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敬的这篇著作中还有几段专门提到那些爱书之人到琉璃厂买书的情况,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书籍聚散》,这段话是很有用的书界掌故,我将其引用如下:“京师琉璃厂书贾凡三十余家,唯翰文斋韩氏席先世旧业,善结纳,资本尚充,收藏较他商为富。其能辨古书贵贱者,推正文斋谭笃生、会文斋何厚甫。厚甫之甥韩左泉亦颇识书,唯贪欲过重,尝往来达官大宅,学部侍郎宝丰、练兵大臣凤山等多受其欺。予初至京,潘祖荫、盛昱,王懿荣皆好蓄书,其时钱塘许氏、寿阳祁氏之书已有鬻于市者。后数年,祖荫之书归翰文,懿荣之书归正文,物固未有聚而不散者。许庚身初官翰林,私取翰林院旧椠精本,别购坊间新书易之。庚子之乱,院署毁于兵,片楮无存,唯许氏易出本尚流落人间。内府图籍多贮武英殿,宦竖稍稍窃去。戊巳之间,内廷窃出殿本《朱子全书》凡数百部,每部只售四金。久之,恐事觉获罪,潜引火焚之,数十万卷顷刻而烬。当时但将管理员议处,初不知为内竖奸谋也。江南藏书家推归安陆氏,陆心源死,其子树藩不能守,日人岛田彦桢以番银十万元鬻之东渡,海内文人莫不扼腕相向而叹。”
胡思敬是江西宜丰人,他在二十四岁就考取了进士,之后进入了翰林院,在京期间经常跑到琉璃厂去淘书,因此也就跟书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个时候,他的收入很少,自己得的那一点微薄奉禄基本上都花在了旧书上,他写的那首书贾之诗里面就提到了因为买书而只让家人跟他一块儿喝粥,其实他也很通达,比如那首书贾之诗的最后一句:“人寿曾几何,白首难遍读。”说的很明白,但有什么用呢,还不是照样有了钱接着买书。 胡思敬性格耿介,他后来当监察御史,而他当上此官后的半个月就上书弹劾两江总督端方,他竟然罗列出来了二十二项罪证。之后他又弹劾过徐世昌、赵尔巽、赵尔丰、唐绍仪、杨度、丁宝铨等等,那些人都是权重一方的大官,可见这位胡思敬是何等的骨头硬,而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他曾自言道:“仆居京师十二年,尝自言有三畏:一畏臭虫,二畏阳沟,三畏达官贵人。虽语涉戏谑,亦实录也。”
按照资料记载,胡思敬在琉璃厂收了20万卷书,隐退之时,他把这些书都带回了南昌,在南昌的东湖边建了一处住宅,是两层的楼房,楼上名叫“问影楼”,是他的藏书之所。而楼下则叫“退庐图书馆”,此馆对外开放,任由他人来阅览。以我的揣度,问影楼应当是他的私人藏书,大多应当是善本,而楼下则应当是通行之书。胡思敬到南昌之后继续扩充自己的藏书量,最多的时候达到了40多万卷,只是不知道这40多万卷指的是退庐还是问影楼。但无论怎样,这个退庐图书馆也是江西省内的第一家对外开放的图书馆,虽然他的属性属于私人,但已经具有了公共图书馆的雏形。
我到南昌寻访之时,问影楼和退庐当然是我必访之地。胡思敬问影楼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东湖东岸苏圃路10-13号,此处离南昌第二中学的正门很近,南昌二中的门牌号是苏圃路1号,我沿着1号向左侧逐一的看着门牌,看到第9号时,第10号却没了踪影,看到的是一片失火后房屋的残迹。我觉得这应当就是问影楼的所在,然而失火之地却用围墙垒了起来,围着附近转了一圈找不到入口处,看到旁边有一位洗菜的男士,我向他打问苏圃路10号,他指给我的位置就是这个失火的房间。我问他如何能够走入围挡的里面,此人说自己也不清楚,因为他是刚刚租住天此处,但是我还是想看清楚院内的情形,于是站在旁边等他洗完菜。
我向他借洗菜盆下面的那个木方凳,他看了我一眼,没说什么,就把菜盆端开,示意我可以搬走。于是,我搬起那个木凳来到了围挡跟前,扶着墙,站在凳上,发觉仍然达不到围挡的高度,没办法,只好下来,搬着凳子又退回到洗菜之处。贴着墙再次站到方凳之处,即使这样,也仅能看到里面隐隐的情形。这场火烧得真够彻底,这处旧楼里面除了烧不着的砖头瓦块,余外的物体几乎都变成了黑炭。有一些粗大的房梁还没有彻底烧干净,歪七扭八地倒在地上,有几根柱子戳在地上,像是用黑色的手指刺向天空。 拍不到问影楼的内部情形,只好再去附近寻找其他的可拍摄之点。问影楼的正前方是一条马路,隔着马路就是大片的水面,这个湖好像名“西湖”。西湖的岸边距问影楼最多有10米远,湖中的小岛上面长满了树,远远看去郁郁葱葱。当年胡思敬选在这种风景绝佳之地建藏书楼,我想象着他那悠然自得的读书姿态。
胡思敬不仅藏书,也同样刻书,他曾经帮助筹划和刊刻了《问影楼丛书》和《豫章丛书》。胡思敬的弟弟胡思义也是位藏书家,他藏有不少江西籍作家的地方文献。抗战期间,胡思敬将问影楼和退庐的藏书全部运回了江西宜丰老家,后来兄弟二人先后故去,这些藏书仍存在旧宅之中,到了1954年,江西省图书馆接收了全部问影楼及退庐旧藏,将这些书全部运回了南昌,藏在了今日的江西省图书馆内,几年前我到江西省图书馆善本部去看书之时,馆方给我看了多部善本,我却忘记了很想拍照的问影楼旧藏,今日想起来多少有些遗憾。但以胡思敬的达观,他肯定不觉得这是个遗憾,他在离京南归之时,朋友赵炳麟给他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一句:“劫外将身藏书海,草间留命活山薇。”这句话道出了他心情所寄,也道出了他不食新朝的骨鲠。 |
|
来自: 真友书屋 > 《阅读 藏书 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