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

 曹娥江 2015-12-27

?室性早搏是心电图检查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可见于各种心脏患者和患其他疾病的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的检查中,所以对室性早搏临床意义的研究既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也是一个有实际临床意义的问题。


多源型室早:室早的联结间期不固定,并且在同一个导联内早搏形态不一致。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因素对心脏有损害时,如: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如治疗不及时或病情恶化可发展成双向型室速或扭转型室速,进而发展成室颤,但也有长期持续罹患者。


双向型室早:室早在同一导联内两种QRS形态交替出现,多呈上下交替出现,连续发生者称为室性、双向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和其他心肌损害较重的病例。


时间增宽型室早:室早的QRS波群时间≥016s,早搏波形顶峰有切迹,有较大波折。见于心肌损害较重的病例,如心肌病、药物中毒、临终前心电图等。


低电压型室早:室早的QRS波群振幅在肢导联中≤05mV,在胸导联中≤10mV,常常合并有时间增宽。有较大的临床病理意义,见于心肌损害较重的病例和濒死前心电图,易发展成室速、室扑和室颤。


Q波型室早: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出现的室早呈qR、qRR′、qRS、QRS、QR型(QS型除外),即见有微小的q波也有临床意义。早搏的ST段可抬高或合并有尖耸对称的T波。室早中的异常Q波是心肌梗死的有力证据,特别是窦性心律尚未见到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的病例更有临床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