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式太极拳进阶l 连载 · ⑧

 昵称29157309 2016-01-04




(接上续)



第四个阶段
关键字:缠



“太极拳,缠法也。行中气之法门,不明此理不明此拳。”(陈鑫《太极拳图说》)。陈鑫前辈将不明白缠法,上升到就不明白太极拳的高度。可见缠丝对于太极拳练习的重要性。对于陈式太极拳来说,对缠丝理解和认识尤为重要。缠丝,即是用法,又是练法。用法,是指在两人推手交流中,太极拳的动作、招式、劲路,都要走螺旋缠丝线路,这样才便于太极拳的走化和攻防转化。练法,是用法的基础,要通过单式的训练加以掌握,进而运用到整个套路中,达到每一招每一试都蕴含着缠丝劲。通过练法形成习惯,才能够在用的时候得以体现。同时,太极推手中是否能运用好缠丝,也能够检验自己一段时间练法是否正确和熟练。


太极拳的缠丝,在运用上,包括进退缠丝、左右缠丝、上下缠丝、内外缠丝,以及大缠丝和小缠丝,等等。但在理法和练法上,不外乎顺缠和逆缠。本文主要在于讲解太极拳的练法,着重讲解顺逆缠丝。掌握了顺逆两种缠丝,其他的各种名称叫法,便很容易就可以理解和掌握。


关于顺逆缠丝,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同样是陈式太极拳,不同的支脉的叫法可能是相反的。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太极拳健康的四个层次》,提到了顺逆缠丝和定义,后来与师父陈炳见面印证后,发现与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叫法恰好相反,本文下面加以改正,以后再有涉及顺逆缠丝定义按照本文内容为准。在此,对之前可能产生的误导表示抱歉。


按照目前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叫法,顺缠为由外向内的缠丝,即内气从手、脚向内到达丹田;逆缠刚好相反,为由内向外,即丹田到手和脚的缠丝。


以上肢为例,简要地列举下具体的缠丝路线。

顺缠:拇指—小指—腕—肘—腋—肋—丹田。


逆缠:丹田—命门—背—肩—肘—腕—拇指。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上面的列举的线路很容易就能够理解。


为了利益更多人,再进一步加以讲解。


顺缠的时候,以小指领劲,带动整个手臂向内旋,意气从拇指到达小指,掌心内含,小指略内勾使意气到达腕部小指这一侧,手、小臂继续向内划弧,松肘使意气到达肘的内侧,松大臂意气到达腋窝部位,松同侧肋部意气到腰肋部位,继续沿腹前方向进入丹田,顺缠丝完成。注意腋窝部位不可以夹紧,要保留适当空间,便于转换。


逆缠一般是接着顺缠继续进行的,否则顺逆缠丝之间将产生滞碍,在推手交流中可能会被对手乘虚而入。丹田至命门(身体背面与丹田相对的位置)的意气转换尤为重要,通过松腰胯、松丹田,促使意气向后从命门透出(也有另外的走法:丹田—会阴—尾闾—命门,通过内气继续下沉,也有称之为丹田旋转,应该是同样的意思),沿脊背上行到达肩部,开肩、开肘、沉腕、舒指,一气贯通,意气沿前述路线到达拇指,完成逆缠。

有了第三阶段的意气疏通基础,第四阶段进一步通过顺逆缠丝的练习,使体内意气形成循环运动,形成回路。练习初期意气运行可能会不完全能够控制好,时断时续,需要坚持练习,通过单手云手等单式不断的练习强化,放慢动作,加深体会,尽量的达到连贯要求。哪个部位意气走的不顺,要加强检查松沉是否到位,一般都可以顺利的予以解决。


太极拳的缠丝线路,并不是直来直去的,是缠绕着手臂、躯干螺旋的前进和后退的,因此名为“缠丝”。同时,缠丝主要指内气的缠丝运动,身体外形的收放、开合,全部为了辅助内气缠丝。切不可对缠丝的理解仅停留在肢体的旋转扭动上。


前面以上肢的缠丝为例,详细的解释了缠丝的路径。下肢缠丝,与上肢类似。就不多家解释了,留给大家自行揣摩。

有了缠丝功法的持续训练,太极拳的水平、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腰胯、肩背的运动能力也会通过缠丝以及其中的松沉训练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当然,功夫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没有好的训练方法,会走很多弯路,且难以成功。有了好的训练方法,非勤学苦练,也是不能成功。引用师父陈炳的一句话,“所谓速成,尤其是功夫,全是说瞎话。不得法者,徘徊彷徨终生,得法者,不千锤百炼也难成功,故成者自古都是凤毛麟角。”


很多人自己不肯下功夫练习,反而怪师父、老师保守。实际上是自己的心性是否堪当更好的功夫,自己的意志是否足够的坚毅。前辈发科公二十世纪初,在北京教拳时,常说“不保守,还教不会、学不好,为什么还保守呢?”保守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很多人不肯勤学苦练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