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是一 二是一 三也是一

 清茶清清 2015-12-25
    一是「一」体,一体可分为阴阳,阴阳是「二」,阴阳结合成一体,这个一体与原来的一体不一样,是「三」,这个「三」的阴阳结合形式千变万化,所以「三」是万物, 但万物都是阴阳结构,和谐一致,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是一体,是「一」。所以说「一是一,二是一,三也是一」,事物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用「中」去统摄,则万物皆为我所用。 

   「中」,是一个蕴含了相对意义的词。「中」本身是没有义意的,它是相对其他东西而言才有意义。 有 「左」有「右」才有「中」, 或有「上」有「下」才有「中」,或有「前」 有「后」才有「中」,或者同时有「前」、有「后」,有「左」、有「右」, 有「上」有、「下」才有「中」。「中」是相对「前、后」,「左、右」, 「上、下」而言的。没有「前、后;左、右;上、下」,就没有「中」。 所以说「中」,虽然没有指明是「上、下」的「中」,是「左、右」的 「中」, 或「前、后」的「中」, 但正包含了「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八个方位的义意。

   「中」可大可小。任何物体,总有中点,地球有中点,太阳有中点,银河有中点,不管有多大,就一定有中点。另一方面,任何最小的东西,总可以中分,中分之后,又可以再中分,再中分厖,不管有多小,总可以在小中再分。大有大「中」,小有小「中」。 

   「中」可虚可实,一个链球的中心是实的,一个马德堡双半球(真空铁球)的中心是空的,但空的仍然是中心。所以「中」是一种关系,是四方八面的均衡点。中的均衡是四方八面,四方八面的均衡是「中」,相互定义,要点是「均衡」。

   「中」  可动可静, 静态的均衡对称是 「中」, 动态的均衡对称也是「中」。钟摆由左摆到右,再由右摆到左,对称均衡点是摆幅中间。旋风不停转动,均衡点在不动的风眼,只要对称平衡,怎么动也是「中」。

    「中」可以是具象的,物体有中心,最明白不过。「中」也可以是抽象的,《三国演义》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民族的分离,是由中央向四方八面离散;民族的集合,由四方八面向中心聚合,这个「中」是抽象的。再举 一例,近代西方文化,以希腊罗马的思维及传统为中心,文化的发展,总围绕这个中心,这个中心是抽象的「中」。 

    总的来说,「中是相对两端的中点。 这相对两端千变万化。 古人用「阴阳」两字来概括了所有对待的两端。「阴阳」只是代号,可以代表任何相对待的事物。「阴阳」既是两端,但又是一体,相分而又不能相离,离开了便不是「阴阳」。因为是一体,所以有「阴阳」 一定有「中」,「阴阳」相接之处就是「中」。说「中」虽然不说「阴阳」,但已包含了「阴阳」在内。所以 「阴、阳、中」 是 「涵三为一」 的。说一就有三 (「阴、阳、中」), 说三 (「阴、阳、中」) 即是一,一而三,三而一。「阴、阳、中」是将具体事物的共性抽象, 因为是共性的抽象,所以有普遍性。「阴、阳、中」的简约便是「中」,是整体的浓缩。

    中华文化对 「中」 的研究十分深邃 。 从传说的伏羲画卦 ,文王演《易》,与及由《易经》而衍生的「阴阳」、 「五行」、「太极」、《河图》、《洛书》等,都是研究「阴、阳、中」「涵三为一」原则的学问。这些学问已有数千年的承传,在中华文化形而上的思维方面固然影响深远,对一般人日常生活的意识倾向及在器物应用上,已到了日用而不知的地步。

    释迦牟尼说法,多是弟子提出问题,佛祖说这错了,并详细解释何以不对。跟着引导下一个提问,佛祖又说这也不对。说这世界是「有」,不对;说这个世界是「空」,也不对。由这不对;那也不对之间,引导弟子去思考及领悟事物的本质。 这错而那又不对, 到底是甚么? 其实是 「没有」的「有」,是「不空」之 「空」。 「有」与「没有」本来就是一体,把它分离,当然不对。「空」与「不空」,本来就是相混和,不必分开,不强把它分开,本质自显,这个本质, 就是「中」。明心见性,就是明这个「中」。
  
