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知识储备 二、叙述方式的作用 三、描写方法的作用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五、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是“借此言彼”,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作用: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例如巴金的散文《灯》,用“灯光”来象征光明及人们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2.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3.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A)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B)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C)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D)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4.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5.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6.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7.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8.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9.铺垫: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以暗示 10.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1.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12.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13.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 六、文章中句段的作用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具体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总结上文;呼应前文;详略得当;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七、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八、答 忠实于语言规则补充要点:1.要显:不能含蓄、笼统;2.要简: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3.要通:不要有语病;4.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 九、解题技巧 九、解题技巧 1.看赋分,配答案 2.文字表达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 3.多角度:条分缕析 4.开放性试题,在语言组织上要注意点面结合,避免抽象方式化和概念化的表述,是高考中的大忌,在组织语言时,要先“盖帽”后分析,要言之有据。 注意:要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按点分层次答题。 选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重要提示: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
|
来自: 老刘tdrhg > 《18.大/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