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盛行的南风北渐风气,闽台港粤方言词汇,也不断随之进入北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大概就是“埋单”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改革开放不久,一次去南京出差的时候,当时在南京大厂镇一个饭店里聚餐,结束时,做东朋友向服务员喊“埋单”,服务员有礼貌地过来,拿出菜单核对无误后,结了账,然后从柜台上取回一张发票,交给这位朋友。哦!我觉得明白了,“买单”是结账的“时髦词汇”,酒饭费用报销当然就得有单据、发票之类的凭证,花钱结完张,人家给开一张单据,就等于花钱“买单”。有时在报刊杂志上看到把“买单”写成“埋单”,认为是人家写了错别字。按着字面理解“埋单”就是把单据埋起来或隐藏起来,这与凭单据报销不相符。 这个词在头脑中萦绕了多年。后来,接触到几位广东的朋友,才恍然大悟。原来“埋单”不是改革的新词汇,而是广州一带的粤语老方言。 粤语的“埋”字,有多个含义,其中,有归拢、接近、聚合、结算等含意,例如“埋口”即“伤口愈合”, “埋份”即“参与一份”,“埋堆”即“扎堆、聚在一起”,还有“埋身”(近身)、“埋位”(入座)、“埋尾”(收尾); “埋数” (把汇总数据)。 过去,广州人有先饮用后结账的传统,至茶楼酒肆,食毕开单结账,就叫做“埋单”。 其中有三层意思:一是提醒服务员“行埋来”(即“走过来”),“埋”乃“靠近”,含有贴身服务方便顾客之意;二是要求服务员随时“记埋”(即“记下来”)随时记录,让顾客明白自己的消费,这“埋”,便有“积累”的含义;三是用餐结束时,服务员已经把顾客的消费数额预先“埋好”(即“算好”),以免顾客久等结账耽误时间,“埋”还有 “执埋”(分类清点)含义,所以“埋单” 就是“结算”、“开单”的意思。 因此在在饭店里付钱结账叫“埋单”是对的,而“买单”是不对的。现在“埋单”又引申为“承担责任”,例如:“除了问题,谁来埋单?”
在粤语里,其实也存在“买单”一词。但其含义不是结账, 粤语中的“买单”一词,在广州是指“提货单”。起源于广州与异地之间商业票据的往来,在本地付款,到异地取货,当地的付款“买”到的不是货物,而是一纸“提单”。凭该提单就可到异地去提货,这种交款“买提单”的方式,就叫做“买单”。 如“广州买单,香港提货”等等。 由此可见,“埋单”与“买单”两者还是有根本区别的,最好不要不懂装懂,闹出笑话来。
不少人总认为北方话才是“汉语正宗”,其实通过语言家研究证明,南方的客家话才是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的发源地正是中原的开封一带,今天北方的汉语是古汉语与诸如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杂交融合而成的。客家人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士族、百姓为逃避战乱,迁徙到南方取得中原人,他们不忘“族音”,在语言中仍保留了许多“华夏正声” ,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而粤语却把上古语的9个声调完全保留了下来。在普通话中,有些汉字的原意已经消失或淡化了,但粤语中仍然保留了原意,例如“走”,原意是“奔跑”,《说文》:“走,趋也。”《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乐府诗集·木兰诗》:“两兔傍地走”等等。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理解为“行走、步行”,而粤语中的“走”仍然是指“跑”;再如“企”,原本指踮着脚看,含有“站立”的意思,“企鹅”之“企”即用此意,今多用为盼望的意思,但在粤语中仍把站立叫做“企”。 古汉语第三人称他作“渠”,粤语作“佢”。 “吃饭”粤语中 叫“食饭”, 这与《论语.学而》中“君子食无求饱”一致。还有粤语:几时(什么时候)、第日(改天),“打甂炉”(吃火锅,常写作“打边炉”,“甂炉”为一种古炊具),普通话的“锅”粤语叫“鑊”(镬是古代的大锅)粤语中把“叫“畀”, 如,“畀面”(给面子)、“送礼物畀佢”(送礼物给他)等,这正是古汉语相同,如《诗经》:“投畀豺虎”、“彼妹者子,何以畀之?”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