一个圈,加上中间脾胃升降一个圈,还有整体一个大圈,这四象四个圈子就出来。

围绕这四个圈子,可以把整套中医理论体系纳进去。

最重要的是,可以直接用这圈子来把脉,治病用药,有图象,有脉象,有藏象,有药象,都可以围绕升降展开,所以这图被称之为“学习应用中医的指南针

滋水涵木与疏肝降火


老师从下焦肾开始讲解这个圈子。

人体的肾阴,统管周身之阴。肾水就在肝的下方,滋养这肝木,这样肝木才能条达柔顺。

比如,来一个病人,他很烦躁,你一摸他肝脉,瘀得很,再摸他尺脉沉,这是肝郁化火,伤了肾水,中医叫做“子盗母气

这时,我们治疗就要从左路肾阴,升肝木,升心火,这一思路入手。这时用的大法就叫做“滋水涵木法,为何要滋水涵木?

因为肝木盗用了肾水,水是升木的,水为木之母,木为何会盗水?

因为肝木上有火,身体出于自救反应,它的肾水就自动会上来救济肝木,肝不停地化火,肾水就会不停地被抽用上来灭火,这就叫盗,盗就是偷盗暗耗之意。

所以常生气的人,也会导致肾虚。

这时你如果单用疏肝清肝的药下去,还不够,除了要养肝血外,还需要滋养肾阴。疏肝清肝用柴胡、薄荷,养肝血用当归、白芍,而滋养肾阴,则可用枸杞、首乌、女贞子、山萸肉等。

第二,是肝木生心火

长期思虑过度的人,劳心太甚,就会耗用大量的肝血,使肝不能藏血。这样心火也亢,肝气也郁结。左路脉寸上越,关郁结。

这样的病人,就是典型的丹栀逍遥散证。治疗除了要解肝郁,还要降心火。

早期心病治胃,晚期胃病治心


第三种,是心火下降于胃的过程。

中医叫做“火生土。心火衰微了,那么胃腐熟食物就没有力量。

这样的病人,往往早上吃了饭,到晚上都不知道饿。像这种病人,一般是背部经常凉飕飕,还容易担惊受怕。这时“虚则补其母,你只要把心火过到胃中来,这样背也不凉了,胃消化也有劲了。

因为胃的消化功能靠的是那股热气,这股热气就来源于心,就像土地长养万物,来源于太阳的照射一样,缺乏太阳照射的南北极,阴冷草木难生。

这时,重要的不是健胃消食,而是暖心阳。心阳一振作,胃就有劲了。直接用点桂枝,补补心火,使心火能生胃土,就有效果了。

比如,有个常年咳嗽的病,消化也特不好。这病人特奇怪,只要他碰上些凉水,他就会咳嗽,而且到了冬天,手脚冰凉,咳嗽加重,后背发凉。

老师切他左寸脉沉迟,右关缓弱,这是明显心火衰微,不暖肺金胃土,肺金得不到暖和就咳,胃火得不到暖和,吃的东西就消化不了。

老师说,这种情况,你是扶他的肾阳,还是从心阳入手呢?你如果从肾阳入手,要转一大圈。而从心阳入手,则变得直接了,效果更快。

老师直接建议他服用肉桂粥,每天早上用5克肉桂细粉,加少量糖,调成白粥一大碗。

他吃了半个月后,不咳了,背不凉了,消化也有劲了。

一碗肉桂粥,就有这样的效果,里面医道很简单,心火能生胃土,心火能暖肺金而已!

我们看老师画的脏腑循环图里面,心火就分为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在上焦直接平行到肺中去暖肺,另外一个就是心火直接降到中焦来暖胃。

这就是老师用桂枝汤治疗肺寒咳嗽久不愈,以及胃寒腐熟无力的病人,往往都有明显的效果。

对于心脉不是很有神气的,老师一般在桂枝汤中去掉白芍加上红参。

这个汤方一下去,普遍病人都反映,吃饭有劲,背部也暖多了,而且晚上不容易做恶梦。

第四种,是胃犯心的。

老师说,临床上见到很多胃溃疡、反酸的病人,他的心脏都很不舒服。特别是有心脏病的人,稍微吃撑一点,好像是撑在胃,其实更难受的还是心脏。

为何常反酸的病人,心脏会不舒服呢?

