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芈月传》结局: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抱怨?

 壶公评论 2016-01-05

“以德报怨”源自老子,《老子·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直报怨”出自孔子。《论语·宪问第十四》:“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人生在世,恩怨情仇总是难以避免。如何对待怨怼和仇恨?老子和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结合即将大结局的《芈月传》来谈一谈这一问题。

 心地善良,“以德报怨”却被逼上绝路

芈月在楚国的时候后,可以说身份地位,受到王后的打压也只能是默默忍受,谈不上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但自从她得到亲王的宠幸之后,其实是已经具备了这种选择的权利。

从整个剧情看,芈月前期在宫斗中主要采取的策略是“以德报怨”。王后下毒相害,她不仅不向亲王告发,却还向王后发誓,不会出首王后。

但结果又如何呢?芈月的“以德报怨”不仅没能为自己化解仇怨,反而使施虐者毫无忌惮、变本加厉。这也是芈月被一步一步推向绝境的主要原因。

“以德报怨”的基础是人性的向善。人性向善,总是倾向于化解冤仇,古人常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孟子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些是以德报怨在人性中的基础。

以德报怨的人,往往有这种想法,希望以自己的忍让、宽容和“德报”能够让施虐者自己幡然悔悟。但这仅仅是主观的想法,看看《芈月传》,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一些例子,以德报怨的人真的给自己带来了好的结果了吗?

但这并不是说,以德报怨这种方式没有意义,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以直报怨”——孔子的智慧

孔子反对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做的话,对坏人也施以德,对好人也施以德,变成没有区别。这于理不合。孔子提出的以直报怨包含两重意思,一是要用正直的方式对待破坏规则的人,二是要直率地告诉对方,你什么地方办错了事。

孔子崇尚周礼,特别强调对于社会秩序的保护。孔子的弟子子路救人,得到一头牛的报酬,孔子夸奖他;子由从国外赎回奴隶,而不愿按规定要回赎金奖励,结果被孔子批评。在一般人和道德家看来,子由的做法更高尚,办了好事,不要奖赏。但是孔子却批评他。孔子的逻辑是这样的:子路救人得牛,会带来更多人见义勇为;而子由赎回奴隶不要报酬,可能会导致别人以后在外国对本国奴隶视而不见,不蹚浑水。

同上面这两则故事的侧重点一样,孔子提倡以直报怨,着眼点也是在秩序上。“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我们都采取以德报怨的做法,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社会价值混乱,也必然导致各种犯罪搅乱社会生活。

胡适之先生有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孔子观点,胡适之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所以,面对迫害和别人对我们的仇恨,我们一定不能走两个极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和毫无原则的“以德报怨”。看看《芈月传》,无论别人用多么卑劣的手段迫害芈月,她始终都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由“以德报怨”逐渐转向了“以直报怨”。

可以说,面对仇恨和迫害,从社会价值的大角度去看,最好的方式就是孔夫子教导我们的“以直抱怨”。

什么情况下可以“以德报怨”

 我们说过,“以德报怨”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它植根于人性向善的一面。而且,人与人之间,这种宽容、容忍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小编认为,一定要有度要有原则,毫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只能使自己陷入被动。“以德报怨”最好符合下面几个条件:

①你必须足够强大,这种强大既是能力上强大的又是心胸的宽广。别人处处为难你,针对你、甚至设计陷害你。首先你必须能容忍这些,其次就是有能力应对这些困难。如果做不到这两点,那么“以德报怨”就是自讨苦吃。

③尽量在比较个人化的关系中以德报怨,在处理私人关系或非原则问题时,作为君子应当“以德报怨”:您对我不好,我恰恰对您很好甚至更好。您恨我,我不但不恨您,而且还爱您,甚至更爱您,至少可以敬而远之或给予必要的尊重。这样,久而久之,相互之间就可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以德报怨,就没有消除不了的隔阂、误会,化解不开的矛盾。

可见,无论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抱怨,都有非常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两种看似相反的观点,实际中并不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原则,以及运用的场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