《老子》五千言, 阐明了老子对自然及自然法则的看法。老子的「自然」,与现代观念的「自然」不尽相同,他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本然如此」。自然是「无中生有」,「有」是与「无」相对而来。「无」是一个概念,是时间与空间未有意义,「有」是时间与空间都存在,为万事万物具备了存在的条件,「有」与「无」是相对的两面,不是由一个「无」生出一个「有」。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自然的法则。「道」是「无中生有」,玄之又玄的「妙有」,这个「妙有」,是「阴阳」相分而不相离。「阴阳」相分是「二」,不相离是「一」,相分的混和是「三」,万物是阴阳相分而相混和的各种表现,相分相合,生生不息。人分男、女,人是「一」,男、女是「二」,男、女生子代,子是男、女的和合,不再是「一」,是「三」。「一、二、三」的不断重复,就是生生不息,万物不断演化的状态。「负阴抱阳」是阴阳相分不相离,「冲气以为和」是阴阳相分又相混和的「中」。这也就是「阴、阳、中」「涵三为一」意义的解释。这个「中」,是自然而然,不求而得的。我「无为」则自然「中」,不求而自「中」,求「中」反而会失「中」。这相反相成的道理。老子阐释得最清楚。后世称老子为道家的开始。 

     孔子的学说及老子的思想,都是继承《易》思维的发挥,孔子「有为」求「中」,老子「无为」自「中」,是由不同的方向去理解事物的本质及事物运行的规律。二者都不离「阴、阳、中」「涵三为一」的思维核心。

    对太极拳影响最大的,是「宋易」。《易》本来是一套研究动态中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学问,  但到两汉时变为着重支节,割裂主体,流于规律的僵化。魏晋及隋代「易」融合了儒、道、佛的发展,「易」的研究也由支离归向整体。到唐宋时进入一个高潮。宋朝自道家学者陈抟将道教保存的古《太极图》,以及与「太极」相关的《河图》、《洛书》来研究《易》,兴起了以图式研究《易》的「图书之学」。图式没有文字,只有点阵。由点阵可以看出是物象(象)、及物象与物象之间动态关系(数)的抽象归纳。这归纳显示出背后的原理(理)。由于图式简单,又没有文字说明,由不同观点入手,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总的来说,从点阵方位的分布,可以看出由阴阳对偶而显示空间四方八面与中心的关系。中心与四方八面,构成一个可合可分的空间。另外由点阵数目顺序中, 又可看到在空间的运动, 中心与四方八面,是依循一定的运行规律。 这运行规律可以用五个步骤来表示, 故称为「五行」。「五行」说明空间开合时,中心与四方八面的时间顺序。  「整体」是由「中心」与「四方八面」两个局部构成,「整体」动时,如果「中心」与「四方八面」,依循一定的空间规律与时间规律运行,则「整体」仍然维持一个不变的「整体」,是动态的「整体」。如果不依这个规律运行,则「整体」变形、割裂,「整体」支离不成「整体」。 「阴阳」、「五行」是这规律的归纳。太极拳的基本运动原则,是根据「阴阳」、   「五行」的「整体、时间、空间」的运动规律。「阴阳」、「五行」 的运动原则,在太极拳称为「八门」、「五步」,合称「十三总势」。