老师说,心火生胃土,是顺生,而胃反酸就是逆,逆伤心嘛!所以心脉就会不舒服,这叫:“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样的病人,不是吃心脏病的药能够解决问题,平时只要注重饭到七分饱,吃点胃炎散,马上就好了。所以老师这里胃炎散,用得很普遍。

这就是许多人不明白,为何吃撑了,会伤到心脏的道理,他们习惯性地想到,饱食伤胃呗!这是常理,从中医这个循环图来看,伤胃进一步就是伤心,胃逆而犯心也!

所以,广东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最善用温胆汤,降胆胃之气来治疗心脏病。心脏病能够从“脾胃论来解决,奥妙也在这里。

草医郎中的丹参逍遥饮


第五点,心火能够下移于胃,通过胃的腐熟,在下降去温暖肾水,肾水就不会过寒,这就是心肾通过中焦胃来相交。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心火的另外一条途径,除了借助胃气下降外,它还需要借助肺气的收敛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收敛降浊,那么上焦心脏多余的水湿,就会被敛降化入三焦膀胱,然后从肾中变为小便利出。

如果这个肺脉亢盛,不能向下敛降,那么水气就会积在心肺,造成心肺积水,严重的会危机生命。

所以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有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开心窍通心脉的同时,还需要借助肺脏敛降的功能,把多余的积水向下肃降,排出体外。

我们来看,老师从一个民间道医手中得到的这个丹参槟榔饮,就是通过通心脉,敛肺肃降,引风火痰水下行来治疗危重心脏病。

当时一个风湿病心脏病的病人,命悬一线,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就快不行了,医生叫他们准备后事,家属都哭哭啼啼。

于是请这位民间中医前去看。他一摸脉,然后生气地说,还没死,你们瞎哭啥!家属大惊,忙请教方药。

郎中只开出四味,即:

枇杷叶、槟榔、丹参、菖蒲。

家属问,枇杷叶用多少?郎中说,枇杷叶要炒过的,用两大把。

这样,随手一捧,就起码有几百克。

这药下去,第二天疾病就转弯了。病人能起床了,后来慢慢地调养过来。

医院的西医生们,也非常惊讶。

而老师得知后,马上登门拜访了这位民间中医,提上了一壶好酒,前后请教了两次。

这郎中感老师的诚意,才把他的方药用法说出来。

就这四味药,相当普通四味药,用好了,却可以救命的。

这四味药,就体现一个大法,我们看丹参、菖蒲,是通脉开窍治心为主的。

心中的积水该怎么走呢?

要通过肺下敛到三焦膀胱,所以草医道人重用大量枇杷叶,降十二经逆气,化十二经痰水,用槟榔也是通过肺与大肠相表里,使肺水能下行肠间,从大小肠膀胱排出。

通过肺来肃降,心脏邪气的气路通了,所以病人慢慢恢复过来。

老中医心传——痛泻药方治小儿百病


第六点,就是中间脾胃这个圈子,脾胃是一个小升降,这个小升降能调得好,可以带动周身上下内外的大升降

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中间脾胃主要是论其升降,升降失常,百病变作。这在李东垣的《脾胃论》里面论得最详。

脾胃升降失常,会出现好多种疾病。

首先,我们来谈尿频。正常人体饮进来的水液,到胃了,叫:“饮入于胃,游溢出精气,上疏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疏膀胱。

这是《黄帝内经》关于水入胃后的正常走势的详细论述。

可如果异常呢?那就是水饮一进胃,就掉到肾膀胱去了,失去了脾胃的升举运化。

这是因为脾胃虚弱无力,不能把水运化开。这种病人,一来往往说他怕喝水,一喝水就说他尿多、尿频,你在摸他的右手关部,缓弱,很明显是脾阳不升。

这时,陷者举之,你只要用健脾升阳的方法,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尿频,效果很好。

最近就有好几个病人,我们取补中益气汤里面柴胡、升麻的妙用,放在一般辩证方子里,治尿效果很好。

脾胃升降失调,脾不能升清,还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泄泻。

《黄帝内经》称之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这就是说,人体的清阳之气,如果郁在中下焦,不能靠脾升清升起来,那么他的大便往往都不成形,稀稀拉拉,一冲即散。还有,很容易犯泄泻病。

