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1)

 金品之文集 2016-01-07

          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1)

                                             ——《红楼梦》阅读随笔之十二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呢?这个问题大概自从该书面世以来,就一直困惑着读者和研究者,对此各方争论不休,各执己见,目前仍然没有定论。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作者为曹雪芹,但由于史料中对此几乎没有可靠的记载,因而此说近年来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本文要讨论的话题并非作者,而是有关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因此暂且把作者问题搁置一旁,只集中论述与后四十回相关的一些问题。不过要讨论后四十回又不能完全绕开作者,因而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姑且称其为“原作者”,这样可以避免在作者问题上纠缠不清,偏离本文既定的中心话题。

 

一、《红楼梦》的原作者究竟是只写成了该书的前八十回,还是完成了全书?

今天的读者所看到的《红楼梦》一书,主要有两个版本系列,一个是有以脂砚斋为代表的数位批书人加了评点、批注的手抄本,或称脂评本;另一个是程伟元、高鹗搜集、整理和修补的刊印本,或称程高本。前者只有八十回,许多人认为是原作者未写完就去世了,因而该版本成了一个“断臂的维纳斯”;后者为百二十回,比前者多出了四十回,这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的续作。这里便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红楼梦》的原作者究竟是只写成了该书的前八十回,还是完成了全书呢?对此红学界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论。

“新红学”的奠基人胡适先生,认为原作者只写成了前八十回。他在《红楼梦考证》一书中指出:“《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做的。做书的年代大概当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才女作家张爱玲,也在其红学著作《红楼梦魇》中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似乎意思也是说,原作者只写完了前八十回,而且她认为读者只能看到残本,是人生的一大憾事。认为原作者只写完了前八十回的说法,在脂批本的批注中似乎也得到了印证。署在脂砚斋名下的一条批注这样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自从发现脂评本后,凡认为曹雪芹只写完了前八十回的红学家,总是拿这条著名的批语作为旁证。

虽然有脂批本的批注做证明,但仍然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还是主张原作者应该是写完了全书的,只是由于某种难以抗拒的原因,使八十回后的原作没有能流传下来。比如周汝昌先生就认为,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但八十回后的内容被篡改了。他曾经在《红楼梦全璧的背后》一文中考证说,乾隆皇帝曾下了一道谕旨,大意是下令采购群书,意图是加以检查,然后将其中有“碍语”的书籍禁毁。但由于《红楼梦》当时已流传开来,用禁毁的办法消除其影响可能适得其反,于是便授意和珅,找写手对前八十回“点窜原文”,对八十回后全盘重写,把它变成一部“无碍”的“爱情小说”。周汝昌先生有关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的结论,应该说有相当的可取性,但他上述考证以及分析问题的思路,仍然是以推测为主,难以有力地证明他所作的结论。作家刘心武先生也认为,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他曾经专门撰文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流传到今天,不完整,这当然是天大的遗憾。但是,有一个误会,一定要破除,那就是不少人以为,曹雪芹没有把《红楼梦》写完,他只写了大约八十回,没来得及往下写,就搁笔了,就去世了。不是这样的。曹雪芹是把整部《红楼梦》写完了的……”刘心武先生的结论,也是建立在周汝昌先生的考证基础上的,不过作为一名有过长篇小说丰富写作实践的作家,他的判断也是有足够的理由和道理的。

《红楼梦》的原作者究竟是否写完了全书呢?由于有关这本书以及作者所留下的原始资料实在太少,仅凭一些一鳞半爪、真假掺杂以及间接的史料,很难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从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来看,作家写一篇文章或写一部长篇小说,一般都是从整体上进行构思和呈现的,不可能只对作品的某一部分反复修改、完善,而将另一部分暂时搁置不管。也就是说,《红楼梦》的原作者既然决定了要写一部一百二十回(或一百零八回)的小说,他只会将一百二十回(或一百零八回)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不可能只构思、撰写了前八十回并且改来改去,而不管后四十回有没有。如果《红楼梦》的原作者真是曹雪芹,那就更不可能“只写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而留下后四十回的终身遗憾了。因为《红楼梦》在第一回就交代得十分清楚:“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想想看,曹雪芹会一味地将前八十回这个半截子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不考虑后四十回(或二十八回)如何写出吗?如果曹雪芹只是写出了前八十回的初稿,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继续写出后续的章节,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完全符合创作的一般性规律。但书中明明白白地交代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就说明他是有充分的时间、条件来把握全书的,而不会只是其中一部分。将前八十回反反复复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不符合作家们写作的习惯和操作流程,自然也是违背创作规律的了。

 

二、百二十回本上的后四十回究竟是原作者所写,还是高鹗续写的呢?

