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别幼稚的四个阶段,你到了哪一层?

 Logocockmsp 2015-12-20


图片来自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在网络上,遇到一些热点问题时候,我们发现很快会形成一派人支持、一派人反对的“站队”情形来,然后两派开始相互叫骂。比如我们会看到挺中医的和反中医的。挺邓亚萍当法大兼职教授的,骂邓亚萍当兼职教授的。支持公共场所喂奶的,反对公共场所喂奶的。世界似乎永远一分为二。


总是这么去看待问题的人,是生活在二元主义的思维模式之下,未能发展出更为成熟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如何才算成熟?2015年我在职业和组织发展协会(The 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的年会上,听到有人重提哈佛大学学习研究所的小威廉?佩里(William G. Perry Jr.)提出的一个思维发展的模式。回头我找来了原著《大学时代思维和伦理发展模式》(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拜读,很受启发。


佩里这书本来是针对大学生。他在哈佛大学针对本科生开展了一项深入的质性研究,了解本科生从大一到大四的思维发展历程。他总结,大学生思维发展分九个阶段,其中一些阶段相互重合,或是区别不明显。后来人们通常将其简化为四个阶段,我想在此阐释下:


(图片由作者提供)

二元阶段: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处在这种思维阶段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二元的,非对即错,非黑即白。如果是学生,他们认为存在正确答案。这答案云遮雾掩,掌握在老师或其他权威人士手里,学生的职责就是给找到。这是人类童稚阶段的思维模式。在我们孩提时候,我们总仰仗父母告知我们行还是不行,对还是不对。到了学校,我们开始仰仗老师把正确的答案灌输给我们。我们自以为自己掌握了正确答案的时候,便视他人为错误。


多元阶段: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发现多个视角、多种可能性的存在。一开始,学生可能觉得多个视角的存在,不过是老师故意让其折腾,就好比是在西天取经路上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老师可能会给出“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学生觉得存在多个视角,老师自己也搞不清哪一个更好。多元化观点的存在,带来了模糊和不确定性,让学生深感困惑。有些学生甚至熬不过困惑,变得愤世嫉俗,对老师开始反感,对其权威性开始怀疑,甚至走向反叛。


相对阶段:横看成岭侧成峰

部分学生经过多元阶段,识别了多种可能,思想成熟起来,认识到环境和语境的不同,会决定思维的合理性。将观点和相应的背景关联起来,使得单纯的多元并存,向着相对主义方向发展。这种相对主义不轻易论断多错,而是看哪一种相对更合适。


取舍阶段: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这个阶段的人,意识到了多元化是长期现实,但是个人必须作出选择,就好比认准一个时区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作息,而不是同时使用多个时区一样。这种取舍,对应着相应的责任和后果。比如我们对待死刑、女权、动物保护,甚至母乳喂养的很多问题的观点,未必和周遭同学的观点合拍,这种不协调会造成关系的紧张。这时候我们的观点,似乎又呈现出第一个阶段那种特征,我们认定了一个立场。事实上又有所不同,前者是封闭状态下对于某种观点无意识的接受,而取舍(commitment),则是权衡了多种可能和后果之后蓄意的选择。



图片来自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这种发展也不是一种完全线型的由低到高的过程,其中还有各种迂回,比如有些人选择逃避(escape),亦即不去讨论某个话题。有的人长期不置可否(temporizeing), 不去作出任何选择,随大流。也有的人退缩觉得多元化的世界太累太复杂,受不了,于是退回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思维状态。这些发展都是不可取的,理想状况下,我们应该扩大自己的视野,认识到不同视角的存在,和他们各自的背景和意义,最终我们作出选择,并持守这种选择,并面对这种选择的结果。


从简单的二元思维发展到识别各种视角后的蓄意选择,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我们应该有机会经历思维的激荡。在那种面对面交流的环境下,群体中存在同伴压力,有话不敢讲,怕得罪人。也可能存在权威观点的瀑布效应,亦即领导、老师或某个优秀学生发表的观点,会一层层传递下来,其他人的发言不过是补充和注脚。交流的人貌似很多,但是一种变相的一言堂。在这些情况下,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有同等机会呈现出来。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沟通中,思维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甚至要经历大一到大四的四年时间。好消息是,现在网络课程改变了这种沟通的生态。


佩里做这些研究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 网络天然促成百家争鸣,让人意识到,对于不同社会或专业问题,视角的不同是正常的。在网络讨论之中,老师可以进行一些智能化的设置,比如在学生发布自己的观点之前,看不到别人的观点,这样多个学生同事发布各自的观点,发布了之后,才可以看到他人的发言,这样大家各自发布观点,互不影响,这也使得言论更为真实。大家的观点都公布之后,观念的交锋更为容易,每个人的偏见和潜在假设也会在这种碰撞这种更容易地暴露出来。这种变化,使得人的思维发展更为容易。


感谢网络空间,这些年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讨论,总的来说比过去理性了很多,坚持“非黑即白”立场的人少了。两个星期前,我加入了我们初中班级的同学微信群,在这个群里潜水两个星期,我发现大家彼此之间的认识,可能等于三年同窗同学的总和。当然这种群的存在,也使得人们发现,对于很多话题,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越来越没有市场,人们游离在多元和相对主义的发展阶段。


在观点多元化的呈现之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另外一个倾向,人们相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再具有道德上的清晰感和个人的取舍。另外,认为观点多了,人们思维自然而然会精细起来,恐怕也是盲目乐观。这要看碰撞观点的质量,这质量得看我们在什么思维的圈子里“混”。老在灌水的圈子里是没有效果的。另外,我们也得蓄意开放我们的思维,在接受某个立场之前,不妨先延缓判断,决定打开自己的视野,看看不同的视角都是什么。曾经沧海之后,再取那适合自己的一瓢,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和佩里做研究的那个时代相比,如今人们把思维从二元发展到多元和相对的阶段不难。而作出合理的取舍,需要的不仅是思维的培育,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对真相的好奇,对探索的恒心,对选择的担当等。



参考资料:

Perry, W. G. (1970). 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 a schem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Winston.



作者简介
方柏林,笔名南桥,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著有关于教育的两本书《知识不是力量》和《及格主义》,翻译过《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布鲁克林有棵树》、《另类的英雄:萨特传》等多部文学作品。他还是财新多家媒体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MOOC学院原创资讯,转载请联系academy@guokr.com


想知道最顶尖的思想家如何思考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火遍全球的哈佛公正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