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河入海聚小鲜

 鸽子飞吧 2016-01-01

江河入海聚小鲜

 

江河入海聚小鲜

拜造化所赐,春暖花开时节,我们若在江河入海处伫立片刻,就能与这样的景观不期而遇:开阔,平展,空旷,苍茫,水天一色,芦叶新绿,鸥鹭竞翔,桅樯林立,略带腥味的海风吹开了我们的衣领,阳光在畅想中缓慢向西移动。我们的脚下就是三角洲,泥沙冲积而成的沃土。而在眼前,涌着柔波的水里,还潜伏着无穷的美味。

看一看地图即可知道,上海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黄浦江在腹地走完一个大大的S型,北上与长江会合,直奔东海,吴淞口一边是宝山,另一边是高桥。南面是杭州湾,钱塘江从这里浩瀚入海,每年八月十五的钱塘潮,在这里酝酿生成。潮起潮落,月沉月升,携来无数海鲜,其中又以洄溯性鱼类居多。

二十年前,去吴淞品尝长江鮰鱼还是老饕们的一次寻味之旅。在老镇上有一家老字号,以前叫合兴酒菜馆,建国后叫吴淞饭店,安身立名的就是红烧鮰鱼。无鳞而皮色灰白的鮰鱼,被当地人呼作“海老鼠”,形象而生动。当时物流欠发达,鮰鱼捕获后只得就地消化,极少往市区里运,所以像上海老饭店、绿波廊、德兴馆等本帮饭店都难见它的踪影。老吃客要怀旧,便相约在人民广场集中,坐55路公交车前往,开开停停,途中要花一个多小时。

吴淞饭店的大厨治鮰鱼有一套,本帮手段,斩件、过油、红烧,收汁用得是鱼皮软化后的自来芡,鱼块装盆后,锅中留有卤汁,收至稠浓后淋适量麻油,兜头浇在鱼块上。出品色泽红亮,油而不腻,鱼肉入口,不需太费咬力,鱼肉直窜咽喉,回味鲜美无穷。鮰鱼厚膏脂,即使在三伏盛夏,一盆刚出锅的鮰鱼放在阳光下,少顷即凝结。

鮰鱼是吴淞口的物产,但由于环境变化和捕捞强度过大,到了上世纪末资源已经枯竭,好在人工培育及时跟进,现在吃到的基本为网箱养殖,在上海老饭店、绿波廊等本帮馆子里,除红烧以外,还有白汁鮰鱼和鮰鱼狮子头,味道也不错。

 

江河入海聚小鲜

 

吴淞口对岸则是号称“中国第三大岛”的崇明岛,过去要坐一个半小时的轮渡,风大浪大雾重时,就要停航,叫人望洋兴叹。通了大桥与隧道后,就便利多了,市区里的人一到双休日就开着小车去崇明农家乐大吃大喝。那么餐桌上就要体现崇明特色,比如白切羊肉、冷拌金瓜丝、酱爆白扁豆、荠菜炒山药等,当然,应时的海鲜是无论如何不能少的,比如白蛤、花蟹、海鳗、鲳鱼等,而最最有名的就是崇明老毛蟹,当地人呼作乌梢蟹,与年糕毛豆子一道炒,或者面拖红烧,再加一把碧绿生青的毛豆子,酒饭两相宜。还有蟛蜞,举着两只半透明大螯,身材却小巧敏捷,成群结队在沙滩上钻进钻出,快活得很。渔民捉来洗尽,扔进缸里,加酒加酱油,过几日就成了醉蟛蜞。剥开,膏黄肉鲜,也是下酒妙品。而最重量级的应该是河豚鱼,江阴人治河豚鱼,多以红烧,略显肥腻。而崇明人喜欢白煮,带宽宽的汤,烧至奶白色,鱼皮也翻卷起来了,吃时须将鱼皮内卷,一口吞下,据说可以治胃病。而且,崇明厨师喜欢弄险,故意让河豚鱼残留一点毒素,食客吃了几块后舌头会微微发麻,但还不至于一命呜呼。当地人认为这就是吃河豚鱼的最高境界。我拼着性命尝过几回,美味在舌下翻滚,心中未免忐忑。朋友叫我放心,一旦说话不利索了,你看——顺着他的手,我看到窗外停着一辆小车,随时准备送我去医院。