刘梦溪先生将《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谁的问题,确定为红学研究中的“三大死结”之一。这个问题的确是自从有红学以来,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至今仍然没有定论的问题,到目前为主,学术界对此主要有如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以胡适、俞平伯、周汝昌、蔡义江先生为代表的红学家们认为,现有的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不过,胡适先生在其《红楼梦考证》一书中,认为后四十回由高鹗所续,还只是一种推测。但到了俞平伯先生等学者那里,“高鹗续书说”则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俞先生在其《红楼梦辨》一书中说:“《红楼梦》原书只有八十回,是曹雪芹做的,后面四十回,是高氏续的,这已是确定了的判断,无可摇动。读者只一看胡适之先生底《红楼梦考证》,便可了然。”蔡义江先生也认为,“后四十回没有曹雪芹一个字”,“续书文字与原作预言、脂评提示无一相合者”, 意思是前后不是一个作者所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续写,是在红学界占主流地位的一种观点。

第二种说法,以周绍良、舒芜、王昌定、朱眉叔、刘世德、石昌渝、胡文彬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以及海内外一批著名的作家,都认为后四十回主要为曹雪芹所作,或者再说具体一点就是,高鹗是根据曹雪芹的原稿或者残稿整理、修补的。

周绍良先生在《略谈〈红楼梦〉后40回哪些是曹雪芹的原稿》等论文中,一方面从故事情节方面举例论证后40回是曹雪芹的残稿,另一方面又举例从一种写作形式“来证明后40回是根据曹雪芹残稿整理而成的”。最后得出结论:“后40回文字,主要是曹雪芹原稿,其残损或删而未补的,由程、高补缀了一部分也是有的。”舒芜先生在《“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一夕谈》一文中说:“后40回里面,写得坏的太坏,写得好的又太好,文笔悬殊太远了。恐怕就是因为有的是根据曹雪芹的残稿,有的则出于高鹗的手笔吧。如果纯粹是一个人续写的,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王昌定先生在《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著作权问题》一文中认为,“《红楼梦》后40回和前80回一样,原作者应是曹雪芹。”朱眉叔先生在《论〈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问题》一文中认为,“后40回和前80回不仅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且续有发展,使《红楼梦》成为完美的伟大巨制,这一巨制是任何人所不能续作的,势非出自曹雪芹一人之手不可。”

与以上学者持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是,还有诸如林语堂、王蒙、白先勇等一些著名的作家。与只作学术研究、并不从事文学创作的专家、学者相比,作家们凭借着对长篇小说的写作经验,去对后四十回作出自己的分析、评判,因而往往有其独到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著有《京华烟云》这样风靡海内外的长篇小说。他在《平心论高鹗》一书中说:“我相信高本的后四十回系据曹雪芹原作的遗稿而补订的,而非高鹗所能作”。林语堂先生的意思是,后四十回的主体内容应该仍属曹雪芹所作,高鹗是没有这个能力写出的,他能做的只是根据“遗稿而补订”。

王蒙先生是当代文坛的常青树,长篇小说的创作是他的长项,他从创作规律、创作实践的角度研究《红楼梦》,多有心得,著述颇丰。近年来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谈“续书的不可能”,他说:“从理论上、创作心理学与中外文学史的记载来看,真正的文学著作是不可能续的……至于像《红楼梦》这种头绪纷繁,人物众多,结构立体多面,内容生活化、日常化、真实化、全景化的小说,如何能续?不要说续旁人的著作,就是作者自己续自己的旧作,也是不可能的。而高鹗续了,续得被广大读者接受了,要不是民国后几个大学问家特别是胡适的‘考据’功夫,读者对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完整性并无太大怀疑。”

白先勇先生是闻名海内外的华人作家、学者,2014年他在台大开设“白先勇人文讲座”,认为后四十回本就是曹雪芹的原稿。他说:“长期以来,几个世代的红学专家都认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的原稿。……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

以上三位著名作家,不仅是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学贯中西、功力深厚的学者,而且对《红楼梦》的研究也都有各自独到的心得。他们三位虽然所处时代、生活环境、人生阅历不尽相同,但一个共同或相似的看法是,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整体,不可能由两个人去作,也就是后四十回的作者也是曹雪芹,从而否定了高鹗续书的可能性。

