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童话的教学,不外乎是向学生讲明童话的特点,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所影射的现实社会足矣。但是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些,采用的方式是各各不同的,不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最有趣的莫过于以学生最喜欢的方式,让课堂有情趣,让课堂流光溢彩,让学生沉醉不知归路才是最最理想的境地。 而我听的二外李文铮老师的语文观摩课《皇帝的新装》正是有着这样的效果。 她不愧是语文特级教师,整节课她说的话并不多,而是全部放手给了学生,一节课变成了语文的快乐的海洋,学生们就像一条条跳跃的小鱼一般,惬意漂流,欢快地吐着思维的泡泡,而她则在旁边颔首微笑着。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巧妙”。 一、教师设计巧妙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设计巧妙。她整个课堂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编写剧本—海选演员—剧组开机—推广发行。编写剧本其实就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海选演员其实是对人物性格的概括,剧组开机则是内容的演绎与再现,而推广发行则是对主题的拓展与升华。不露痕迹,巧妙自然,但却因此让学生有了兴致,有了激情,有了课堂学生的精彩展示,更有了课堂上让师生都意想不到的惊喜。二是问题设置的巧妙。比如刚开始设置的问题:“你如果试镜,你会选哪一个,请说出理由”远比“请你说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有意蕴得多。再比如“请你为这个电影剧本设计一个广告宣传语”,也远比“请你说说这个童话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要有趣得多。一个个问题背后指向的是教师用心良苦的“以生为本”的考虑,是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拓展,更是学生思想的涵泳和提升。 二、教师引领巧妙 本节课的四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是让学生先说先表达,最终教师再进行简单的总结概括,让学生进一步地有了方向感和归宿感,不致于“万箭乱发,不置一身”。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探讨出内容的主题之后,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将作者安徒生对童话的理解以及作家张秋生对安徒生的评价展示出来,以此让学生的思考多了深度。 三、学习语文巧妙 语文是什么?就是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节课真的做到了。学生读了,学生上台演了,学生说了,学生更写了,而且做这些事时,学生是情绪激昂、兴高采烈,特别是课堂最后环节“推广发行”中学生写的宣传语,点点荡起的是思想的火花:“一件并不存在的衣服后面,隐藏着多少丑陋虚伪的灵魂”“如果人人都说假话,那么有谁来当纯真的小孩”“请问谁能在肮脏的世俗里面,做一朵善良高洁的莲花”如果不问,谁能想象这是出自七年级学生之口,并且是在简短的三分钟?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李老师的这节课凭借大胆的取舍、独到的创新、精心的设计犹如一缕春风,吹皱了语文的“一池春水”。这么长的课文一节课就这样饶有兴致地结束了,学生学得高兴,听者听得尽兴。同时又带给我们久远的思考: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的?毫无疑问,把把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学生推到台前,让学生精彩展示,充分活动,而教师退至幕后,才是课堂真正的出彩。这也才新课程的理念所在:让学生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最终提高语文素养。 但是不是教师就轻松地“坐享其成”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一树繁花”的背后却是教师孜孜不倦的文本解读,是教师煞费苦心的环节设计,是教师高屋建瓴的驾驭教材、课堂和学生的能力。 下来问李老师这节的准备情况,她告诉我们,上课的前一晚上一点钟还在琢磨着问题的设计,要知道她已是五十出头的资深特级语文名师了。由此我想到了于漪老师说的那句发人思考的话:一辈子教语文,一辈子学教语文。 因此,要想体味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之美,就需要耐得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和寂寞,就需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与付出。 因此,扪心自问:语文大家且能如此,作为一个语文的无名小卒,我是多么迫切需要自我扎根、自我成长啊!…… 后记:谢谢李老师的这节精彩的语文课,更谢谢李老师带给我的人生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