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年年有于674 2015-12-27

首先说明,这里所说的诗是指汉诗,书指汉字的书法,画指中国画。

大约自从唐代郑虔以同时擅长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以后,这便成了书画家多才多艺的美称,甚至成为 对一个书画家的要求条件。但这仅是说明三项艺术具备 在某一作者身上,并不说明三者的内在关系。

古代又有人称赞唐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以后又成了对诗、画评价的常用考语。这比泛称 三绝的说法,当然是进了一步。现在拟从几个不同的角 度,探索一下诗书画的关系。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红白芙蓉图一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红白芙蓉图二

一、“诗”的含义

最初不过是从徒歌的谣谤或带乐的唱词,在古代由于它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发展到政治、外交的领域中,起着许多作用。再后某些具有政治野心、统治欲望 的“理论家”硬把古代某些歌词解释成为含有“微言大义”的教 条,那些记录下来的歌辞又上升为儒家的“经典”。这是诗在中 国古代曾被扣上过的几层帽子。

客观一些,从哲学、美学的角度论的“诗”,又成了 “美” 的极高代称。一切山河大地、秋月春风、巍峨的建筑、优美的舞姿、悲欢离合的生活、壮烈牺牲的事迹等,都可以被加上“诗一般的”这句美誉。若从这个角度来论,则书与画也可被包罗进去。现在收束回来,只谈文学范畴 的“诗”。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宋 李确 丰干布袋图

二、诗与书的关系

从广义来说,一件美好的书法作品,也有资格被加上“诗一般的”四字桂冠,现在从狭义讨论,我便认为诗与书的关系远远比不上诗与画 的关系深厚。再缩小一步,我曾认为书法不能脱 离文辞而独立存在,即使只写一个字,那一个字 也必有它的意义。例如写一个“喜”字或一个 “福”字,都代表着人们的愿望。一个“佛” 字,在佛教传入以后,译经者用它来对梵音,不 过是一个声音的符号,而纸上写的“佛”字,贴 在墙上,就有人向它膜拜。所拜并非写的笔法墨 法,而是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所以我曾认为 书法是文辞以至诗文的“载体”。近来有人设想 把书法从文辞中脱离出来而独立存在,这应怎么办,我真是百思不得其法。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明 陈淳 花卉图

但转念书法与文辞也不是随便抓来便可用的瓶瓶罐罐,可以任意盛任何东西。一个出土的 瓷虎子,如果摆在案上插花,在懂得古器物的人 看来,究竟不雅。所以即使瓶瓶罐罐,也不是没有各自的用途。书法即使作为“载体”,也不是 毫无条件的;文辞内容与书风,也不是毫无关联 的。唐代孙过庭《书谱》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 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曁乎兰亭兴 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 方笑,言哀已叹。”王羲之的这些帖上是否果然 分别表现着这些情绪,其中有无孙氏的主观想 象,今已无从在千翻百刻的死帖中得到印证, 但字迹与书写时的情绪会有关系,则是合乎情理 的。这是讲写者的情绪对写出的风格有所影响。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唐 周昉

还有所写的文辞与字迹风格也有适宜与否的问题。例如用颜真卿肥厚的笔法、圆满的结字来 写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的无题诗, 或用褚遂良柔媚的笔法、俊俏的结字来写“杀气冲霄,儿郎虎豹”之类的花脸戏词,也使人觉得不是滋味。

归结来说,诗与书,有些关系,但不如诗 与画的关系那么密切,也不如诗与画的关系那 么复杂。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明 杜琼 南村别墅图

三、书与画的关系问题

这是一个大马蜂窝,不可随便乱捅。因为 稍稍一捅,即会引起无穷的争论。但题目所逼, 又不能避而不谈,只好说说纯粹属于我个人的私 见,并不想“执途人以强同”。

我个人认为“书画同源”这个成语最为“书 画相关论”者所引据,但同“源”之后,当前的 “流”还同不同呢?按神话说,人类同出于亚当、夏娃,源相同了。为什么后世还有国与国的 争端,为什么还有种族的差别,为什么还要语言的翻译呢?可见“当流说流”是现实的态度,源不等于流,也无法代替流。

