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疟疾发生时的不同脉象和休止时的情况
所在栏目:黄帝内经
分享:119次
黄帝内经中疟疾发生时的不同脉象和休止时的情况 【原文】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1)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2),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3)。 【注释】 (1)当:《甲乙经》、《太素》并作“随”。 (2)相离:指卫气与病邪相离。 (3)夏病者多汗:夏令天气炎热,热争肌表,故夏天患此病者多汗。 【白话详解】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岐伯说: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已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至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缘故?岐伯说: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因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的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么道理?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按语】 本节描述了疟疾发生时的不同脉象和休止时的情况。一般认为,疟邪主要位于半表半里之间,搏于少阳,而弦为少阳主脉,影响肝胆经脉,故疟疾的主脉为弦。然疟疾休作有时,所言主脉只不过常见于发作之时而已,也即发作后及其休止期的脉象又可如同常人。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述疟疾的脉象时指出,“在寒战时多沉弦,发热时转为洪大而数,汗出后脉渐平静”。这就描绘出了疟疾脉象的动态变化过程,但仍只就一般而言,如久疟血虚者发作时脉象仍可能仅为细数。所以疟病的主脉并非一概为弦,尚需灵活对待之。值得注意的是,仅凭脉象判断疟疾的发作情况是片面的,临证诊疗应以“疟”之寒热为其主症,以兼脉察其兼症,即辨证论治需要四诊合参。 同时,文中还讨论了口渴症状与疟疾发生是否有必然联系。一般认为,疟疾的发生与气候、居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这样一来,无论是见症的寒热多少、脉象的浮沉迟数,或是口渴症状发生与否等,都因人因时因地而各有差异,故口渴症状与疟疾发生并没有必然联系。另外,文中指出了疟病发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所谓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叫做应四时;另一种是与此不同,四时皆发,这就叫做反四时。 上一篇:黄帝内经中治疟的针刺原则 下一篇:黄帝内经中温疟,瘅疟的病机和症状 |
|
来自: johnney908 > 《黄帝内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