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教育家是独裁者的天敌

 昵称11434012 2015-12-21

真正的教育家是独裁者的天敌

2015-12-21 白宇极 白卷

1934年,意大利的“儿童之家”被全部强制关停。第二年,德国和奥地利做出了同样的动作。


这是罕见的,在人类历史上,似乎还从未曾出现过对儿童学校进行如此毁灭性打击的政权。而此时,距离福禄贝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创建第一所幼儿园不过刚刚将满一个世纪。


这一切都是因为蒙特梭利。


第二次大战前,虽然蒙台梭利在意大利的实验学校里,曾接受墨索里尼政权下的意大利政府资助。但当蒙台梭利看到自己的学校儿童也和青少年一样接受统一的法西斯制服时,她觉悟到与这样的政权结合是错误的。


蒙台梭利不愿与墨索里尼妥协,把孩子如同士兵一样训练,这有违她的原则。


既然她不愿改变自己的观点,那么得到这样的结局就理所当然了。


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医学问题,而是教育问题


1870年,蒙特梭利出生在意大利,此时这个国家刚刚结束几个世纪的分裂和殖民统治,完成了统一。


她按自己的兴趣,成为罗马大学医学院的第一名女学生,并于1896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罗马大学医学院聘请她成为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主要治疗身心缺陷和精神病患儿。这成为她进入儿童教育的契机。


1898年,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渐渐形成。她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发言说:“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


在这种理念下,蒙特梭利获得了一定的名声。政府委任她在罗马建立一家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收容精神病患儿共22名,由蒙特梭利主持教育训练和实验研究。


她每天早晨8点到晚上7点几乎全部和儿童在一起,一边教学,一遍记录,晚上整理材料,进行分类、分析、比较和总结。


全部身心地投入在两年之后得到了回报:这些儿童学会了日常的基本技能,在政府的监督下通过了与公立学校同等的考试。这成为一个奇迹。


但蒙特梭利却想:如果这些儿童能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那么公立学校的儿童去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呢?


为了圆熟自己的理念,1901年,她离开了特殊学校,再次进入罗马大学哲学系研究哲学,并广泛阅读了夸梅纽斯、洛克、卢梭等人的教育名著。


1904年-1908年她担任罗马大学人类学讲师,频繁去学校调查,最终写成《教育人类学》。


1906年,有一个叫做“罗马住宅改善协会”的慈善机构提出一项计划,蒙特梭利接受了邀请,答允提升改变罗马贫民窟的幼儿学习。


第二年一月,蒙台梭利在意大利贫穷的罗马圣洛伦佐贫民区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免费接纳3到7岁的儿童,聘请住在附近的老师负责教育与管理儿童,蒙特梭利除指导、设计和组织一切教育和训练之外,还负责教师的培训。因为设立在公寓大楼地步,也通常被称为“楼内学校”。


这成为她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并最终形成了蒙特梭利教育法。而这也是她的儿童之家被法西斯赶尽杀绝的动因。


只有独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


蒙特梭利认为,只有独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


儿童的好动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横加干涉或禁止,师长千万别“指挥”或“命令”孩子,要让他自己指挥自己,自己听从自己的命令。


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儿童就能自然的活动他的筋骨,健康的身体随之而至。


但蒙特梭利也认为,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并非让他为所欲为,也不可让孩子以为安静、顺从、听话、被动就是好事,而活动或工作就是坏事。


因此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她设计或制作许多教具,甚至鼓励孩子尽情的游玩及操弄,认为由此学习就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


她希望她的教师团队不要“主动”的想去“教”孩子,只要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就好。因为蒙台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师不是教师,就是儿童本身。


在这一点上,蒙特梭利认为,成人应谦卑的确认,其实自己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孩童。


比如,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行为特征之一就是秩序感。一般成人看到孩子的房间或游乐场乱七八糟,把玩具或纸屑丢的满地都是,就会相当头疼的去怒斥,甚至认为这是孩子的严重教育问题,想办法要及早培养孩子整齐清洁的习惯。但蒙氏却看到,小孩之所以无法将屋内安排得井然有序,始作俑者是大人。儿童本有顺乎自然的秩序感,它所做的正是遵循这种天性,只是大人以“权力”予以弄坏而已。