我认为写出的好字,是一个个富有弹力、血 脉灵活、寓变化于规范中的图案,一行一篇又是 成倍数、方数增加的复杂图案。写字的工具是毛 笔,与作画的工具相同,在某些点画效果上有其共同之处。最明显的例如元代柯九思、旲镇,明清之间的龚贤、渐江等,他们画的竹叶、树枝、 山石轮廓和皴法,都几乎完全与字迹的笔画调子相同,但这不等于书画本身的相同。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南宋 玉涧 庐山图

书与画,以艺术品种来说,虽然殊途,但在人 生活中的作用,却有共同之处。一幅画供人欣赏, 一幅字也无二致。我曾误认文化修养不深的人、不 擅长写字的人必然只爱画不爱字,结果并不然。一 幅好字吸引人,往往并不少于一幅好画。

书法在一个国家民族中,既具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经历,直到今天还在受人爱 好,必有它的特殊因素,又不但在使用这种文字 的国家民族中如此,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并不使 用这种文字的兄弟国家民族的艺术家们注意。为 什么?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书法艺术之所以能起如此 作用,能有如此影响的原因,把这个“因”和画 类同样的“因”相比才能得出它们的真正关系。 这种“因”是两者关系的内核,它深于也广于工 具、点画、形象、风格等外露的因素。所以我想 与其说“书画同源”,不如说“书画同核”,似乎更能概括它们的关系。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南宋 夏圭 山水图

有人说,这个“核”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它 包括哪些内容?甚至应该探讨一下它是如何形成 的。现在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索。

1.民族的习惯和工具:许多人长久共同生活 在一块土地上,由于种种条件,使他们使用共同 的工具;

2.共同的好恶:无论是先天生理的或后天习 染的,在交通不便时,久而蕴成共同心理、情调 以至共同的好恶,进而成为共同的道德标准、教 育内容;

3.共同的表现方法:用某些语词表达某些事 物、情感,成为共同语言。用共同的办法来表现 某些形象,成为共同的艺术手法;

4.共同的传统:以上各种习惯,日久成为共 同的各方面的传统;

5. 合成了 “信号”:以上这一切,合成了一 种“信号”,它使人看到甲联想乙,所谓“对竹思鹤”、“爱屋及乌”,同时它又能支配生活和 影响艺术创作。合乎这个信号的即被认为协调, 否则即被认为不协调。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北宋 赵昌 茉莉花图

所以我以为如果问诗书画的共同“内核”是什么,是否可以说即这种多方面的共同习惯所合成的

“信号”。一切好恶的标准,表现的手法,敏感而 易融的联想,相对稳定甚至寓有排他性的传统,本 民族(或集团)以外的人,可能原来无此感觉,但 这些“信号”是经久提炼而成的,它的感染力也绝 不永久限于本土,它也会感染别人,或与别的信号 相结合,成为新的文化艺术品种。

当这个信号与另一民族的信号相遇而有所比较时,又会发现彼此的不足或多余。所谓不足、多余的范围,从广大到细微,从抽象到具体,并非片言可尽。姑且从缩小范围的诗画题材和内容来看,如把某些诗歌中常用的词汇、所反映的生活加以统计,它的雷同重复的程度,会使人吃惊甚至发笑。某个时代某些诗人、画家总有爱咏、 爱画的某些事物,又常爱那样去咏、那样去画。 也有绝不“入诗”、“入画”的东西和绝不使用 的手法。彼此影响,互相补充,也常出现新的风格流派。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北宋 赵昌 竹虫图

这种彼此影响,互成增减的结果,当然各自有所变化,但在变化中又必然都带有其固有的传统特征。那些特征,也可算作“信号”中的组成部分。它往往顽强地表现着,即使接受了乙方条件的甲方,还常能使人看出它是甲而不是乙。

再总括来说,前所谓的“核”,也就是一个 民族文化艺术中由于共同工具、共同思想、共同 方法、共同传统所合成的那种“信号”。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唐代 杨升 蓬莱飞雪图页

四、诗与画的关系

我认为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有一个共同 的母亲,即生活。具体些说,即它们都来自生活 中的环境、感情等,都有美的要求、有动人力量 的要求等。如果没有环境的启发、感情的激动, 作出的诗或画,必然是无病呻吟或枯燥乏味的。 如果创作时没有美的要求,不想有动人的力量,也必然使观者、读者味同嚼蜡。