再说说高桥。高桥也是由泥沙冲积成陆地的,境内河流纵横交叉,多为沙质土壤,相当肥沃。据当地老人回忆,清浦港中段过去名叫花午湾,盛产鱼虾,百姓由此叫它虾鱼湾,“两岸人家半系渔户”。清代诗人程上选著有清溪三十二韵,其中在《花溪垂钓》一诗中写道:花午湾前花满溪,斗牛桥畔半鱼矶。一钩初月冲斜影,几曲清流悟化机。霜簖秋风螃蟹美,桃花春水鳜鲈肥。得雨换酒寻常事,晚事醺醺买醉归。

大量的凤尾鱼、银鱼、白虾和鮰鱼汇聚高桥,高桥就成了本帮菜的源头之一。长江银鱼与太湖所产的完全不同,个体较长而且更加肥嫩,肉质呈半透明状,高桥百姓称之谓“面丈鱼”。面丈鱼炒蛋就成了高桥一款时令名菜。凤尾鱼又称凤鲚,与身价愈高的刀鱼是同门兄弟,连头搭尾,油炸浸卤,是冷菜中的精品。白虾,上海城中人呼作白米虾,初夏时节抱籽而来,头顶红膏,经沸水稍氽即食,味道鲜美异常,也是佐酒佳肴之一。

 

江河入海聚小鲜

 

高桥乡贤还回忆,以前菜市场上多的是“鲥、枪、鮰、蛱”,这四大金刚就是指鲥鱼、刀鱼、鮰鱼和中华鲟。刀鱼在水中游动时恰似银枪,好理解。蛱,是当时口语中对面目奇异的中华鲟的形容。现在中华鲟是法律严禁捕捞的国家保护动物,每年,有关方面还要在高桥举行中华鲟幼苗投放仪式,为濒临物种续香火。

高桥人家旧时吃刀鱼饭,土灶锅镬,用硬柴引火,待米饭收水时,将刀鱼一条条铺在饭上,改用稻柴发文火,饭焖透后,将鱼头一拎,龙骨当即蜕去,鱼肉与饭一起拌,加一勺猪油和少许盐,那个鲜香,今天的高桥老前辈忆起,仍忍不住口水直淌。

高桥一带的饮食旧俗有“四盆六碗”,民众的家宴和逢年过节招待亲友即采用这个规格。所谓“四盆”,即四冷盆:白鸡、白肚、爆鱼和皮蛋肉松等四样。也有用海蜇头或油爆虾微调的。“六碗”即为六热菜:红烧肉、红烧鱼、红烧鸡或红烧鸭,再有咸肉水笋和大白菜炒肉丝等,汤为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肉皮汤。

后来高桥筵席的热菜有所变化,向精细化发展,出现了扣三丝、炒海红、走油肉等。扣三丝与走油肉知名度很高,很早就成了市区里本帮饭店的招牌,而炒海红知者不多,其实就是炒淡菜,干淡菜用黄酒发过,加韭黄、慈菇、地力等一起炒,味道也相当不错。

 

江河入海聚小鲜

 

本帮菜有一道经典名菜:青鱼秃肺。这是一道今天很难吃到的经典名菜。它是一道用活青鱼肝做的菜。每年清明过后到桂花始开这段时间里,乌青养得最肥,厨师取活乌青,宰杀后小心剥取鱼肝。每条重量在2000克以上的乌青才摘得手指宽这么一条,得凑足十条大乌青才做得成这道菜。死鱼腥味重,不宜用。今天上海老饭店还在供应这道菜,不过得提前一周预订,每天只供应一份。完美的青鱼秃肺应该是这样的:色泽金黄,形全不碎,肥而不腻,嫩如脑髓,鲜美异常,为初秋时节佳肴,尤其适合老年人佐酒享用。

