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六大家吴历作品欣赏(四)

 百了无恨 2015-12-23

清初六大家 吴历作品欣赏(四)

山水 手卷


 

                  茆亭读书图  水墨纸本                              

                     松壑鸣泉  立轴


                       虞山图  立轴



             湖山秋晓  立轴 甲申(1704年)作                    

春居图  立轴 1704年作

        泉声松色图  纸本墨笔 1704年作  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泉声松色。碧嶂峙西东,泉飞认白虹。游人不可及,松翠暗朦胧。痴翁笔下意见不凡,游戏中直接造化生动。雪窗拟此,念汉昭道词宗笃好,辄以赠之。康熙甲申正月,墨井道人并题。”下钤“墨井”朱文方形印。右下角钤“延陵”朱文方形印。甲申年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吴历时年七十三岁。

湖山秋晓  手卷 水墨纸本 1704年作

   款识:画就展现,而湖山佳处放意如深入也。康熙甲申年重阳日墨井道人并题。钤印:墨井道人(朱文)、吴历之印(白文)、延陵(朱文)

   题跋:予秋居之暇,捡得宣纸二,喜其长而嫌之太短。乘兴漫采痴黄、黄鹤间笔法,又以己意参之,或一小卷。自谓稍稍得志,便可怀之出入,如末海岳袖中之石,但终袭稚子之事矣!虽然予龄七十加三,腕力渐衰,墨毫久秃,向後欲如今之作儿戏,恐不复得,不能不为之惕然也。十月小春,墨道人并跋。钤印:吴历(朱文)、墨井道人(白文)

   引首:吟秋山净。墨井野老。钤印:吴历(朱文)、墨井道人(白文)、延陵(朱文)

   画面一派“湖山”风貌:水气蒸腾,使起伏的山峦忽隐忽现;云雾萦绕,令远近的树木时有时无。岸边杨柳葱郁,水上舟楫往来。沿湖前行,即达主峰,这里山清水秀,教人留连忘返。透过崖窟,极目远眺,沙洲之外,烟霭迷茫,杳无际涯……

   纵观全卷,使人不禁想到,他同一时间、同一题名的另一幅手卷。那是他“後居常熟,探阅虞山朝暮之变换、四阴霁之气运,得於心而形於笔。故所画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比起此卷之山水浑厚,草木华滋,当是一种抒发淡泊、宁和的情感与山水气韵和一的境界,这是第一。第二,那一幅,构图繁复,疏疏密密,开合较大。而此卷则是将繁密化为简括,显现出清虚、疏宕的韵味,正体现了他学习黄公望的“阔远”的主张。再看一下两者的用笔方法:那一幅,多用“黄鹤”的笔法,皴以“解索”、“牛毛”为主,用渴笔、破笔点苔,山水树木,苍茫茂密。此卷则偏重於“大痴”,多勾皴,少渲染,“皴染多而墨不费”,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秀润景色。总之,此卷意境恬淡,构图开阔,用墨润洁,笔法细腻。《湖山秋晓》图卷是他晚年自娱的得意之作,是一件难得的精品。

横山睛霭图卷  纸本墨笔 1706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横山晴霭。笔正写山横,烟云乱石生。破窗蕉雨过,添却砚池平。十日画成,海天雨霁,红日窗明,展卷题之。康熙丙戌年秋仲,墨井道人。钤印:墨井、延陵。

   题跋:余近年作画,似勤似懒,有时不辞呵冻,忘暑忘餐,挥毫疾就;有时春暖晴窗,楮墨精良,对之瞌睡。吾不知此病之所来,或谓老之故也。然少年辈往往亦有如此。予数日前颇觉腕力笔健,漫学山樵而成小卷,虽未得其超逸,观之亦可消长夏。五月墨道人又跋。钤印:吴历之印、墨井道人、延陵。

   “丙戌”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吴历时年75岁。作者在尾纸中说此图系学元代王蒙之笔,确有苍茫超逸之意。全图多用干笔勾廓,粗笔皴擦,浑朴厚实,脉络分明。由于画家早年曾寓居澳门,接触过一些西洋绘画,画中的群山呈显出阴阳向背,似有晴日当空之感,群峰层层推向远方,颇有些空间意识。吴历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最早融合西洋绘画的画家,该图十分自然妥贴地吸收了西洋绘画重明暗、讲透视的造型技巧,是为一绝。

秋林送别图

               仿黄鹤山人笔  立轴 1707年作                          

                     松泉书屋图  立轴



   茅斋论道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707年作  (418万元,2005年7月中贸圣佳)

   款识:茅斋论道图。浦转桥通三径长,茅斋松竹晚风凉。客来论道茶初熟,炉暖常焚西海香。青印尊兄,久不扪虱,绝谈世务,清心向“天学”学道。兹属于予,漫拟巨然《茅斋论道图》并题以赠。康熙丁亥年小春墨井道人。

   这幅画是吴历应一位叫青印的道友之约而画的。所谓“天学”是明末清初时,对天主教的一种别称。依山傍水,在山石的簇拥中、在苍松的掩映下,隐隐一座庭院,竹篱围的修篁繁茂有致,深邃幽静之中,让人感觉神秘莫测。透过树丛,窥见堂上有二人对话--“论道”。大门里,均有人走动,大概都是来访者。

