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词女演员。江苏无锡人,生于常熟。 幼时家贫,入钱家班学艺,从师陈亚仙,艺名钱玲(凌)仙,遂参加钱家班演出。1941年因不堪忍受钱家班班主虐待而脱离该班,一度辍演。1950年后与徐琴芳拼档演出《落金扇》。用名侯莉君。此后又演出《梁祝》《情探》(《王魁负桂英》)及革命现代题材弹词《江姐》。20世纪50年代中期加入江苏常熟评弹团,后调入苏州地区评弹团、苏州人民评弹团,1960年又调至江苏省曲艺团为主要演员。初为徐琴芳下手,后又与钟月樵拼档演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曾与青年演员拼档演出长篇《周美人上堂楼》。在与钟月樵拼档期间,因钟擅“蒋调”,为使男女同调,侯的唱腔亦在
“蒋调”基础上,上下回旋,因而唱腔得以发展。后又吸收“俞调”及京剧旦角唱腔,并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创造了“侯调”。其特点为节奏舒缓,拖腔起伏婉转,很适合表现女住哀怨、凄苦、悲痛、愁思等感情。
代表作有《莺莺拜月》、《英台哭灵》等开篇。传人有女侯小莉、徒唐文莉等。
侯调
1925年,侯莉君出生在无锡惠山脚下,父亲很早病故,依靠在丝厂做工的母亲度日,家境清苦,只读了三年小学就失学了。但是她爱唱爱跳,天生一副好嗓子,邻居都说她是一块吃开口饭的料子,幸得一个在书场里当职工的亲戚的帮助,她才得以经常混进书场听站书,。后经人介绍,跟当时评弹界的霸头钱锦章学艺,改名钱凌仙。师父的艺术“传子不传婿”,女艺徒更学不到什么,她就偷偷学,从捧琵琶的姿势,乐器的弹拨,到调弦,唱腔,表演,起角色,出效果,勤记勤练,逐渐摸到了艺术之门。1946年的冬天,她不堪虐待,逃离了钱家班,结束了卖艺生涯,做了家庭妇女,解放以后,钱锦章被镇压,侯莉君的艺术之心又复活了,参加了评弹协会,又走上了从艺之路。曾先后与曹醉仙、苏似荫、徐琴芳拚档演出,1953年,她在上海“米高美”书场演出中篇《玉堂春-苏三起解》时,设计了一套新的唱腔。为了倾吐苏三的满腔愤怒和寄托,把俞调冲上去,揉进了京剧的长腔,再还原俞调,加上她特有的颤音和泣音,声泪俱下,赢得了掌声,崭露头角,名声大噪,以后,经过一段艰苦漫长的探索之路,突破了弹词音乐的音区,扩大了音域,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个性的流派:节奏舒缓缠绵,行腔柔软的侯调。侯调以俞调为基础,把蒋调生高八度,吸取了戏剧婉转动听、娓娓不断的拖腔,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声情并茂,并善于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受到了江浙沪听众的热烈欢迎。
侯调的传人有潘莉韵、高莉蓉、张文婵、侯小莉、唐文莉等,尤其是女儿小莉,儿媳文莉得以真传,在唱腔上更有侯调清、细、高的特色,即清如碧水,细如毫发,高入云际。(朱寅全) 侯小莉 候小莉,候莉君之女,承“候调”,嗓音甜美,条件更胜候莉君一筹,故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编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