胃肠泄泻病,在小孩子里面也是最常见的。

老师当地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郎中,老师去拜访他时,跟他聊起医来。

老师去拜访很多医生,跟他们交流,他们都很愿意把宝贵的经验说出来。

老师说,这里面有方法,就是你去跟人家交流,不要老想抠人家的经验,这在同行之间是相当忌讳的。

有些老先生,他一辈子就用好那几个经验,非常宝贵。如果不是机缘,他不会轻易说出来。

这个机缘,也是事在人为的。跟他们交流时,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好东西抛出来。当你坦诚相待,把好经验都说出来时,对方自然也坦诚相待,也会说出他好经验。

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先生,非常认真地跟老师说,我八十多岁了,就一个方子用来治小儿病,用得很好,胃肠消化道疾病,找我看的小孩子,我经常用这个方子,把他们调好。

老师说,什么方子?

老先生笑着说,眼在天边,近在眼前,这方子就是你经常看到的,只是没引起足够重视而已,叫“痛泄药方

老师说,痛泻药方治小儿泄泻?

老先生说,你把这方子用来治小儿拉肚子,效果很好,这时白术要用炒白术,可如果你把这方子用来治便秘,效果也相当好。不过你要用生白术,还要重用白芍。你再一变,把这个方子用来治疗小儿感冒风气中,胃口不开,迟迟难好,那么你就重点用防风、陈皮,加减变化一下,基本把小儿常见病,都搞定了。

把痛泻药方,拿来治便秘、感冒、食积,这都是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的,是广大了这个方子的妙用。

只有四味药的玉屏风散,它不是四味药,它是饱含着起码四个理法。

白术代表着健运脾阳。

白芍代表着柔肝缓急。

这样肝脾都调到了。

我们看小儿的病,不外乎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这种特殊的小儿生理脏腑结构,极容易导致肝木犯脾土,然后泄泻,肚子痛。

防风代表着风药升发清阳。

陈皮代表着气药理气开胃。

特别是防风我们不能小看这风药的作用,虽然它在这方中剂量不大,但却起到“轻可去实,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老师说,你在临床上碰到很多胃肠泄泻,大便不成形的病人,这时你只要稍用点风药,或羌活、独活,或荆芥、防风,把中下焦的清气轻轻一往上升举,那么靠肺脾脏腑自身的机能,自动都会把这些湿气化散开。

最近经常有病人长期泄泻,不止舌头水滑,舌根部特白腻的,这样的病人往往用上附子,大便就会变得很粘,因为附子把下焦的湿气变为热气。

可如果用上羌活、防风这些风药,让下焦的水湿往上一升,再靠脾来散精,再往上一运化,由肺来通调水道,下疏膀胱。

这样,第二天病人排出的大便就相当干爽成形,舌苔也会好看多了。

用风药把肠中水气风干,通过脾升清阳的作用,肠道的水湿转一个圈子,就慢慢化开了,可见风药之功非凡。

在医书当中通常都会提到,久泻的病人,脾气很虚,清阳陷下去,这时加入升麻以升清阳,而达到止泻的作用,这时相当好的经验。

升麻跟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的道理都一样,都是通过风药来升清。

种庄稼的医理


第七点,也是中焦脾不能向上升清生肺的,在圈子里面叫做脾土生肺金

很多小孩子老容易咳,而且一咳老容易不好,是什么道理?

中焦脾胃这个气机不能转好,结果导致脾土不能生肺金。土不能生金,就肺虚,肺虚就咳不止。

中医有个治法,叫做“培土生金,这个土就是脾土,这个金就是肺金。

通过培土,脾上升,就把精气运送到肺,肺气一足,固表之力就增强,外邪就能很轻松被逐出去。

像这种小孩,久咳不愈,如果摸到他寸关俱虚,把玉屏风散用上,咳嗽很快就好了。

这也叫:“虚则补其母。

我们看《神农本草经》中怎么记载黄芪,里面说黄芪“补虚,小儿百病

玉屏风散就是以黄芪为君,加上白术健脾胃,再加上防风这味风药令清阳能实四肢发腠理。四肢腠理一固密,邪气就不得而入。

可见,这黄芪一味药,对于小儿体质虚损,都是相当好的。

第八点,讲完中焦脾胃,我们就来讲下焦。

讲下焦也离不开中焦,正如降上焦也离不开中焦一样。

我们看下焦命门之火,能够生中焦脾土。肾阳属于火,脾阳属于土,所以我们经常说脾肾阳虚,而不是说脾胃阳虚。

锅中的食物要运化,需要看下面的火力,肾阳就是下面那团火。人体有二火,一个是君火,一个是相火,君火,君临天下,它是向下生胃土,这叫心火生胃土。心火为胃的腐熟功能提供热量。

