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好菜、做好服务,餐饮越做越容易;专一专注做餐饮,餐饮人才有明天!(小时微信群分享实录)

 伊悠帆123 2016-01-04


——《小时餐饮时报》原创报道


分享案例

——《小时餐饮时报》创始人小时分享实录

以下小时总编分享原内容——

哈喽,大家好!我是《餐饮时报》的小时,首先问候群里的各位餐饮前辈,各位哥哥姐姐们。今天晚上,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起学习。

餐饮行业的盲目投资,已经到了极点!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我今天遇到的一件事。

今天我们的工作微信平台“小时餐饮时报”发了一篇文章《3年欲开3000家店,探秘XXXX驴肉包子第一家店》,这是我前天刚刚去体验的一家店。说实话,这篇文章,我们更多是从新闻角度关注一下大企业背后的餐饮动作,并客观分析了“XXXX驴肉包3年开3000家店”的可行性。

结果没想到,文章发出去以后,接到很多这样的微信来问:XXXX驴肉包子能加盟吗?怎么加盟?加盟费多少?还有不少人直接给我们打电话要加盟电话……还有人迫不及待要来直接谈加盟。

我就在想,就这样刚刚启动的一个项目,发展还没有眉目,就有如此之多人迫不及待的抢着加盟,最重要的是,这些人还本身都是做餐饮的。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这么盲目?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观点就是:餐饮行业的盲目投资,已经到了极点!

我们不论报道什么内容,都会有很多人问同一个问题:怎么加盟啊?加盟费多少钱啊?——因此,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市场上那么多同质化的项目,即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样的品牌,就是一阵风,但仍然有大批人飞蛾扑火。

所以,我们的第二个和大家要分享的观点就是——即将迎来关闭潮的,就是这些盲目跟风、没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餐饮项目。

第一批要倒下去的,就是外婆家的跟风者:高投入开店,低价格卖菜,从产品到包装都模仿外婆家;

再一批要关闭的,是炉鱼的追随者,特点是用一个特制的炉子或者一个厨具作为经营载体,产品并无差异化的餐饮项目;

第三类,就是学习黄太吉讲故事的餐饮项目,故事比不上黄太吉讲的精彩,产品很华丽但不接地气,这种项目就是活在新闻联播里,不接地气。


用传统精神经营现代餐饮,在营销过度的今天,反而更能赢得顾客。

11月份,全国餐饮遭遇“黑色11月”,餐饮日均营业额普降10%,有的甚至高达30%.我们调查了180多家餐饮企业,几乎都在喊“这个月实在太难做”。但同时,也有抗风险能力非常强的企业,他们面对全国餐饮营业额下滑“没感觉、没下降”,营业额没受任何影响。

我特意找了几位“没感觉”的同行采访,其中湖南株洲一个餐饮同行给我印象最深,他说:11月,我们几乎还是天天满,包房需要提前预定。我们没有什么营销,唯一一点就是时刻不忘餐饮本质:菜品、服务、环境。我们虽然至今都没有微信公众号,也没有参加过美团、大众点评,甚至WIFI都不提供,但是我们今年的生意比去年还好!就是顾客觉得我们的菜好,服务还不错。

四川达州老地方大酒楼老板符波,对11月经营下滑,回复是“没感觉”。他说,做产品,做餐饮本质!四川达州,是一个不大的城市,哪个店怎么样,全城市的人都知道。我们在达州这个地方,在老百姓心里就一个词:信任。一旦这个信任感建立起来了,生意就受波动影响小。

北京一烤鸭老板刘总,他说,11月经营,没有感觉有什么变化。我们是社区餐饮,全部店面都开在社区,顾客群相对稳定,全是回头客。我们也没什么营销,就是“价格顾客都能承受、菜品比同类店好吃一点、环境比同类餐饮更干净。”我感觉,营销活动都是“短期行为”,真正的“长期营销”就是做好菜品、服务好,价格实惠,这就是最好的营销。

还有前几天我刚刚去过的上海新荣记,全国20多家店,人均消费300元以上,竟然吃饭排队。我和他们一个高管交流,特别想采访出一些奇思妙想的营销高招出来,就像黄太吉连送个外卖都跟拍电影似的,结果他说:我说了你会觉得我敷衍你,我们用的都是你们所说的最传统的方法,买最好的食材原料,不放化学调味品,用最好的厨师,用心做菜,什么营销、互动、线上线下、O2O,我们都没有!

都说2016年餐饮更难干,我一直在观察: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挺过去?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有真正的抗风险能力?

