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康熙豇豆红镗锣笔洗

 老刘tdrhg 2015-12-21

                       李欣: 清康熙  豇豆红镗锣笔洗

 

“豇豆红”是康熙高温红釉中可和“郎窑红”齐名和相媲美的另一个极其名贵的,也是仿明宣德宝石红的品种。豇豆红以其淡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其浅红娇艳之色,像小娃娃之红脸,似三月粉红桃花之红片,如美女微醉之红颊,因此又有“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之雅称。因这种红釉中闪现隐隐青绿色调,红釉色泽幽雅清淡,鲜润明快,烧成难度极大。雍正时期曾烧制过,但釉色灰暗,都属不成功之作,雍正之后已不再烧制。

 

鉴赏要点:一,豇豆红瓷器,一般为器内白釉,器外壁为铜红釉是分几次吹釉,而后高温烧成,所以豇豆红亦称“吹红”。二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在烧成后,釉中必然出现水渍般的现象。三,由于釉中微量的铜份,在烧成过程中氧化的作用,而产生绿色的斑点,又如绿苔,和浑然一体的淡红釉相映成趣。四,由于豇豆红烧成难度极大,几无大器件,所见传世品主要有太白尊,镗锣洗,印盒等小件文房用品。五,其底部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由此可见,豇豆红瓷器主要是康熙宫廷内的文房用具。

清康熙 <wbr>豇豆红镗锣笔洗

清康熙 <wbr>豇豆红镗锣笔洗

清康熙 <wbr>豇豆红镗锣笔洗

 

历史背景和美学意义:红色历来被视作吉祥色,寓意大喜大乐,十分讨口彩,为上至官僚阶层下至黎民百姓所喜爱。红釉为难烧器物,在唐代,长沙窑偶尔出现了一团或一线红色,就被认为是人类的伟大发现之一。后来的元代釉里红,再到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高温全色红釉瓷的诞生,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一直到清代康熙,其工艺技术登峰造极,“郎窑红”,“豇豆红”的问世,只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高温红釉的主要种类有:釉里红,霁红(祭红,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苹果绿苔为豇豆红的窑变颜色。其最初产生其实是豇豆红的一种缺点,是窑病所致。但“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奇趣却成了难得的珍品。清末民国初年出现不少仿品,但和康熙豇豆红的特征相去甚远。

 

清康熙豇豆红镗锣笔洗,高3.5厘米,直径12厘米。胎质致密细白,制作规整工细。大口内敛,扁圆形腹,浅圈足。除圈足和底部外,内外满吹豇豆红釉(所见极少),淡雅红润之中闪现绿苔之色,柔和悦目,如娃娃脸,似桃花片,像美人醉,可爱怡人。圈足呈泥鳅背状,极为工整,底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字体俊秀,布局疏朗。整器品相完美,流传至今甚为难得。


   颜色釉(单色一道釉)古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是,永远是古瓷收藏家生命中最后寻觅的珍宝,她就像一道永恒的光和一颗永恒的星,永远吸引着古瓷收藏家们闪烁而坚定的眼神。这是古瓷收藏的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