第三种说法,认为后四十回为无名氏所作,持这种观点的红学家们以冯其庸、张庆善等先生为代表。在程高本序言中,程伟元曾以“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来叙说《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历,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搪塞的借口而已。但冯其庸先生认为:要否定这段话,没有确凿的、充分的证据不行,因而他在文章中写道:“这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它的来历如何呢?在没有其他可靠的证据之前,我认为仍然应该重视程伟元的话。”人民文学出版社接受冯其庸等学者的意见,在2007年推出的《红楼梦》校注版上,将作者署名由原来的“曹雪芹、高鹗著”,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张庆善先生也认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相比,写作风格明显不同,水平也差得太多,“而且在目前研究成果中,大量脂砚斋评语提到的情节,后四十回中一点都没有”。因此,后四十回应该是无名氏所作,即不知何人所续。

后四十回究竟是谁写的,目前看来仍然没有可靠的资料来作有力的证明。不过比较以上三种主要的说法,可信度最高的还是第二种,即后四十回为高鹗根据原作者的原稿或者残稿整理、修补而成。本文倾向于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程高本的引言、序言,早就清楚地说明了后四十回的来历:“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繙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始至是告成矣。”可见,连程高自己都明确地说,后四十回为多年搜寻而得,他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并非。”因而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其说谎,非得把后四十回作者的帽子,强扣到高鹗头上呢!

其二,从长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来看,由原作者之外的其他人,续写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大致上要续写得严丝合缝、浑然一体,比重新构思、创作一部长篇还要难,因而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何况像《红楼梦》这样成为文学史上巅峰之作的伟大作品,谁又有本事去续写得相差无几或差强人意呢?二百多年来所出现的一百多部续作,没有一本真正能与原著比肩,便充分说明了续写的困难有多大。而且,这些续书基本上都是续在百二回本之后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续在八十回后、赶上或超过现有后四十回水平,实在是难以达到,说明续书作者们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既然由原作者之外的其他人续写不容易、不可能,那只能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仍然是由原作者所写的,或者说主要内容仍然由原作者所写,高鹗在此基础上作了整理和修补。

其三,从现有后四十回的实际内容和水平来看,虽然从整体上来说不如前八十回,但仍然还是有一些十分精彩的章节,比如黛玉焚稿、查抄贾府、宝玉出家等,其艺术水准与前八十回相去不远,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原作者之外的任何人都难以续写出来的。

综上所述,根据程伟元历年所搜集到的数十回原稿或者残稿,后四十回基本上是由高鹗整理、修补而成。在没有可靠的史料充分、直接证明之前,这样的观点虽然仍属于推测,但相对于其他说法更合理、更贴近实际。

 

三、一直被认为是续书作者的高鹗,为什么不可能写出后四十回呢?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高鹗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又号红楼外史。他出身一个普通的旗人家庭,中了乾隆五十三年的举人、六十年的进士,做过内阁中书、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小京官,有《砚香词》、《兰墅文存》等诗文集存世。从高鹗的创作实际和留下的作品来看,他的文学成就并不算大,除诗词方面有一点稍能让人看得过眼的作品外,其他方面乏善可陈,因而在他生活的时代以至整个文学史上,他充其量只是个才华平平的三流文人。如果不是与程伟元共同整理出版程高本《红楼梦》,估计其人早就湮没无闻了。

从文学创作的规律来看,作家的创作能力与作品取得的成就,大致是对等或者相当的。二三流的文人,写出一两篇高质量的诗词、散文很常见,但很难想象,他们能续写《红楼梦》这样的划时代的巨著来。小说虽然在古代很长时间被视为稗官野史之类,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仍然有着区别于诗词、散文、戏剧、曲艺等其他文学艺术样式所独有的创作规律和审美要求。古人说,诗有别才;其实,写小说同样也是需要特殊才能的,并非只要是文人,就一定能写得出来。篇幅短小、容量有限的诗词、散文只是小玩意,而长篇小说却是鸿篇巨制、系统工程,即使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它因为故事复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结构宏伟、包罗万象等特点,而需要作者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创造性去完成它。因而要写出一部十分成功的小说,需要写作者具有相当深厚的艺术功力,尤其像《红楼梦》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巨著,只有具备丰富的小说创作实践的人才能写得出来,也只有具有同样小说写作功力的人才能续写它。《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写作水平固然不如前八十回,但即使如此,只能写几首诗词,从未见其写过一篇小说的三流文人高鹗先生,又如何能有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本领呢!