有了心火的照耀,胃才能健壮,心脏就好比太阳,太阳一照地面,地面的土地得到温热,就能生长万物,可如果晚上如果不照了呢?那地面就冷了。

土热了,生长五谷。

土冷了,杂草难生。

下面的肾火,生的是脾土。肾阳能够温暖脾阳,这样脾的功能才能健全,把从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到肺中去,为肺提供营养。通过肺宣发肃降,再把营养滋润到皮肤九窍五脏六腑。

而下焦肾阳,就叫做相火,好比地底的岩浆,比如,你打个山洞,打得很深后,里面也有热量,这是地热。

我们农村人种庄稼,在春寒料峭的时候,往往那时太阳还不够猛烈,就搞个地膜,往地上一盖,让地热布散开,这样庄稼就好生长了。

可见,土地下面本身就有热量往上透发,这正如人体的肾阳处在下焦,往上暖脾土,脾土得到暖和后,就能够生发万物了。

可如果出现虚火上亢,肾阳相火离了胃,收不住往上面跑,那么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

这就像春天种庄稼,没有把地热用地膜伏住,地热耗散得快,土就寒凉,庄稼就难于生长。

对应到人体身上,肾中浮火往上亢,就不能温暖脾阳,于是就出现便溏、肢冷、完谷不化、腰膝冷痛,身体上面却出现一片浮火,慢性咽炎、口腔溃疡,这叫上热下寒,上实下虚。

这时,就要用伏火的思想,引火归元,用自身上焦的火,来暖自身上焦的寒,使寒热对流,疾病不治自愈。

老师常用的就是附子、龙骨、牡蛎,白术、茯苓、干姜。

用龙骨、牡蛎来伏火,用少量附子,取少火生气之意。

白术、茯苓、干姜,能把脾中寒湿运化开。

这样,火伏而脾运,火能生土。那么,中焦脾胃消化吸收,就会慢慢健全。中焦入沤,中焦就像煮熟饭一样,需要足够的热量供给,才能把饭煮熟了。

暖肝煎暖的是肾


第九点,谈到下焦肾,我们就看到轮子下面肾阴与肾阳。

肾阴肾阳代表水火,水火是相互克制,达到平衡的

老师说,火大则水少,水大则火少。

火大则水干,知柏地黄丸主之。

水寒则火微,桂附地黄丸主之。

老师又说,肾阳虚的时候,那肾水是寒的,我们看肾水从左边上升到肝,这股阴寒的肾水,它到肝部就会寒凝肝经。

这样的病人,一看他手指甲都泛青泛乌,筋骨因为寒凝收引行走不便,是因为这些病人是肝寒吗?肝寒只是表,本在肾,是肾中的寒水上泛到肝中来。

你们看冬天的树凉,是为何呢?不是因为树本身凉,是因为扎根在土中的树木,吸上来的水都是凉的。

水生木,凉水生凉木。

整个水上升到肝木上,这一整条木都是凉的。

而我们看夏天的木,是暖的。是因为阳火够,把水温暖了,上升到肝来,肝就温暖了。

这样,我们治疗睾丸痛的病人,是从肝入手,还是从肾入手,答案就很明显了。

老师很推崇《景岳全书》中的“暖肝煎。特别是暖肝煎中小茴香跟肉桂这两味药的配伍。

这暖肝煎专治疗小腹疼痛、疝气,以及肝经所过之处疼痛的。

它是通过温肾水来暖肝寒的,通过行肝气来止肝痛的。

小茴香跟肉桂两味药,就是温肾水以散肝寒的。

如果肝寒再厉害,可加入吴茱萸、干姜,最厉害的可加附子。

上次,有个妇女,腹中冷痛多年,指甲青乌,少腹为肝经所过之地。

老师就用到少腹逐瘀汤,里面就有小茴香、肉桂、干姜。

通过这三味药,温肾阳来散厥阴肝寒。药后,指甲就变淡红,腹痛、痛经也就好了。

所以,老师说,肝寒要治肾。

而肺寒呢?按照圈子的转动方向来治。

老师说,肺寒则要治心。如果肝寒治心,肺寒治肾,那就走弯路了。

那下面我们来看,肺寒该怎么办?

