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排名第4,死亡率位居第2,外科手术目前仍然是获得痊愈的唯一途径[1]。胃癌的发生发展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血型是最显著的遗传因素之一,其临床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分类是ABO血型系统,ABO血型抗原是表达在红细胞膜上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分子,除此之外也表达于一系列上皮细胞的表面,包括尿道上皮细胞、胃肠道上皮细胞、肺和唾液腺体等[3,4]。虽然血型与肿瘤发生率、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之间的关联已在多种肿瘤中有所报道,但不同肿瘤与血型关联的差别甚大[3,5,6,7,8]。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血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一、研究对象 病例纳入标准:(1)患者病理诊断为胃癌且无远处转移;(2)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3)接受根治性治疗手术。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Rh血型为阴性;(3)残胃癌。按上述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外科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2838例胃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2220例,女性618例,男女比例为3.6∶1.0,年龄21~90(中位数58)岁。 二、资料收集 ABO血型分类通过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确定。收集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分化程度和肿瘤分期。吸烟史和饮酒史的分类均为有或无。根据AJCC和UICC颁布的第7版TNM分期标准进行肿瘤分期。 三、术后随访 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2年开始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电话随访以及信件通讯相结合。末次随访时间为2014年9月28日,全组病例术后随访6~65(中位数20)月。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来评估ABO血型分布和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术后生存率,Log-rank检验来比较不同ABO血型患者的生存率。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一、ABO血型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分化程度和肿瘤分期患者ABO血型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二、ABO血型对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影响 A、B、O和AB血型胃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3%、54.7%、57.4%和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2);见图1。为了进一步评估ABO血型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我们根据上述9个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层分析,见表2。其中,Ⅲ期胃癌患者和有吸烟史的胃癌患者中,AB血型患者总体生存率相对较高,见图2和图3。 三、AB与非AB血型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比较 基于上述分层预后分析结果,我们分别将Ⅲ期和有吸烟史的胃癌患者分为AB血型组和非AB血型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在Ⅲ期患者中,AB血型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非AB血型组(44.7%比25.2%,P=0.014);见图4。有吸烟史的患者中,AB血型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也明显高于非AB血型组(74.9%比53.4%,P=0.044);见图5。 我们进一步对这两个有意义的亚组进行了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对于Ⅲ期胃癌患者,AB血型在女性中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13.6%(42/308)比8.3%(81/981),P=0.005],在有吸烟史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低于无吸烟史患者[7.2%(30/416)比10.7%(93/873),P=0.048]。而在有吸烟史的胃癌患者中,其临床病理特征的血型分布是均衡的(均P>0.05)。 ABO血型抗原是表达在红细胞表面且黏附于膜磷脂和蛋白的碳水化合物部分,ABO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的长臂上(9q34),由其3个主要的等位基因(A、B和O)通过编码3种有不同底物特异性的糖基转移酶来决定一个人的血型[9]。ABO血型抗原在恶性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改变已经在一系列不同肿瘤中观察到,糖基转移酶编码的糖复合物除了定义血型外,也是细胞内黏附和膜信号传导的重要中介物,这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0,11]。 虽然之前的一些研究已经报道了ABO血型和恶性肿瘤预后的关系,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相差很大,甚至同一种肿瘤的血型与预后关系的研究结果是完全不一致的。Joh等[12]研究认为,O型血比非O型血肾细胞癌患者有较高的总体生存期;而de Martino等[7]却认为ABO血型与肾细胞癌患者预后并无关联。关于血型和胃肠道肿瘤预后关系的研究,较好的数据是来自于结肠癌的研究。Cao等[11]设计了一个大样本量且有较长随访时间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AB血型是结肠癌患者的独立且有利的预后因素。这与我们的结果是相似的。 有关ABO血型与胃癌患者预后关系研究的较少。Qiu等[6]研究的目标人群是接受化疗或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结果提示,血型并不能作为胃癌患者的一个预后指标。相比整个队列中不同ABO血型胃癌患者的生存期结果,无论是我们的研究还是Qiu等的研究都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有趣的是,我们在亚组分析中取得了一些发现:不论是Ⅲ期还是有吸烟史的胃癌患者,AB血型患者均比非AB血型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更好,而Ⅰ期、Ⅱ期和无吸烟史的患者却并无此特征。这可能是因为肿瘤分期较早的胃癌患者整体上有较高的生存率,因此很难通过一个特定的预后因素观察到显著的生存期差异。而有吸烟史的患者可能因为尼古丁引起胃癌患者的一些基因表达和微环境的改变,进而导致了胃癌的发生发展[13]。尽管Ⅲ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在性别和吸烟史方面的血型分布不均衡,但是在我们后续的Cox回归分析中,性别和吸烟史并不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这并不影响我们得出以上的结论。 因血型抗原引起的宿主炎性水平的改变可能解释了血型和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一篇来自英国的研究揭示:位于ABO基因座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相关,而TNF-α是一个调节细胞凋亡和阻滞肿瘤发生的炎症细胞因子[14]。此外,Pare等[15]研究表明:位于ABO基因座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血清sICAM-1水平有显著相关性,sICAM-1是影响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的关键分子,高血清浓度sICAM-1与肿瘤患者的侵袭性生物学特征呈正相关。一些其他的血清炎性标志物分子如E-选择素、P-选择素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8]。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血型抗原可能影响系统炎性反应,而慢性炎性反应和恶性肿瘤的形成扩散相关[16]。因此,ABO血型抗原可能对肿瘤患者存活率有影响。 瘦素是一种具有多靶器官多功能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激素,与特异性瘦素受体结合后,可通过激活Rho/ROCK通路调节细胞内黏附分子1(sICAM-1)的表达增强胃癌细胞的迁移[17];还可激活AKT通路调节膜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18]。胃癌细胞普遍存在瘦素和瘦素受体的表达,而且经脂肪组织分泌入血的瘦素也可经微循环到达胃癌组织,说明瘦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9]。而在肥胖人群中,血清瘦素的水平升高[20]。一项来自印度的包含23320个献血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AB血型的人相对其他血型的人更不容易患肥胖症(A:5.8%,B:7.9%,O:6.2%,AB:1.0%)[21]。因此,AB血型的人可能整体瘦素水平较其他血型低,继而预后较其他血型好,其可能是导致AB血型患者预后较好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2015-01-17) (本文编辑:汪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