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陌生网友”考验传统社会

 nizijun 2015-12-23

“陌生网友”考验传统社会

  □何龙

  《近六成初中生拥有陌生网友 儿童“触网”呈低龄化趋势》,这是羊城晚报昨天一篇报道的标题。

  报道说,全国18个城市的儿童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显示,幼儿园时期的儿童在网上以听音乐和看视频为主,但到了小学的中年级,儿童的媒介使用行为已迅速拓展到媒介产品的多方面应用,三成的儿童已会在网上发表内容,近半数儿童会加入QQ群。到了初中,儿童在网上的社交方面表现突出,90%加入QQ群,57.2%拥有陌生网友,49.4%上网浏览、查找信息。

  在这一数据里,“57.2%拥有陌生网友”是一个最刺眼的数据。在骗子出没的社会,“陌生人”无疑已经是一种令人担惊受怕的“人种”。现实中的陌生人还能见其人闻其声,有时还可根据他们的相貌和语言判断是好人还是坏人。而网络中的陌生人却看不到真实面目,他们的相片、证件和话语都可能是假的。与这样的陌生人交往,很容易受骗上当。不要说初中生,连许多成年人都被网上陌生人欺骗过。

  网络中的“陌生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像行夜路遇到突然冒出的看不清脸孔的人,哪怕你确信不是鬼而是同类,也难免产生威胁感。所以当父母知道自己的子女可能拥有陌生网友时,大多要进行干预。

  但如何干预则是一大难题。在有线网络时代,人们需要通过电脑才能上网,上网者通常处于可监控范围。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保罗·莱文森的比喻说,人与有线网络之间的脐带被割断了。那些脱离有线网络“母体”的手持设备可以随身携带,只要有网络覆盖都能上网。除非禁止使用手机等上网工具,否则就很难控制少年儿童上网;只要能上网,他们就能轻易拥有陌生网友。

  许多人都知道《娱乐至死》这本书,却不太清楚这本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的另一本同样经典的书——《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那时还没有互联网,但在美国已经有了电视。波兹曼发现,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鸿沟:儿童因为文字知识少,无法进入成人构筑的世界,“童年”由此诞生了。

  到了电视时代,儿童不需要破译文字密码才能看懂成人的秘密,他们通过直观的声音与画面就能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因此逐渐消逝。

  波兹曼如果晚20年写这本书,他会发现在网络时代,成人布设的篱笆远比电视时代的篱笆更容易被拆除,少年儿童更可以大步流星地跨入成人的密室,或者说更容易被陌生“网友”拐入密室。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互联大网正在日新月异地撒向世界,而我们的父母和社会管理者对这张网还不甚了解。在言论方面,管理者的管控工作也许做得很出色,但在管控暴力、色情和交友等方面,他们却显得笨手笨脚,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来面对和管理网络。这种传统管理方式正像用冷兵器对付热兵器,杀敌不到一个,却自损不止三千……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