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血通脉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清茶清清 2015-12-29

鸡血藤30g、首乌20g、枸杞15g、黄芪30g枣皮12g、天麻15g、姜半夏12g、川芎10g、葛根30g、丹参20g、钩藤15g、泽泻12g

眩晕其病因病机历代有“ 无痰不做眩” 、“ 无虚不做眩、“ 无风不做眩” 、“ 无瘀不做眩” 之说,其重要病理转归为痰瘀互结、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脑府失养而发为眩晕。方中鸡血藤补血活血,用为君药,配川芎丹参以增化淤之力,配黄芪首乌枣皮枸杞以益气养血,以充 盈脉道,以补为通,改善脑供血。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李杲在《脾胃论》中说:“ 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泽泻、半夏伍用,主治痰饮为患、或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等。半夏辛温燥烈,功擅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泽泻甘淡微寒,利湿化痰。二药并用,半夏得泽泻之助,则化痰湿之力尤胜;二者相使相助,共奏除
湿化痰之功。川芎与天麻合用具有活血化瘀,逐风通络之功效。以上诸药合用,针对风、痰、虚、瘀四因,共凑化痰逐瘀、养血益气、驱风定眩之功效。

通脉涵括化痰逐瘀祛风三法,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痰浊和瘀血均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它们既可单独致病,又常相兼为患,形成痰瘀互结,每使患者的病理变化愈加复杂。“ 痰瘀相关"是基于祖国医学“ 津血同源’ ’ 这一基本理论而产生的。津液与血,异名同类,均属阴精。而阴精为病,必然表现为津血的亏耗和留滞。津血留滞即为痰为瘀。痰水和瘀血作为阴精为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有分有合,相互转化。对于痰瘀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古代医家早有认识,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说:“ 血不利,则为水";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倡导因瘀致痰说;朱丹溪亦提出:“ 痰挟瘀血,遂成案囊’ ’ ;唐容川则称“ 血结亦病水,水结亦病血” ,并强调痰瘀同病,需痰瘀同治方能取效。这从理论上发展了痰瘀相关学说,从实践上丰富了痰瘀同治的经验。脏腑功能失调,或三焦气化不利或经脉运行不畅均可致津液不能正常敷布,津聚成痰。痰又是一种病理产物,当痰生成后,可进一步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机能,产生众多病症,故有“ 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瘀,乃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体内有存留的离经之血。从某种角度分析,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学痰的进一步发展。痰浊致瘀说是因为痰浊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既能损伤正气,又能使气机升降失常,使五脏气血不和,经络阻滞,血流不畅,瘀血 内停,痰瘀痹阻清窍而发为眩晕。另外,“ 头为诸阳之会’ ’ ,“ 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脏腑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适其发作时,气血逆乱,内风旋动,挟痰挟瘀,致使经气逆乱于上或风阳上扰清窍或壅塞脑络,均可致眩。朱丹溪有“ 无痰不作眩"之说,虞传有“ 血瘀致眩”之见解。由于痰瘀同因,痰瘀互生,所以痰浊和瘀血往往相兼为病。中老
年人脏腑功能逐渐衰退,中气不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痹阻气机,血行不畅,瘀血内停,痰瘀交阻,上扰清窍,痰阻脑络,清阳被遏,故出现头晕目眩。中医学认为痰来自津,瘀本乎血。在生理上津血同源,而且津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痰与瘀血分别又是津液与血液病理变化的产物,因此痰瘀同源。两者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使人致病,形成痰瘀同病,痰瘀交阻,使脾之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而发为眩晕。
1、瘀血阻滞,痰水内生
痰浊水饮是人体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痰浊内阻,血脉不通,从而也可产生瘀血,故痰浊是疲血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瘀血阻滞,血脉痹阻,而使津液代谢失常,水湿痰饮内生。如《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治》说:“ 血不利,则为水。力津液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中有津,津血同行,血中的一部分渗出脉外则为津液,以润泽肌肤,濡养脏腑,滋润孔窍,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此皆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若血脉瘀阻,血
不流行,津液也随之而停滞,并从经脉之中大量外渗,积聚于皮肉之间,从而形成血肿。《诸病源侯论· 水肿病诸侯》也说:“ 夫水之病……寻其病根,皆由荣卫不调,经脉痞涩,脾胃虚弱,使水气流溢,盈散皮肤,故令遍体肿满。《血证论· 阴阳水火气血论》也说:“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诸病源侯论· 痰饮侯》说:“ 痰饮者,由血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腹,结而为痰。一对痰饮的产生,明确地解释为“ 血脉闭塞,津液不通"所致。即瘀血阻滞,津液停留,积聚不散则为痰饮。对此《诸病源
侯论· 诸痰侯》也说:“ 诸痰者,此由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血证论· 咳嗽》更明确地指出:“ 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
2、痰多挟瘀,痰瘀相关
痰形成之后,随气血而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经脉。痰的粘滞和嗜动
性质,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由痰生瘀,或挟瘀而病。痰多挟瘀,历代医
家多有论述。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明确指出:“ 肺胀而咳,或左
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亦云:
“ 痰挟死血,随气攻注,流走刺痛。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指出:“ 胃院之血,为痰浊所滞,日积月累,渐成噎隔反胃。古人有“ 痰挟瘀血,遂成案囊’ ’ ,“ 瘀血即久,化为痰水力之说,因此,今人有“ 痰瘀同源” ,“ 痰疲相关"之妙论。我们在临床上也看到,痰阻则血难行,血瘀则痰难化。痰滞日久,必致血瘀;瘀血内阻,久必生痰。痰瘀相关为病,涉及临
床各科,为此而立的痰瘀同治法,越来越被临床所广泛施用。
3、痰瘀多夹虚
一方面津血为痰为瘀则正常阴血相对衰少;另一方面痰瘀内阻必定阻碍血液的正常濡养功能,致使血不载气而气虚,气虚则血液生化无由。虚能致实,实亦能致虚,此常理也。中医学认为,“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景岳全书.眩运》指出“ 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 无虚不能作眩” ,在治疗上认为“ 当以治虚’ ’为主。气虚则清阳不展,血少则脑失所养,故见眩晕、耳鸣等症。
综上所述,眩晕一症,无外乎风痰瘀虚,虚首责气血,其治关键在血脉,其病之所发,一者血脉不充,血虚故也;一者血为邪气所阻,阻碍血液运行者,风痰瘀三者而已,故养血祛风,化痰逐瘀为治疗基本之一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