经过“黑色11月”的采访,尤其对新荣记的体验,我感觉,餐饮行业真的回归了,把顾客当做最聪明的人来对待,不玩花招,不玩噱头,用心做菜,顾客们是能感受到的。而一直坚持这么做、认真这么做,就会形成核心竞争力,长此以往就成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所以,我的第三个观点就是,用传统的精神来经营现代的餐饮,在营销过度的今天,反而更能赢得顾客。


中国餐饮正经历一个非正常阶段:营销过度

大家可以看看商场里的餐饮都做得多么辛苦,几乎家家都在做活动,都在做团购、打折、送券。

我们今年下半年已经组织国内餐饮同行去韩国考察了6次,2016年1月11日将去第七次。每次去,都有餐饮同行朋友问我:小时,韩国餐厅的门口怎么都没有pop招贴,也没什么活动广告,他们怎么做营销?

我们请韩国的餐饮朋友分享“韩国餐饮经营管理”,国内同行朋友们听完后问:他们怎么没有线上线下营销?没有O2O?

说实话,韩国很多餐饮确实不像国内餐饮有那么多营销活动,他们的营销功夫都下在产品营销、包装上

比如我们考察的一个“韩盘”铁板烧烤项目,韩国遍地都是烧烤品牌,大部分都是像国内的汉拿山烤肉这种常见的烤肉形式,“韩盘”的特别之处,就是在烤的过程中洒上高度的烧酒,“轰”一下燃烧,有一个起火的过程,非常有意思,而且有了酒香的焦香味,就凭这一点微创新,一下在韩国开了300多家店。

还有我们考察的一个三明治项目,和普通的三明治不同,他们自己研发了一个热压铁板,就像咱们的熨衣服的电熨斗一样,三明治的面包片先用电熨斗进行热压,所以,这家卖出来的三明治,一是热,二是脆,三是里边的馅料厚,2年的时间在韩国开了130多家店。

韩国他们这些品牌,把时间和功夫更多的花在了如何把产品做得更好吃、更有记忆点,如何在别人产品上进行改良和升级,怎么让自己的餐饮类型更独树一帜,这是他们用功的地方。

而我们中国餐饮,正经历营销过度的这个阶段,我们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如何做营销活动、如何通过打折送券来粘住顾客。不是不对,是我们做得太辛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的利润做得越来越薄。

回到我们刚刚讲的第一个问题,就像新荣记一样,如果真正把产品做好了,把服务做到位,把这些最基础的餐饮本来的事情做好了,其实营销真的可以不要。

三天前,我和喜家德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感觉和他们非常有共鸣,喜家德老板现在在想的,根本不是他们一年开多少家店,如何做饺子界的老大,反而他们是在给自己死磕:我们用什么的面粉可以让水饺更好吃,我们怎么做才能保证馅料更新鲜,怎么才能店里更干净,服务更好。他们的坚持是,我宁愿把现有店面的营业额再提升10%,而不选择再开一个新店。提升营业额,练的是内功,而新开店,需要的只是金钱。什么才能让企业走的更远呢?一定是内功练的好,顾客满意度高。

所以,研究这些真正有竞争力、有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我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营销,都是“术”的层面,而把产品做好、服务做好,这才是餐饮的“道”。


餐饮人该干什么?专一专心,才能走下去。

最近一两年,因为微信使得沟通更为便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快速组一个圈子。所以,很多餐饮人开始做一些餐饮之外的事。

比如组建各种平台,本来餐饮做的很好,但觉得自己有号召力,又想去做平台,召集业内人做O2O,要么去卖软件、做众筹。就像我们发的一篇文章一样:企业做大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一旦做成功,就会面临很多诱惑:以前的餐饮人,做成功了,就很容易被诱惑去做房地产,做其他“高大上”投资;在互联网的今天,企业一旦做好,就很容易筹集很多人,叫上几百人、几百家企业做个什么平台,想一起像干个伟大的事情。

但事实是,到目前为止,餐饮出身的人,没有诞生一个伟大的房地产企业家,反而餐饮也丢了市场;我们也可以拭目以待,今天做各种平台的餐饮人,也很难出一个平台专家。术业有专攻,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新的做不好,还最后丢了主业。

再比如,现在很多餐饮人在朋友圈里做微商,卖各种东西,不仅自己卖,还让自己的员工跟着卖。不少餐饮同行朋友学过“定位”,定位老师一定告诫你,如果不是你自己生产的产品,甚至是你的招牌产品,一定不要卖。这是在混淆顾客的心智,你是卖枣的、卖地瓜的,还是开饭店的?你的员工、你的团队,觉得在网上卖东西的收入比做服务员收入又高、又轻松,他们还会安心工作吗?但是,我们很多时候都被这种蝇头小利所诱惑。大家可以看看优秀的餐饮大企业,他们是不是比我们更关注?


最后,感谢大家的倾听,希望有机会一起学习交流。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

做好菜、做好服务,餐饮越做越容易;

专一专注做餐饮,餐饮人才有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