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 真 散 ,

 学中医书馆 2015-12-30

玉  真  散    ,
    (《外科正宗》卷4)
[异名]  玉真丹(《证治汇补》卷3)、玉正散(《录验良方汇编》卷2)、玉贞散(《梅

氏验方新编》卷6)、白附散(《经验奇方》卷上)。  
    [组成]  南星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子各等分    .
    [用法]  上为末。每服二钱(6g),热酒一盅调服,更敷伤处。若牙关紧急,腰背
反张者,每服三钱(9g),用热童便调,虽内有瘀血亦愈。至于昏死,心腹尚温者,连
服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疯犬咬伤,更用漱口水洗净,搽伤处。
    [功用]  祛风止痉。
    [主治]  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
    [病机分析]  破伤风的成因,陈实功指出:“因皮肉破,复被外风袭人经络,渐传人
里”(《外科正宗》卷4)。说明破伤风是由外风引起。因为外伤造成皮肉破损,机体失其
屏障,风邪得以通过创口,入侵经脉;盖“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性
“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风气通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邪入侵,经
脉拘急,发为牙关紧急,口撮唇紧,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至于脉弦紧,亦是风动之
象。
    [配伍意义]  针对破伤风之外风入侵,筋脉痉挛之证,治宜祛风止痉为主。方中白
附子辛甘大温,其性燥悍开泄,惯能祛风,兼可燥湿化痰;天南星亦为辛燥温热之品,
有祛风定痉之功,且善于祛经络中之风痰,白附子配天南星,力在祛风止痉,兼以祛
痰,共为君药。羌活、白芷、防风辛散疏风,协助君药以祛散经络中的风邪,逐邪外
出,共为臣药。天麻熄风定痉为佐药,方中用之,既能加强白附与南星的止痉作用,又
能兼顾到外风每易引动内风的病机变化。诸药研末为散,采用热酒或童便调服的方法,
乃取热酒或童便善通经络,行气血,为引经使药。诸药合用,有祛风定痉之功,兼可燥
湿化痰。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祛风止痉为主,祛风是为了使外袭之风邪仍从外出;止痉则
是急则治标之法。少佐熄风止痉药,可兼治内外之风。于此可见全方立法配伍用药之周
到。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破伤风的常用方。临床上,凡有创伤病史,出现牙关紧
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即可诊为破伤风而投本方。
  2。加减法  本方祛风除痰之功较强,而止痉之力稍逊,使用时可酌加全蝎、蜈蚣、
僵蚕之类以加强解痉作用。
  3.本方除治疗破伤风外,《外科正宗》卷4记载尚能治疗疯犬咬伤。疯犬咬伤须预
防狂犬病,应及时清创并注射抗毒血清。若暂无条件作上述处理时,可先用本方防治。
    [使用注意]  本方药物温燥,易于耗气伤津,对于破伤风后期气津两伤者,不宜使
用。白附子和天南星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孕妇忌用。
  有报道内服玉真散过量中毒致死l例。患者右脚跌伤,自服黄酒调玉真散约三钱
(9g),所服玉真散为药店所制。10分钟后出现乌头碱中毒样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
报道者认为,本方各药用量诸书所载不一,本例患者所用者,生白附用量较其他诸药用
量大3倍。民间治跌打损伤每服0.9—1.5g,本例一次服用9g,内含生白附3g多,且
系空腹黄酒冲服,因而中毒川。
  I源流发展]  本方由《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至真散发展而来。至真散原方仅天南
星、防风各等分组成,主治打破伤损破脑伤风头疼,角弓反张。从所治病证来看,即包
括了后世的破伤风。《普济本事方》卷6载此方,名曰玉真散。《普济方》卷113之玉真
散,系上方加没药而成,兼能活血止痛,主治风自诸疮人,破伤风及金刃伤,打扑伤
损。《外科正宗》玉真散系在至真散的基础上再加白附子、羌活、白芷、天麻四味药而
成,如是则祛风止痉之功,较原方为强,遂成治疗破伤风之名方。《证治宝鉴》卷1之
玉真散,系至真散加天虫、白芷而成,增强了祛风化痰作用,主治破伤风。《全国中药
成药处方集》之玉真散(兰州方),可预防破伤风,并治疗跌打损伤,由《外科正宗》
玉真散加生半夏、冰片演变而来;生半夏配生白附子祛风痰之力愈宏,冰片芳香走窜,
辟秽化浊,故功用较原方更强。
    [方论选录]
    1.裴正学:“风邪自破口而入,遂致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均为痉之见症。方
中防风祛风,南星止痉,共奏祛风止痉之功而为主。白附子亦具祛风止痉之功,以助上
药为辅。羌活解太阳之风,白芷解阳明之风,天麻熄厥阴之风,三药使祛风之力更大,
而为兼治。”(《新编中医方剂学》)
    2.冉先德:“破伤风是由风毒之邪,侵入破伤之处而成。亦属外风为患。它的临证
特征是:神志清楚,有持续性或发作性口噤,手足拘急,初起多有寒热间作,牙关微
紧,继则口噤目斜,身体强直,角弓反张。《沈氏尊生书》说得明确,其云‘惟跌打损
伤,、疮口未合,贯风而成,乃为真破伤风。,治法当以搜风定搐,导邪外出。方中以防
风、南星祛风化痰,白附子祛头面之风,定搐解痉,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祛阳明之
风,天麻熄厥阴之风。诸祛风药合用,疏散经络中之风邪,导邪外出。热酒、童便,疏
通经络,且助药势。各药合用,使风散搐定,诸证可图缓解。”(《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评议]  裴氏和冉氏的方论,均强调玉真散中防风、南星的配伍意义,与《仙授理
伤续断秘方》至真散的组方意义相一致,故颇具参考价值。
    [验案举例]
    1.破伤风  《中医杂志》  (1956,8:421):某男,32岁。左脚掌被锈钉刺人约
1.5cm,出血不多。第三日忽感咀嚼不便,吞咽困难,痉挛一次;第四天痉挛次数增加,
颈部、腰脊呈强直状态,体温39.6℃,脉搏跳动甚速,伤口呈肿硬状态。即以玉真散
厚撒伤部,外用纱布绷带包扎;另给药散,每包重3钱,热黄酒调服,每隔3小时即服
用1包。次日痉挛次数大减。第三天伤处肿硬已完全软化平复,吞咽自由。经治疗12
天而完全恢复正常。
    按语:本例经诊为破伤风,即投玉真散内服并外敷。药后诸症即平,说明玉真散治
疗破伤风的疗效是确切的。不过,本例所用玉真散与《外科正宗》玉真散药量和组成,
均稍有不同。其处方为:白附子12两,生南星(姜汁炒)、明天麻、羌活、防风、白芷
各1两,蝉衣3两。
    2。不自主咀嚼  《山东中医杂志》(1998,8:364):某女,50岁。1996年12月8
日就诊。患者1个月前感冒后又因吵架生气,突发不自主咀嚼。曾在某医院就诊,脑电
图及脑C7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给予病毒灵、安定片口服,治疗半个月无效。又经针灸
治疗10天,也未能取效。症见不停咀嚼,自述无法控制,口中粘腻,口干不欲饮,失
眠,纳呆,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辨证为风痰阻于经络。治以祛风化痰。方用玉真