再从程高本整理、刻印时间上来看,高鹗若要续后四十回没有任何可能。高鹗在程高本序言中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竣,并识端末,以告阅者。”序言中的“今年春”是什么时候呢?从高鹗后面所记的时间“时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来推算,此年为1791年春,也就是说,高鹗从见到程伟元出示书稿,到同年冬至后五日,工竣作序,这中间只有十来个月的时间。而当时技术条件下,光书稿排印就需要六个月,留给高鹗的时间只有四个月,之间还要校订整理前八十回,真正让高鹗支配的时间实在太少。试想一下,原作者写前八十回用了多少时间呢?抄本序言中说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还“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都尚且艰辛如此,高鹗又如何能在十分短暂的时间内,还来得及补作后四十回,写出二十三万多字的书稿呢?难道高鹗比原作者还高明,也是一位不世出的文学天才?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基本可以认定,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作者应该是一个人。或者说,后四十回主要由原作者完成,高鹗只是在原稿或残稿基础上对其作了整理和修补。

 

四、究竟是什么重大的原因,导致抄本系列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呢?

抄本系列的《红楼梦》(或称《石头记》),只有前八十回,明显是一个“断臂的维纳斯”。那么,究竟是什么重大的原因,造成了后四十回(或者后二十八回)的缺失呢?自从《红楼梦》问世二百年来,这个问题便一直困惑着人们,也引起了红学家们不懈地考证和猜测,但对此至今仍然没有定论。梳理一下各方的意见,大致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是借阅迷失说。这种说法来自于脂本系列的批注。批注者之一的畸笏叟在书中说:“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而且,这样的说法至少在书中出现了三次,不能不令人疑窦丛生。根据一些红学家的考证,《红楼梦》(或称《石头记》)诞生之初,是在一个十分狭小的亲友圈子里流传,作者不信任、不放心的人,应该是接触不到的。那我们不妨想一下,这个将后四十回“迷失”了的人,怎么会这样马大哈,对作者的心血豪不珍惜,而将如此重要的文稿给“迷失”了呢?而且,被“迷失”的后四十回,难道只是没有底本的初稿,“迷失”后作者就无法再补写出来吗?如果作者当时已经不在世,那就可以肯定后四十回不会是孤本,因为越到最后书稿抄阅次数越多,借出的这一稿即使丢失,另外的稿本还会在,不至于成为难以弥补的损失。因而,这个由批书人透露出来的说法,可能隐含着十分重大的秘密,不会只是一次简单的丢失事件。

二是清廷封杀说。持这种说法的红学家们以周汝昌先生为代表。周汝昌先生在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中说,“《红楼梦》在清代中叶的出现,是对封建制度的一个极大的冲击,它的大逆不道的异端思想和明目张胆的暴露丑恶黑暗,非常不利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因此大为他们所注目和仇恨。”但此书“已然在重价之下不胫而走,影响极大,”完全禁毁难以做到,于是“便找到了才子高鹗,干脆将八十回后原稿毁去,另行续貂。”这一观点,后来又在《红楼梦“全璧”的背后》一文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变成了高鹗续书是在乾隆皇帝及其大臣和坤策划下的“一个政治事件”。但周汝昌先生的这种看法,基本上只是自己的揣测和想象,没有充分的资料能作印证,因而受到了很多红学家以及读者的质疑。其实,《红楼梦》问世的时候正是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如果统治者认定此书大逆不道,必定采取严厉手段予以禁毁,绝不会费那样大的劲让人搞个续集出来,成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把戏。况且我们看到的前八十回,批判的色彩已经够浓厚的了,将其删改一下,再搞个反其意的续集,就能完全改变该书的主题思想?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本,据说就是删改过的,人们不是照样看出它的批判性吗!可见所谓清廷封杀、篡改的说法很难成立。

三是作者焚毁说。批书者说,八十回后的书稿被借阅者“迷失”了,这种说法实在太勉强,因而大多数红学家们以及读者都不相信,但又没有其他资料证明后数十回到底哪去了,于是便有不少研究者推测:考虑到当时正是文字狱大行其道的年代,作者为了避祸自保,或者由于亲友的谨慎,最后只公布了前八十回,而隐匿或销毁了后数十回。这个说法同样没有充足的资料证明,但是十分合乎情理,比前两种说法都更有可信度。因为此书最早就是在极少数亲友圈子里流传,而且即使前八十回也仍然有不少“碍语”,倘若作者没有这样的考虑,又何必如此小心翼翼、遮遮掩掩呢!作者隐名埋姓,批书人也藏头露尾,既想让读者品味到其中隐含的历史,但又不愿意完全让人知道得太多,从侧面似乎也可以作为此种观点的一个印证。

所以综上所述,八十回后书稿缺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作者或亲友为了避祸,将其自行销毁了。脂批中所谓让借阅者“迷失”的说法,不过是相关者找了一个借口而已,而且还是设下了一个谜的借口,故意让读者去揣测这背后的故事。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