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的姓氏和名号比现在复杂.秦汉英以前,同一个人可以有好几种称号;到战国时期,才逐渐固定下来;秦汉以后,就基本和现在一致了.下面先谈姓氏的起源和变化。 姓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呢?从不少古姓以女字作偏旁来看,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姓的分别了。为什么需要有姓的区别呢?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作了一个回答,他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还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斑固的话可以归结为三点:
第二,有另婚姻的作用。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事实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的人不得结婚。恩格斯说:“氏族的任何成员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这是民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这是极其肯定的血缘亲属关系的否定表现,赖有这种血缘亲属关系,它所联合起来的个人才成为一个氏族。摩尔根由于发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就第一次简明了氏族的本质。”恩格斯高度肯定了氏族内部不得通婚的作用,可见作为氏族称号的姓在我国远古社会中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我们的古人早已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他们已经知道近血缘婚姻对后代遗传不利,因此同姓不婚的规定一直为我国历代所遵守。我们今天同姓可以结婚,是因为现在的姓与远古的姓已经大不一样了。现在同姓的人有的存在血缘关系,有的虽有血缘关系,但已经非常遥远,有的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血缘关系了。而血缘关系很近的男女,现在也仍然是不应通婚的。 第三,姓有崇恩爱,厚亲亲的作用。什么叫崇恩爱,厚亲亲呢?这不但指人伦关系,思想感情和亲疏厚薄的问题,更重要的牵涉到政治权利,物质利益的问题。恩格斯说:“氏族的名称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利联系在一起。”因此氏族社会中,同氏族的成员平等地享有内部的各种权利。到了奴隶社会,百姓指的就是贵族,而奴隶是没有姓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也没有姓。如左传中的祖鉏,灵辄,庄子中的庖丁,匠石等,都是有名无姓。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阶级地位的一个标志。 我国上古时期,不仅有姓,而且有氏。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孔颖达疏:“姓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连属则各自立氏。”这就是说,姓是旧的族号,氏是后来子孙繁衍,各个分支各有的称号。例如:子是殷人的姓,姓子的下面又分为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姓是周人的姓,姓姬的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姓是齐人的姓,姓姜的下面又分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顾炎武说:“氏一再传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例如,周人以姬为姓,据传是从黄帝时连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据传是从虞瞬时代连续下来的。尽管这不是有史可查的记载,但一定经过了千百年没有的变化,这是可以肯定的。而氏呢?往往过一两代就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春秋末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见左传哀公十一年);晋国的荀氏由于荀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他的采邑就在知这个地方,于是荀首的后代就以知为氏。也有本人改变氏的。例如,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国,于是就改为田氏。 以上情况都说明姓是不能变的,而氏则可以自立。自立有种种复杂情况,比较常见的有: 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 知嵤 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 西门豹 以官为氏,如; 卜偃 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 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庄蹻(楚庄王之后,庄是谥号) 诸候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往往以其祖父的字(既公子)的字为氏,例如宋桓公的儿子目夷,字子鱼,孙子公孙友,公孙友的儿子就以其祖父公子目夷的字(子鱼)为氏,称鱼苕,鱼石。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公子庆父字仲,公子牙字叔,公子友字季,他们的后代分别以仲孙,仲叔,季孙为氏,成为、成为鲁国掌握实际政权的三大家族,世称三桓。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乍、自天子以致于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上文已经说过,上古同姓不婚,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因此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不称姓。顾炎武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日知录》卷二十三)而女子却必须称姓,顾炎武说:“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同上)这是对的。为了别婚姻,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例几种方法: 1 在姓上冠以所出的国名为氏,例如: 齐姜 2 秦姬 3 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赵姬(赵衰妻) 秦姬(秦遄妻) 4 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 武姜(郑武公妻) 文姜(鲁桓公妻) 如果不需要加以区别,可以在姓下加氏字的办法称呼妇女。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鲁文公妃)被称为嬴氏,骊姬(晋献公妃)被称为姬氏,等等。这种办法在封建社会一直被延用,有的妇女连号都没有,只能称某某氏,在解放前的农村里,也还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此文抄录,感觉挺好与博友一起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