总体上,与传统教育强调“群性”不同,蒙氏注重的是“个性”。这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蒙特梭利教育的四个特点:尊重儿童独立性;注重肃静与活动;强调精神胜于方法;个人自由先于社会纪律。


1932年,蒙台梭利在向英国蒙台梭利学会发表的文章中强烈痛责孩童受束于大人,甚至比奴隶及工人都不如。这种观念贯彻终身,她在各种场合不断强调:“解放儿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儿童个人自由,永远应列为优先考虑。


人性的九大理念


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结晶和集中体现,概括起来包括九大方面:


一、“工作”是人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特征,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扬生命”的特性。


二、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


三、“独立”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目的,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而自己发展他的生命,成为一个未来的强人。


四、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所能、所喜的事物来探索,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能产生学习意愿。因为儿童们所选择的,一定代表着他们内在有某种特别的需要和兴趣。


五、幼儿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在生命的开始就已经存在。在这伟大的规律中,幼儿个体为了成长,会不断地显露出“内在需要”来,驱使着幼儿主动地去接触环境,以满足成长的目的。


六、“适应环境”是幼儿一切智能成长的原因。


七、儿童在智力的发展上,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就会快速的发展。当然这种敏感显露时间的长短和出现的迟早,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的,也无法使之提前或延迟,因此也就成为幼儿教育所重视的“个别差异”理论的根据之一。


八、说话和阅读都是自发性行为,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孩子书写行为的发展其实早于阅读。


九、奖惩对幼儿的学习不能产生“诱因”,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所有这些思想归结于一点,就是蒙台梭利所认为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孩子的行为和思想趋向正常,使教育呈现全面性的秩序化。


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孩子的缺点:杂乱、不听话、自私、吵闹、心神不定、幻想、爱说话、撒娇、贪玩、模仿、好奇心等,转而成为一位具有自我统御能力、有自信心与安定感、诚实、慎重、不使自己犯错、品格优良、富于正义感、拥有自发性纪律、在自由中守规律、听话、懂礼貌、能够正确使用自由、守规矩的好孩子。


蒙特梭利教学法及四大特色


蒙氏教育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人类发展模型以及建立在这个模型之上的教育方法。


那个模型有两个基本元素。第一,儿童和待成年者通过与环境互动,由此参与心理的自制。第二,儿童尤其是六岁以下的孩子,拥有天生的心理发展之路。


以她的观察为基础,蒙台梭利相信在一个根据这个模型准备的环境里,并在自由状态下选择、可以自由地行动的儿童,将会自发地达到最佳发展。


蒙氏教育法的特色在于强调独立、有限度的自由和对孩子天然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性发展的尊重。


在蒙式学校里,你看不到传统教室排列整齐的课桌椅;孩子们不是坐在椅子上听课,而是自由穿梭于一个特别为孩子设计、布置得像“家”、大多是木地板的宽阔教室中。


孩子们经常专注操作自己的教具,教室没有喧闹声,呈现出的是祥和平静的教室氛围。


在教学上,蒙特梭利教学法的特色有四个:


一、不分科教学,主张从生活中学习。


蒙特梭利认为,幼儿有很强的内在能量与吸收能力,只要提供适当、设计过的环境,他们便能自动自发学习。


因此,蒙式学校没有“语文课”、“数学课”等分科课程,蒙特梭利的孩子是从生活中学习。


二、使用特制教具来“工作”。


蒙式学校一般都具有一整套摆在矮柜上依儿童发展阶段设计的特制教具,孩子可藉此循序渐进的学习。


教具共分五大类:“日常生活”、“文化”、“语文”、“感官”与“算数”,孩子可以自主选择教具来进行“工作”,练习大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同时透过不断重复自我修正,从练习中获得专注,从完成工作中学到负责与自信。


三、混龄教学。


蒙特梭利将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放在一起学习,就像真实社会的缩影。因而大孩子有机会引导照顾较小的孩子,较小的孩子也能学习在团体中如何寻求协助。


四、老师必须经过蒙特梭利特殊训练。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是“跟随孩子”(follow the child)。蒙式老师是类似指导员的角色,孩子工作时老师在旁记录观察,不会随意打断工作,只在需要时介入。


