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局长 朱其山 扬州已连续11年通过精致管理现场会的方式,推进区域教育走向精致。11年来,扬州一年一主题,一步一个脚印推进管理创新,赋予学校精致管理以新的内涵,精致已逐步成为扬州教育管理的新常态。所谓的“新”是不同于以往;“常态”就是按照教育规律设计的学校管理工作走“流程”;精致新常态就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且更加遵循教育规律的精致管理设计流程及状态。 精致从头越,今年景不同。伴随着标准化办学和扬州市学校精致管理的铿锵步伐,江都以“均衡、优质、惠民”为主旨,聚焦“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力推学校管理创精致、队伍建设出精英、质量创优树精品,促进全区教育向标准化、现代化、精致化智慧前行。 坚持规范为基,在依法管理上力见精心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十二五”以来,我们坚持教育优先、依法治教和规范办学,精心完善管理体系,推进治理现代化。一是抓教育惠民,改善教育民生。近五年,区统筹规划、精打细算,投入7.4亿元,精准包装项目,每年推出惠民大礼包,一年一实事:建成6所省优质园,回购7所民办园;新建塑胶场地45片,加固校舍9.6万平方米;易地新建实验小学新校区、邵伯高级中学、郭村一中和小纪、郭村幼儿园;实验初中、龙川小学综合楼等相继投入使用,更新完善教育装备,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为精致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抓整体设计,规范教育管理。我们梳理“权利和责任清单”,以制度管人、管事,做到治理权责更加明晰,服务更加到位。精致管理百校行的镜头聚焦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视导情况反馈到学校、部门、班级和教师。三是抓执行落实,规范办学行为。我们着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管理章程,优化治理结构,探索推进学校校务委员会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合作的机制,使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全区实现法制副校长全覆盖,创成77所扬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此外,我们坚持上下联动,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使运行机制公开透明、问责更加精准到位。 坚持队伍为本,在修德强能上力达精良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相继实施队伍建设年、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年等活动,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首先,优化教育行政干部素质,牵住“牛鼻子”。我们坚持“三个面向”,瞄准国内外先进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连续14年举办校长读书班,到高校进修,组织出国学习交流,开阔校长们的眼界胸襟,一批德才兼备、精明能干的校长办学绩效突出。其次,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放飞“领头雁”。我们成立了7个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学科领军人才的“雁行效应”;骨干教师支教、送教2500人次,城乡交流1500人次;连续14年举办“龙川之秋”教学观摩活动,专家引领,新秀上台,放大了师培的“蝴蝶效应”,涌现出一大批骨干教师。再次,活化青年教师培养,养好“千里马”。我们实施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五个一”工程,打好学历提升、青蓝结对、校本研修和跟岗学习等组合拳,青年教师日益精进,专业发展入门、入格、入境全面提速。近年来,近900人次在省市基本功大赛、优质课展评和省以上论文竞赛中获奖。 坚持质量为魂,在转型提升上力出精品 多年来,我们立足奠基未来、兼顾当下,坚持从起点看变化,借助课堂教学达标年、全面质量年,聚焦三维目标,关注习惯、兴趣和能力,抓紧、抓实、抓得法,整体打造质量链条,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扬州前列。第一,创新德育工作,践行一个“爱”字。聚焦立德树人,我们采用课程渗透、主题推进和校外实践、城乡体验互动并举,灌输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诚信、爱教善学、爱生乐教的风尚,评选出64个精品德育项目,使“24字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优化课堂教学,突出一个“效”字。我们以课程改革为主线,课堂达标抓有效,轻负优质促增效,从理念、实践和考核层面精雕细刻、持之以恒。坚持教学相长和知行合一,狠抓区、镇、校三级教研,开展“每周一校”个性化的菜单式督查,强化教学“七认真”的流程监控和诊断;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备、当堂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倾力打造高效课堂、美妙课堂。第三,改革教育评价,彰显一个“全”字。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于学生全程发展,实施全面课程,关注全体学生,每年一次综合质量评估全覆盖,将全员、全程和全面的质量观融入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师生的教和学之中,积极策应教育改革,逐步淡化单一的分数指标,让“人”本身的价值成为现代教育的价值首选。 坚持特色为要,在文化内涵上力求精致 一所学校的开启,首先是文化的开启。“文”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价值追求,“化”展现的是学校的管理和自觉。一方教育的风格神韵和可持续发展,靠的是固本强基、富有创意的办学特色。江都古称龙川,水网密布,因水而名。我们致力于将龙的腾越和水的灵动融合在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中,一校一品,精美呈现。学前教育,以玩为主导,突出普及、普惠、普优。少年宫、邵伯中心幼儿园、大桥幼儿园等的课程游戏化项目分别被省、市立项;育才幼儿园的陶艺、少年宫的艺术、区实验幼儿园的早期阅读特色精彩纷呈。义务教育,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线,以文化为魂统领各项工作,走“一校一纲、多特色、出精品”之路,广泛开展社团活动,创成38个扬州市百佳社团。区实验小学科技创新催生20项国家发明专利,大桥小学的“三香校园”、仙女镇中心小学的经典诵读、杨庄小学的剪纸、塘头小学的幸福课程、丁伙中学的龙文化等各具特色。高中教育,以补弱推中拔尖为主抓手,落实“16项措施”,推进高中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江都中学的机器人制作、丁沟中学的“三自学习”、大桥中学的责任教育、育才中学的体艺等特色的推进,逐步改变“标准件的”育人模式。职成教育,以就业创新为主板块,以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开放大学和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为平台,围绕四个千亿产业群,做强建筑、机电等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做优动漫和小语种教学特色,实施订单培养、校企合作,120名学生获省市职业技能大赛等级奖,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新常态孕育新机遇,精致管理的价值必将体现在质量和未来。展望“十三五”,我们将以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扬长补短,主动作为,着力实施好资源整合、队伍创优、装备提升、质量提高等十大工程,在精美校园、精细管理、精良师资、精致教学和精心育人上更进一步,促进江都教育迈上新台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