   《茅斋论道图》题明是模仿巨然的画。巨然山水,笔墨润秀,善为烟岚气象,于山峦林麓间多做卵石、松柏、茂竹、蔓草等,而幽溪小径、篱笆茅舍、断桥危栈,真若山间之野景,至晚年则意趣更高。吴历画学王蒙,而王蒙又师董、巨,因此这幅《茅斋论道图》原也是自家之所擅。环绕的大山以披麻皴为主,反复渲染,把整个山的蓬勃气势和节奏韵味充分的表现了出来。然而这些几乎占满画面的近石远山,都是为中景的松林做陪衬,松是这幅画的主体,作者用重笔浓墨极其细致的描绘它们的长势、动态,甚至松涛之声。而就在这拔地参天的大树下面,修竹掩映的庭园又成为这个主体中的中心,笔墨虽然不多,但很容易把视线吸引过去。进而,屋中两位谈道的道友才是这个“中心”的主人!它以层次分明、变化丰富、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全景式布局,成功的、巧妙的借磅礴的山势、葱郁的树木和空灵的溪水,完成了“论道”这一主题思想,真可谓匠心独运。

   吴历的书法,从颜真卿入,专心致力于苏东坡。他曾对苏书《醉翁亭记》朝夕揣摸,临习不辍,最终把苏字的丰腴浑朴、平和自然和天真烂漫的趣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其高超的驾驭笔墨的能力,一眼就可以看出苏书的特点,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溪山积雪  立轴 设色纸本 1709年作                

            仿巨然溪树云烟图  水墨绢本 1710年作

              行旅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710年作

              仿北苑秋山亭子图  立轴 1710年作


   

                 仿宋元山水  册页 设色纸本

                 溪山深秀  册页 设色绢本


 

                 松山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杂树小品  立轴


   

 风簧钓叟图  镜心 纸本


 

              潇湘竹影  立轴 甲申(1704年)作


         

                  竹石图  立轴 1703年作

               竹石迎风图  水墨纸本 1706年作  

       

         寒岩竹柯图  镜心水墨纸本 丙午(1666年)作                      

                  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拟坡仙乔松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秋篁古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竹石图  立轴 纸本墨笔  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中以焦墨干笔画石,皴笔细致,淡墨晕染。以浓墨写竹叶,上下各一枝,竹叶纵横交错,疏密有致,气韵生动。款题为七言诗,并署“诗画寄赠子膺先生”


古木竹石  册页 (十开)    (2240万元,2010年6月北京匡时)

   款识:△键户即深岩,有竹便清境。昏晓鸟声多,高人高枕听。清和上澣,墨井戏写。△慈竹霜柯,予自幼爱写。笔法用元季,其淡古处终不能得。渔山子。△萧萧疎疎,木落草枯。非用冷元人笔不相入耳。墨井生。△春风纔到墨池开,宣纸临窗手自裁。拟写两三嘉树木,且无花信误催来。墨道人戏墨作。△乔柯写半未成林,磅礴含毫正苦心。顾却点苔添竹叶,不知窗外日西沉。墨井道人擬古。△霜天月小竹林高,坐对吟残夜寂寥。三鸟并棲寒不语,一枝叶上自萧骚。墨道人夜坐吟成,次晚书之。△古槎乱蓧冷。元人画法也。其荒远澄淡之致,追拟茫然。延陵历写。△山水元无有定形,笔随人意运幽深。排分竹柏烟云里,领略真能莹道心。墨井雨中戏作。△春暖临窗兴不禁,小山竹树写秋阴。曲條如乙笔淡淡,垂叶分令墨深深。墨井道人在东楼画。△晓来薄有秋气,颇为清爽。涤砚写枯條竹叶,可以残暑亦消。墨井历。钤印:渔山(5次)、延陵(5次)、吴历(6次)、渔山、墨井(3次)

   本册从山石的画法上有“阳面皴”一望可知为吴历1702年以后的作品,此画法是吴历绝无仅有的。从画面内容、所用形式技法、所透露出的画家境界进行分析,可知此册是吴历晚年的佳作。

   吴历的画具有“山林气”,显示出傲世兀立不俯仰权势的气度,而他的画往往又渗入了他内在的真挚感情,有着崇高的画品。吴历以山水画驰名于世,擅于山石的各种皴法,晚年(1702-1718年)特别喜用“阳面皴”。一般画家为了突出山石的阴阳面,惯于在把皴笔集中于背光处,受光处则不加皴笔甚至留白。吴历不仅在背光处用上皴,在受光处也加以清劲的淡线条皴,以减弱光暗间的差异,有利于笔墨的自然衔接,增强山石的浑厚质感,在清初只有吴历这样画,绝无仅有。吴历又擅用枯墨、积墨;画中往往积墨层层,多次皴染,造成郁郁苍苍之气。用笔方面也是谨严厚朴,不管是长线条或是短皴,都是笔触沉着,绝无轻浮飘忽之处。

   纵观吴历的绘画作品,早中期青绿作品很多,晚期作品用笔苍劲纯熟,墨色丰富,气韵沉郁醇厚为大幅卷轴作品的主要特征,在册页上的作品,虽清新很多,但仍以重空间表达的山水作品为主,此图为吴历少见的晚年仿倪瓒的古木竹石作品的册页,但无论从笔墨的运用,到心境意象的表达都已超脱了古人的藩篱,在明末清初的画坛当中,以其高深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其独立的绘画风格。如果说吴历一生的思想精神境界是以佛、道、儒、天主教,四个教义的融合贯通,而达到的中西思想交融后的和谐境界,那么在此册作品中反映出的吴历,是参透世间百味,在孤傲淡泊的人本气质下,道归自然的自由之境。


                       (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