青鱼秃肺,据传为高桥厨师创制,此菜也体现了本帮菜的一大特色,善治河鲜,而且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高超本领。

今天在高桥老街上硕果仅存的老字号是西街饭店,除了蒸三鲜、红烧羊肉、田螺烧鳝背、油面筋塞肉等农家风味,还有青鱼头尾、炒鳝糊、清蒸鲥鱼、油爆虾、酸辣鱿鱼、白灼墨鱼、蚬子汤等河海鲜。

接下来再去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嘴。金山嘴在金山区的最南端,与金山三岛相望,是上海观察日出最佳之处,对吃货们而言,其重要性在于:这里有上海最后的渔村。春秋两季,驴友自驾车一路风尘至此,吹海风、看大海、品海鲜、住渔家客栈。

金山嘴海域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大小金山盛产白虾、银鱼、白蚬等小海鲜,金山三山中的大金山是自然风貌保护区,植物丰富,猴子成群,据说上面还有军事设施,一般游客不能登岸,但渔船可以在周围打鱼。船老大告诉我:箬鳎鱼最多,也相当肥硕。浙东滩浒、舟山群岛等渔船也会在这里泊岸,送来海鳗、带鱼、鲳鱼、墨鱼、梅童鱼、凤尾鱼、梭子蟹、红膏蟹等上海人熟悉的品种。金山嘴海堤后面就是海鲜一条街,随便走进哪家酒店,都可以吃到刚刚出水的海产品。这里的菜号称“渔家菜”,掌勺者多为中国大妈,除了盐油,几乎不再添加其他调味,无非就是蒸、煮、炝、腌、氽这么五六种吧,原汁原味,就像船老大出海时吃的味道。

白虾在金山嘴也是常见之物,但当地人将它们细分化,大一点的拣出来做成炝白虾,全须全枪,晶莹透剔,算是高档菜。小一点的就与猪肉及萝卜丝一起作馅,包进大馄饨里,每碗只卖9元,只只鲜。再小的白虾也不能浪费,仔细剥出虾仁,做成鲜虾小馄饨,又是一种风味,每碗只卖7元。后两种在街头小吃店里都有供应,这是金山人的口福。

 

江河入海聚小鲜

 

梅童鱼,就是梅子鱼,清蒸最得原味,此物现在身价大增,在市中心高档酒楼里,每尾索价40元呢。凤尾鱼在这里也是清蒸,让它享受刀鱼的待遇,但吃起来还是觉得骨刺烦人。梭子蟹、红膏蟹,也是清蒸,肉嫩膏红,掰开来蘸醋,蟹肉如蒜瓣那样掉下来,慌忙塞进口里,绝对过瘾。新鲜阔板带鱼,改刀后带鳞清蒸,淋少许生抽,呼之谓“银龙上滩”,值得大口吃,实足而肥厚。还有与“银龙”对应的是“青龙”,整条改刀后在盆子里盘成一个环,浓油赤酱风格,其实就是红烧海鳗。

最有野风的是闸网鱼,当地的孩子或农妇,赶在落潮前赤足下水,用竹竿绑着渔网插在滩涂上,形成一个相当于篮球场的围网,等潮水退去,小鱼小虾就被拦在网内活蹦乱跳,用这种没有名分的杂鱼白煮而成一盘,撒把葱姜,杂乱无章,却弥漫着大海的气息,宜用微酸的村酒相送。在靠海的农舍廊沿下,知味的食客对每条无名小鱼也总是抱着感恩之心,不慌不忙地分拆它的骨与肉。

从东北到西南,从长江口到杭州湾,生猛的小海鲜滋润了大上海,培养了吃货们的敏感味蕾。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拿烹饪与治国理政相比,这是大气魄。那么对小海鲜而言,它们活在吃货的赞美声里,也活在古人的治国理念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