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现代文阅读知识储备

 老刘tdrhg 2016-01-04

高考现代文阅读知识储备

 [转载]高考现代文阅读知识储备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考生应注意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一、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的作用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重要情节和中心事件作必要铺垫,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实,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铺垫照应)。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6.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三、描写方法的作用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五、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是“借此言彼”,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作用: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例如巴金的散文《灯》,用“灯光”来象征光明及人们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2.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3.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A)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B)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C)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D)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4.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5.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6.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7.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8.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作用: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9.铺垫: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以暗示

10.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1.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12.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13.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

 

六、文章中句段的作用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具体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总结上文;呼应前文;详略得当;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七、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八、答 题 原 则 

               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忠实于语言规则补充要点:1.要显:不能含蓄、笼统;2.要简: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3.要通:不要有语病;4.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       省略句和问句

九、解题技巧

 

九、解题技巧

1.看赋分,配答案

    一般来说,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

2.文字表达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

    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3.多角度:条分缕析

    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只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题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4.开放性试题,在语言组织上要注意点面结合,避免抽象方式化和概念化的表述,是高考中的大忌,在组织语言时,要先“盖帽”后分析,要言之有据。

注意:要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按点分层次答题。

 

  5.用术语

      ①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

      ②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③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 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 什么,表现了 什么,还有深化了 什么,点明了主旨等等。

 

     重要提示: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选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明确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重要提示: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