这些相同之处,不是人人都同时具备的,也 就是说不是画家都是诗人,诗人也不都是画家。 但一首好诗和一幅好画,给人们的享受则是各有 一定的分量,有不同而同的内核。这话似乎未免太笼统、太抽象了。但这个原则,应该是不难理 解的。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宋 佚名 白衣观音图

从具体作品来说,略有以下几个角度:

1.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两 句名言,事实上已把诗画的关系缩得非常之小 了。请看王维诗中的“画境”名句,如“山中一 夜雨,树杪百重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坐看红 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等著名佳句,也不 过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甚或只够写景生动的效果。 其实这类情景丰富的诗句或诗篇,并不只王维独 有,像李白、杜甫诸家,也有许多可以媲美甚至 超过的。如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天门中 断楚江开”,《蜀道难》诸作;如杜甫“吴楚东 南坼”、“无边落木萧萧下”,《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诸作,哪句不是“诗中有画”?只因王维能画,所以还有下句“画中有诗”,于是特别取得“优惠待遇”而已。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唐絵手鑑之一

至于王维画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已无从得 以目验。史书上说他“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 意纵横,参乎造化”。这两句倒真达到了诗画交 融的高度,但又夸张得令人难以想象了。试从商 周刻铸的器物花纹看起,中经汉魏六朝,隋唐宋 元,直到今天的中外名画,又有哪一件可以证明 “天机”、“造化”是个什么程度?王维的真迹 已无一存,无从加以证实,那么王维的面便永远 在“诗一般的”极高标准中“缺席判决”地存在 着。以上是说诗与画二者同时具备于一人笔下的 问题。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宋 佚名 罗汉图

2. 画面境界会因诗而丰富提高。画是有形 的,而又有它的先天局限性。画某人的像,如不 写明,不认识这个人的观者就无从知道画的是 谁;画一个风景,如不写明,观者也无从知道画 上的东西南北。这些情况,都需要画外的补充。 而补充的方法,又不能在画面上多加小注。即 使加注,也只能注些人名、地名、花果名、故事 名,却无从注明其中要表现的感情。事实上画上的几个字的题词以至题诗,都起着注明的作用, 如一人骑驴,可以写“出游”、“吟诗”、“访 友”甚至“回家”,都可因图名而唤起观者的联 想,丰富了图中的意境,题诗更足以发挥这种功 能。但那些把图中事物摘出排列成为五、七言有 韵的“提货单”,则不在此内(不举例了)。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唐絵手鑑之二

杜甫那首《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 韵》诗,首云:“沱水流中坐,岷山到此堂”, 这幅画我们已无从看到,但可知画上未必在山 上注写“岷山”,在水中注写“沱水”。即使 曾有注字,而“流”和“到”也必无从注出, 再退一步讲,水的“流”可用水纹表示,而山的 “到”,又岂能画上两脚呢!无疑这是诗人赋予 图画的内容,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 得益彰。今天此画虽已不存,而读此诗时,画面 便如在眼前。甚至可以说,如真见原画,还未必 比得上读诗所想的那么完美。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南宋 金大受 十六罗汉图 第八尊者 弗陀罗尊者图

再如苏轼《题虔州八境图》云:“涛头寂 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倦客登临无限思, 孤云落日是长安。”我生平看到宋画,敢说相当 不少了,也确有不少作品能表达出很难表达的情 景,即便此诗中的涛头、城郭、章贡台、暮霭、 孤云、落日都不难画出,但苏诗中那种回肠荡气 的感情,肯定画上是无从具体画出的。

又一首云:“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来 酒半醒,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和前首一样,景物在图中不难一一画出,而诗中 的那种惆怅心情,虽荆、关、李、范也必无从措 手的。这八境图我们已知是先有画后题诗的,这 分明是诗人赋予图画以感情的。但画手竟然用他 的图画启发了诗人这些感情,画手也应有一份功 劳。更公平地说,画的作用并不只是题诗用的一 幅花笺,能引得诗人题出这样好诗的那幅画,必 然不同于寻常所见的污泥浊水。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南宋 金大受 十六罗汉图 第十六尊者 注茶半托迦尊者图