  散加味:天南星10g,白附子10g,羌活10g,防风10g,白芷10g,天麻10g,半夏
  10g,陈皮10g,茯苓15g,炒枣仁20g,炙甘草3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
  2剂,症状明显好转,4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发。
    按语:本案不自主咀嚼,辨证为风痰阻于经络,故投玉真散加味治疗,药证合拍,
  自宜奏效。
    [临床报道]
    1.破伤风  运用玉真散(白附子12两,生南星、明天麻、羌活、防风、白芷各1
两,蝉衣3两)治疗外伤200例,其中约有50例破伤风,除7例因治疗过晚而死亡处。
均治愈,未见后遗症L2j。
    2.面神经麻痹  使用玉真散(白附子、胆南星、羌活、防风、天麻、白芷各15g。
气虚加黄芪50g,风痰阻络重者加全蝎、全僵蚕各15g。水煎服)治疗面神经麻痹43
例。结果:服药6天一1个月,痊愈(停药后无阳性体征)17例,显效(眼裂闭合好,
乎时看不出或轻微看出口眼歪斜,但笑或鼓腮能看出患侧)22例,无效(治疗前后无
改变)4例,总有效率90%L3,。另有报道用玉真散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其中男性21
例,女性19例,年龄3—60岁,病程3天一2个月,经服药治疗4--25剂,结果全部
治愈[4l。
    3.外伤顽固性头痛  以玉真散加僵蚕、三七、全蝎治疗外伤顽固性头痛十多例,
疗效颇佳,快者1剂即痛减L5j。
    4。腱鞘炎  用玉真散(白芷、南星、天麻、羌活、防风各1两,生白附子2两)
外敷治疗扭捩外伤所致的腱鞘炎,患者一般在3--5天内肿痛消失,功能恢复16j。
    5.外伤性溃疡  用玉真散治疗本病有良效。其方法是:玉真散原方水煎,过滤去
渣,用消毒纱布蘸药水清洗患处,并清除坏死组织,再用药液浸湿敷料块置于溃疡面
上;每日换药1次,每剂药可用3次。共治疗观察50例,结果有效46例,无效4
例[”。
    [实验研究]  对实验性破伤风的影响  对于肌注40MLD/kg之破伤风毒素所致家
兔实验性破伤风症,本方能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但对死亡率无明显改善,对照组动物
存活为4.6天,而玉真散组为6.5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75IU/kg组为6.3天门l。
    [附方]  五虎追风散  (史传恩家传方,中医杂志,1955,10:21)  蝉蜕一两(30g)
天南星二钱(6g)  明天麻二钱(6g)  全虫带尾七个  僵蚕炒七条  水煎服。用黄酒二两
(60g)为引。服前先将朱砂面五分(1。5g)冲下,每服后五心出汗即有效。但不论出汗
与否,应于第二日再服,每日一付,服完三付后,每二日用艾灸伤口。功用:祛风解痉
.止痛。主治:破伤风,牙关紧急,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者。
    本方是一首治疗破伤风的验方。方中重用蝉蜕祛风解痉为主;再益以天南星祛风除
痰,天麻平肝熄风,全蝎、僵蚕祛风止痉定痛;用法中以黄酒为引,意在借酒性行气血
而通经络,朱砂冲服可镇惊解毒。合而成方,共奏祛风止痉,解毒定痛之效。
    本方与玉真散均为治破伤风的常用方,均有祛风解痉之效。但玉真散祛风化痰之力
较强,而解痉之力不足;本方则长于祛风解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