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说自画】朱敏:学画随想(下)

 海明山水 2016-01-05
  自说自画·朱敏学画随想(下)朱敏(1956— ),浙江新昌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上海中国画院首届中国画高级研究班。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会会员。
  上接“2016年1月4日”微信我们常在生活、自然写生时透过山川、石罐,天地之大义,写其内在生命之真谛。所谓古人的“浑自然之力,促艺术之成,挽彼造化力,持我为神通”,我们是“借”自然这个无所不包的“题”来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去随心所欲,纵情发挥创造出艺术真品,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有我”,“无我”,“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体现的是一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精神。
  朱敏《空山新雨》
  中国文化发展的难题是全人类的难题,绘画也一样。历史上,两方文化一直在与人的物质生活相关空间中发展,而中国文化一直注重在与人的生命存在相关的时间上做文章。如果能够处理好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关系,中两文化的相互融和、取长补短是可以实现的,传统文化发展进步的空问也是很大的。
  朱敏《云林钟声》书法的学习方法中有智性、蠢性、愚性与惰性,加上惯性之分及评说。如果我们学习方法不当的话,古人当时的智性,可能就是我们今日的惯性。这也许是我们今天不仅要分开写字与书法,并且还要在书法的“蛇身”中再弄出个“书法艺术”的“蛇足”的理由。绘画同理,也有画家的“画”与艺术家的作品之分。
  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认为“照相机充满了惊人的不合理性”,是指“准确”束缚了画家。美国画家斯契米德也曾说过“照片告诉您照相机看到什么,而艺术作品告诉人们艺术家看见了什么。”这是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区别不同的问题。同样中国人评价中国画也有视“栩栩如生”为之下品,个中道理异曲同工。
  艺术有没有“准则”?艺术教育有没有“准则”?艺术批评有否“准则”?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可以回答的;即只有创造,可以说是不是准则的“准则”。只要我们的一切艺术活动有一个“创造”的理念前提——不成为法则的可以成为法则,没有技法的可以成为技法,不是材料的可以成为材料。传统好的我们继承,没有的我们拓展;外国人好的拿来活用,尝试着借鉴,古今的、中西的一切相关联的内容尽可能融通。
  朱敏《峰横紫烟处》绘画虽然有主张新与旧之分,有传统与现代之分,有内容与形式之分,但这并不是评判画之优劣好坏之尺,画的好与坏最主要因素即画本身。古今中外一张好画,有谁能把“传统”与“现代”一刀分为二?谁敢说传统中没有现代,现代中又没有传统?
  我们讲继承传统。比如传统绘画中的很多材料技法内容还有待继承、发扬和拓展。传统中有很多可以启发和引导当代艺术表现的东西还没有被认识重视和利用,还有很多艺术表现形式还没有被纳入到“中国画”的表现范畴中来,中国画研究的展开还远远不够。人们重视材料、制作与表现,也就是要调动创作的主动意识。可以是材料引发艺术冲动,或者是产生一种艺术构思后,去发现和选择材料,由材料启发表现方法,经过制作,材料与表现方法重复沟通后,最后形成艺术表现。这种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过程,可以解释为由物质引发的“体验与创造”。
  朱敏《苍山半云雨》画好山水画,不应仅仅以客观师法自然再现山川景物作为视觉艺术终极目的,而应以主观臆兴融情于景的心境美——“心画”为起点,用心灵感应自然的无限生机,寄情于笔墨意上的、具有无穷生命力与想象力的、融合无尽人文意蕴和个体精神内涵的“再造”山川自然。从生活真实过渡到艺术的真实,把自然之美提升到艺术之美。
  反传统的,应该是最有传统。因为他只有懂了传统,才有资格去反,如果要走出传统则更难,他还必须懂现代。一个懂传统的人看现代,现代中包含着传统,一个懂现代的人看传统,传统中似乎也几分现代。作为人类文化,中国画的未来发展一定即传统又现代,是现代又传统的。能不能把仰摹画风变成一种对精神的追求这很重要,古人的画也是自己的生活感受、师造化的结果。
  朱敏《一林明月笼溪烟》陆俨少
中锋的好在于丰实壮健,
而无偏枯纤弱之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