3.诗画可以互相阐发。举一个例:曾见一幅 南宋人画的纨扇,另一面是南宋后期某个皇帝的 题字,笔迹略似理宗。画一个大船停泊在河边, 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 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题字是两句诗, “狖寥明月夜,淡泊早秋天”,不知是谁作的。 也不知这两面纨扇,是先有字后补图,还是为图题的字。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寞的, 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妙处在即用这样稠密 的景物,竟能把“狖寥”、“明月夜”和“淡 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 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 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 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如诗非画者所作,则是一位善于选句 的书家。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 的情感被题者领悟,这是“相得益彰”的又一典范。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唐絵手鑑之三

其实所见宋人画尤其许多纨扇小品,一入目来便使人发生某些情感的不一而足。有人形容美女常说“一双能说话的眼睛”,我想借喻好画说它们是 一幅幅“能说话的景物,能吟诗的画图”。

可以设想在明清画家高手中如唐六如、仇十 洲、王石谷、恽南田诸公,如泬寥淡泊之景, 也必然不外疏林黄叶、细雨轻烟的处理手法。更 特殊的是那幅画大船纨扇的画家,是处在“马一 角”的时代,却不落“一角”的套子,岂能不算是豪杰之士!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元 王蒙 静室清音图

4.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元代已然是“文 人画”(借用董其昌语)成为主流,在创作方法 上已然从画帧上贴绢立着画而转到案头上铺纸坐 着画了。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 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 否舒适。换句话说,即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 象。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 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 一种新的东西。倪躜那段有名的题语,说他画竹 只是写胸中的逸气,任凭观者看成是麻是芦,他 全不管。这并非信口胡说,而确实代表了当时不 仅倪氏自己的一种创作思想。能够理解这个思 想,再看他们的作品,就会透过一层。在这种创 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合是离, 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唐絵手鑑之四

倪瓒画两棵树一个草亭,硬说他是什么山 房,还振振有词地题上有人有事有情感的诗。看 画面只能说它是某某山房的“遗址”,因为既无 山又无房,一片空旷,岂非遗址?但收藏着录或 评论记载的书中,却无一写它是“遗址图”的, 也没人怀疑诗是抄错了的。

到了八大山人又进了一步,画的物象,不但 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几乎可以说他简直是要 以不似为主了。鹿啊、猫啊,翻着白眼,以至鱼 鸟也翻白眼。哪里是所画的动物翻白眼,可以说 那些动物都是画家自己的化身,在那里向世界翻着白眼。在这种画上题的诗,也就不问可知了。 具体说,八大山人题画的诗,几乎没有一首可以 讲得清楚的,想他原来也没希望让观者看懂。奇怪的是那些“天晓得”的诗,居然曾见有人为它 诠释。雅言之,可说是在猜谜;俗言之,好像巫 师传达神语,永远无法证实。及诗画合成的一幅幅作品,都是自标新义、自铸伟辞,绝不同于欺世盗名、无理取闹。所以说它们是瑰宝,是杰作,并不因为作者名高,而是因为这些诗人、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其中都具有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纸 上表现出的艺能,不过是他们的灵魂、人格、 学养升华后的反映而已。如果探索前边说过的 “核”,这恐怕应算核中一个部分吧!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明 陈洪绶 参禅图

5.诗画结合也有庸俗的情况。南宋邓椿《画 继》记载过皇帝考画院的画手,以诗为题。什么 “乱山藏古寺”,画山中庙宇的都不及格,有人 画山中露出鸱尾、旗杆的才及了格。“万绿丛中 红一点”,画绿叶红花的都不及格,有人画竹林 中美人有一点绛唇的乃得中选。“踏花归去马蹄 香”,画家无法措手,有人画马蹄后追随着飞舞 的蜂蜂蝶蝶,便夺了魁。如此等等的故事,如果 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 “画谜”,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 称大雅。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记 录者可以说“定知非诗人”(苏轼诗句)了。

启功 | 談詩書畫的關系

唐絵手鑑之五

从探讨诗书画的关系,可以理解前人“诗禅”、“书禅”、“画禅”的说法,“禅”字当 然太抽象,但用它来说诗、书、画本身许多不易 说明的道理,反较繁征博引来得概括。那么我把 三者关系说它具有“内核”,可能辞不达义,但 用意是不难理解的吧?我还觉得,探讨这三者之 间的关系,必须对三者各自具有深刻的、全面的 了解。在了解的扎实基础上再能居高临下去探 索,才能知唐宋人的诗画是密合后的超脱,而倪瓒、八大山人的诗画则是游离中的整体。这并不 矛盾,引申言之,诗书画三者间,也有其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