太阳当空照,寒云自消散


第十点,肺寒的治法

近来,有好几个老人家都有常年咳嗽的习惯。

老师说,这种咳嗽,你一摸他心脉很弱,枳壳不对路,培土生金,太慢了。直接给他心补上一团火,让火能过到肺上来,他咳嗽立马就好了。

像这类病人,你一问她,背心准时凉的为主。胸背为心肺所聚,肺寒咳久不愈,是因为心火虚。

所以,老师用上桂枝汤,加银杏叶、红景天、丹参、菖蒲、枳壳、桔梗、木香,以这几味药为底方,直接把心火一补,把心肺中大气一转,背也不寒了,咳嗽也缓解。

所以老师说,咳而背心发凉者,必要从心火入手。

你让他身体进入夏天状态,用心火来散肺寒,就好得快。

这叫:“肺寒则心火医。

即:“太阳当空照,寒云自消散。

最后,老师再补上一段关于水循环的思路。

老师说,很多天气热,搞到心肺火上亢,心烦,拉出来的小便也是黄的,甚至会刺痛。

这时,你要想到“肺为水之上源这句话,这句话你理解透了,很多病你都会治。一个人有没有好的小便,要注意从肺来看。

肺为水之上源,天上的云,是地面水的上源,所有江河湖泊的上源,不在高山高原上,而在天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如果膀胱三焦下来的水是热的,拉出的小便是短涩的,你用清热解毒反而容易伤了身体。

你摸他的心肺火上亢,只须要用几味肃降肺气的药,下面小便就拉干净顺利了。

很多人治疗发热尿黄、尿频,一下子就想到要运用泻火的药,要么清上焦火,要么清下焦火。火不靠清,要靠降,肺气一降,顺下来,火随之而降,就像下雨一样。

降天上的肺火,老师常用竹茹、枇杷叶、白茅根、芦根、黄芩。

老师说,你们特别要留意这些中空的草药,如竹茹、芦根、白茅根。

中空代表着虚空,中空善通表里气。它们能透、能清、能降、能流通,中空又象征着谦虚,谦虚则能包容,天空、虚空,则能容万物,人烦躁是因为上焦心胸不空,压力大。

这时,用上这些降肺胃之气的药,让心热、肺热,能从三焦膀胱下肾,以温暖肾阳。这样自身热量又不浪费,自身烦热又得到消解。升降一对流,小便就很顺了。

我们再看导赤散,里面有木通、竹叶,都是导心火,从肺、三焦、膀胱下行的。

所以,病人如果上焦热盛,小便黄赤。

左脉亢盛的,则用导赤散,导心火下行。

右脉亢盛的,则用枇杷叶、竹茹、黄芩、芦根,导肺火下移。

通过号脉,你用药就有依据,治疗就有保障,信心都从这里来。

老师最后总结说,你们要把五脏循环扎根在心中,五脏之间是怎么生怎么克的,是怎么转圈子的,是胸有成竹。

医生治病,心中要装住五行。这五行就像一个门子,门子里面有一条缝,要靠你自己去钻。现在这个循环图就是给你一个缝,你要会钻。

学医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茫茫然然,因为没有人会给你一扇门,你能够找到一条缝,就不错了。

这个缝,你去打通,就将成为你人生的大通道。所以很多人,抓住了一条缝,就打开了一扇大医门。

学医就怕心浮气躁,给你们一个门的时候,你们都不知道门在哪。

《论语》曰:“夫子之墙数仭,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这是弟子赞叹孔子的话语,说的是孔夫子的学问非常高深,就像高墙一样,你翻不过去,必须要找到那扇门,如果找不到那扇门,就进不去,进不去,就看不到仁义礼智信的大美,也看不到治国安天下才华的大富。

今天,我们大家听了老师讲这个轮子,正如装上了两只眼睛,正如把五行装到心中,正如打开中医的一条门缝,看到里面博大精深之处。

大家不由激动喜悦非常,原来中医可以这样看,可以这样把医理医法熔于一炉。以前,是从大处上把中医思路理顺,现在再揣摩《医间道》中这两个轮子,这张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中医治病用药的整体观,才真正从脑海中隐约显现出来!

今晚,大家皆大欢喜,满载而归。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唐略《任之堂跟诊日记3》。版权由原作者所有,天医 堂校编发表。欢迎投稿哟,投稿请微信联系:yunqian000 邮箱:460288781@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