老师要熟悉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可引导孩子从事适合其发展阶段的工作。因此,蒙式的老师必须经过严格训练,除了教具示范操作以外,还要不断学习用谦卑尊重的态度引领孩子。


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让孩子有能力照顾自己、他人和环境。


蒙特梭利的三要素


蒙氏的课程教学可以划分成三个要素:一为预备的环境、二为指导者、三为教具等。三个要素分别代表头、胸、腹等联成一体。


论及蒙特梭利的教育,就必须提及她的教具,提教具又必须提环境和指导者。


所谓预备的环境,在蒙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了教室及户外的环境,儿童的组成等。


蒙氏曾指出儿童是个精神胚体,需要有自己的特殊环境,在此环境下孩子可以自由享用,没有任何一件物质会伤害他。个体与环境间会有一种交互作用,孩子就在这种互动中塑造自己使自己完美。


例如,在室内之空间需要能容纳所有的蒙氏教具,而且要很容易以及方便孩子之取用。蒙氏强调教室用的橱柜设计要高低适合,可以适应学生的使用。橱柜、适合孩子的桌椅以及沙发等要轻且是一孩子可搬动的。其颜色要卫生并让孩子容易清洗。


柜子要长及低并有门,以便储存教具并便于孩子的取用。每个孩子要有自己的柜子以便置放自己的东西。如果悬挂孩子要看的物品,一定要挂在孩子眼睛等高的位置。


总而言之,所有的环境都应以儿童为中心,不能用大人为主的眼光来布置。


蒙氏教学不以教或灌输为中心,因此蒙氏教学者不称为教师而称指导者。指导者有其重要使命,那就是帮助儿童生命的成长。儿童需要大人的引导,其发展有其自然法则可依循或限制。


因此,指导者之导引需要因应自然法则,应以一种谦卑与仁爱之心,尊重儿童、了解儿童并向儿童学习。蒙氏曾经说过,孩子是大人的老师。


所谓指导者,她的身分是一位观察者。蒙氏经常指出幼儿教师需要知道如何观察幼儿,观察时等待是教学者的名言。


指导者也是儿童的解释者。因此他必须是真实地、确切地瞭解儿童,并设法适应其需求,如此儿童才会主动寻求指导者的援助。


指导者是环境的预备者与保护者,指导者有如儿童与环境间的桥梁,不仅要为儿童准备适合其发展的环境,而且也要能保护此环境,使儿童免受害或干扰。


蒙氏曾说,指导者应预备一个可滋养儿童正常发展的环境,并保持其清洁与秩序,当儿童专心工作时,指导者就不可以去干扰他;当儿童干扰他人时,指导者就应去打断它。要像一个儿童的守护神,保护着孩子内在的生命之火,因一旦火焰熄灭便永远不会再发亮。


指导者也是儿童的示范者,儿童则是吸收者与模彷者,指导者的任何言行举止都会无意识地影响儿童。


蒙氏曾说,指导者是儿童世界中最重要的部份,其仪容是获得儿童信心与尊敬的第一步,指导者应具吸引力令儿童喜爱;指导者也是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络者及沟通者。


随着时代不同,蒙氏课程教学的教具仍然在不断发展,根据 AMI 蒙特梭利国际学会指定的一家荷兰生产教具公司兰宁惠斯目录,现今大概有 349 种之多,但实际上不再是由蒙特梭利本人亲自创发了。


教具根据蒙特梭利的理念,分为“动手教育”、“感官教育”、“语言与知识”、“自由”、“书写”、“阅读”、“算数”以及“品德教育”等八种。


一般来说,达成这三要素,才是蒙特梭利学校的一个完整架构,为了儿童的爱与自由,每一步都需小心谨慎。


焚书


在墨索里尼政府下令关闭意大利的所有蒙特梭利学校,并查禁蒙特梭利的著作之后,她逃往西班牙居住,随后到荷兰定居。


1935年,纳粹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也关闭了蒙特梭利学校,烧了她的书。


等到蒙特梭利再度回到意大利时,已经是1947年了,她年近八十,五年之后就此逝世。


她留下了丰富的教育著作,在世界影响巨大无比,但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最终没有看到蒙特梭利理念在世界各地的风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