    在「宋易」「图书之学」发展到高潮的同时,「义理易」也在研究宇宙本质与万物的关系上大有发展,其中北宋时居于河南汴梁的张载从物质观点出发,提出「气一元论」。张载认为「气」充斥于宇宙所有空间,聚合时成为有形实物的 「实」, 分散时不是没有,是看不见,拿不到的「虚」。这「虚」、「实」就是「阴」、「阳」。「阴」、「阳」都是「有」。   
    「阴」、「阳」虽然性质相反,但能相混和、相交融。「阴」、「阳」不分的整体是「一」,分「阴」「阳」是「二」,「阴」「阳」混和是「太和」,「太和」是「三」。「三」代表「阴」「阳」相混和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所以「三」代表多,代表万事万。万事总是「阴阳」,「阴阳」相混成「太和一气」,「太和一气」就是万物。  万物是「阴阳」的「中」,是「阴、 阳、 中」 「涵三为一」 的 「中」。 太极拳的精要在 「 阴阳相济」,「阴阳相济」的精要在「中」。


    到明未清初时,王夫之把张载的理论,进一步深化,成为完整体系化的「气本体论」。王夫之更以理势的原则分析历史:凡合乎发展原理的,自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势不可挡,正好体现了发展的原理是当然之理,即「理所当然,则势所必然」。依循发展的原理的运动,有一定的趋势,趋势一旦形成,便势不可挡。「阴阳相济」是运动发展的总原理,依此原理所发展形成趋势,是阻挡不了的。

     与王夫之同时的方以智,由曾祖父一代开始,到祖父、外祖父、父亲、业师,都是「易学」大家。方以智生于一个数代治《易》的家庭,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治《易》观点。由「义理」的「心本」、「理本」、「气本」,到「象数」的「河」、「洛」,都能融会贯通。方以智的「易」学,精髓在其「三一中五」说。"三一"是"一在二中,三即一"(即「阴、阳、中」「涵三为一」 ) 。 " 中五 " 是 " 二交而旋,环为四,中为五"。「阴阳」相交为 「中」 , 以 「中」为中心旋转,「阴阳」成圆环是「四」,中心就是「五」。「阴、阳、中」的转动,「外围」与「中心」的关系是「五行」的关系, 方以智借用一、二、三、四、五来论证圆的哲学模式。方氏对「中」有很深的体会,   方以有三子,名为方中德、方中通及方中履,可见方氏对「中」的重视。方氏的哲学模式,就是太极拳的「得其环中」境界。 

    「宋易」虽称为「宋」易,其实包括元、明及清初对「宋易」的延续发展。「宋易」经南宋朱熹集程颐、程颢及其他前人之大成作出总结,统合了「理本」与「气本」的理论。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则开创了以「我心」为主体的  「心本」论。陆九渊的「心学」经明中叶王阳明的发挥成为「陆王心学」。到明未清初的黄宗羲。把「陆王心学」,与朱熹的「理本」,及张载的「气本」 论整合, 主张  「心即气」。以「心」或「志」(意志)作为「气」流行的主宰。也就是太极拳所采用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本源。

    晚明社会,混乱多灾难。哲学倾向经世致用发展。形成「实事求是」的潮流。所谓「实事求是」是指「实理」、「实效」与「实证」三方面。太极拳应该是王夫之、方以智、黄宗羲这个「易学」朝向「经世致用」时代的产物。有「太极思维」修养的拳家,应用「太极」原理,创造出具有「实效」的太极拳,从而「实证」「太极」原理是「实理」。

    以上的论述,可以明白太极拳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它与社会思潮息息相关的来龙去脉。综上之论,也可以确定「太极思维」来自「阴、阳、中」「涵三为一」的整体思维,是「太极思维」的源头,也是《易》和佛、道、儒结合的中华文化精华。《太极图》的出现,《河图》、《洛书》「图书之学」的研究兴于宋代,故太极拳最早也只能始创于宋代,而真正完成太极拳成为独特拳法并完善其理论的时代,则应该是王夫之、方以智、黄宗羲等人以后的清初或稍后。根据现有的文献,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各种太极拳论中公认最完善、最正确的拳论,这是王宗岳对太极拳的贡献,也是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理论而应用于实际的成就。至此,争论己久的王宗岳究竟是什么时代人的问题,也就因此解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