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疟疾的分类方法

 johnney908 2015-12-25

黄帝内经中疟疾的分类方法

所在栏目:黄帝内经 分享:282次

黄帝内经中疟疾的分类方法

【原文】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者;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1),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2)。

【注释】

(1)烦冤:冤,同“悗”。烦冤,即烦闷。

(2)瘅疟:瘅,热。瘅疟,极热之疟。

【白话详解】

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么?岐伯说: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因而汗大出,腠理开泄,再遇着寒凉水湿之气,病邪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寒邪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名叫寒疟。

黄帝道: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为什么?岐伯说: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名叫温疟。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亏损于内,因此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想要呕吐,名叫瘅疟。

fg

【按语】

本节论述了疟疾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据证候特点分类,有“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寒疟的症状为先寒而后热,病以时作。因伤暑,汗出腠理开发,遭遇凄沧之水寒,其气藏于皮肤腠理之中。秋时又伤于风,则疟疾形成。其症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疼,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饮冷。温疟是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的,所以症状为先热后寒,病以时作。风为阳气,寒为阴气,风气大胜,故先热而后寒。得之冬季,中风寒气,藏于肾内至骨髓,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至夏,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俱出,故气从内向外。它的诊治方法宜先治其阳,后治其阴。瘅疟为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故症状是但热不寒、少气烦闷、手足发热、欲呕等。邪热留于身中,厥逆上冲,气实而欲泄,故腠理开,风寒客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为疟疾。发则阳气盛,不及于阴,故但热不寒。

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应用举例】

寒疟者,缘于先受阴寒,或沐浴之水寒,寒气伏于肌腠之中,复因外感邪风触之而发,正合经云,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盖寒疟之脉证,弦紧有力,寒长热短,连日而发,或间日而发,发时头痛微汗,或无汗干热,此当遵古训“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旨,拟用辛散太阳法治之,如寒热按时而至,方可继进和解,今人不别何经,动手概用小柴胡汤,则误甚矣。

经谓温疟,由冬令感受风寒,伏藏于骨髓之中,至春不发,交夏阳气大泄,腠理不致,或有所用力,伏邪与汗并出,此邪藏于肾,自内而达于外,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其气复入,入则阳虚,阳虚生外寒矣。又谓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温疟之证,先热后寒,其脉阳浮阴弱,或汗多,或汗少,口渴喜凉,宜清凉透邪法治之。如汗多者去淡豉,加麦冬花粉,如舌苔化为焦黑者,宜清热保津法治之。嘉言云:治温疟,当知壮水以救其阴,恐十数发而阴精尽,尽则真火自焚,顷之死矣。此与香岩论温病,当刻刻护阴之说,不相悖也。凡有变证,仿春温、风温、温病、温毒门中之法可也。

治瘅疟惟宜白虎,盖白虎专于退热,其分肉四肢,内属于胃,非切于所舍者乎?又泻肺火,非救其烦冤者乎?据此而观,不但病在肺心,亦且兼之胃病,嘉言意用甘寒,亦属非谬,真所谓智谋之士,所见略同。(《时病论卷之五》)

上一篇:黄帝内经中疟疾的病机关键

下一篇:黄帝内经中治疟的针刺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