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10月9月。我参加了数学组的教研活动,大力倡导“目标分析研课法”,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如何让课堂教学研究“绕着目标转”。 今天上午,听了沈老师的《蒲公英》。下午,认真地参加他们的教研活动。我们如法炮制地经历了“目标分析研课法”。 沈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前已经“公布”。是这样三条: 1.有感情的朗读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2.能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领悟出一两个道理。 我一看就知道,第一条“目标”肯定会出问题,但也没有办法提醒。只好等到课后再去研究了。 上课了,沈老师的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与“教学目标”根本没有关系。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复习词语,出示了一些词语,让学生读,第二环节是关于第1小节写的是什么,是“概括”——“概括”本身就是一种语文训练,但是沈老师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训练,因为在她的训练,这也只是复习一下而已。在议课的时候,沈老师说,她觉得“过渡”是很难的。——可是我建议她不要关注过渡,甚至,作为一位新老师,不去“过渡”也行。我发现太多的年轻老师,把宝贵精力过多地花在设计“过渡语”之上,这实在太不合算了,没有过渡语又如何呢?——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设计合适的目标并聚焦之。 如果一定要有词语复习的环节,我们倒建议沈老师把词语作些设计——让这些词语成为最后“复述课文”时的重要材料——于是,这些词的排列组合应该是有规律的,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 目标1:能按一定规律性记住提供的词语,正确朗读词语,做到不拖调。 “做到不拖调”是一种“程度”。因为我们听到学生们在朗读这些词语的时候有“拖调现象”。 课堂马上就转入了第2小节的讲读。在这里,我们究竟希望学生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我很欣赏沈老师的真实,她不违避,肯说,肯表达。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愿意暴露不足,才会避免不足。不愿意表达不足,把自己封闭起来,最后就失去了让同伴们帮助的机会。她说:她的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太阳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关于这个目标,以及这一小节的理解,蒋老师、徐老师、凌老师、凌老师都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尤其是关于“抓住什么关键词”的讨论,的确是很有价值的。我们认为,在这里,“嘱咐”这个词语是十分重要的。后来,我们综合了教研组的意见,认为,要理解“嘱咐”这个词语,可以设计这样的三个环节:(1)生活中怎样的情况下才会用到“嘱咐”这个词语?(一是长辈对小辈;二是重要的事情。)(2)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太阳公公是在“嘱咐”而不是一般性的“告诉”?(3)为什么这是“嘱咐”而不是一般性的“告诉”,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哪里?——这是一个重要细节的设计,这个设计的价值在于:(1)聚焦于“教学目标”;(2)基于教材解读:你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是什么?——关键环节、关键细节的设计可以为目标的达成找到“支点”,只有目标框架,没有细节设计,同样不会造就成功的课堂。 真正理解了“嘱咐”,我们对于“有感情地朗诵”也就可以有所体现了。——朗诵教学,不仅仅说“要有感情”“要有感请”就可以解决,而是要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我建议大家还特别关注第2小节中的“迷惑”一词,但是,关于这一词的理解必须与第3小节结合起来,因为两颗蒲公英最后的“迷惑”,是在第3小节得到充分体现的。 于是,我们把目标2作了重新的确立: 目标2:能通过词语辨析、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理解“嘱咐”等词语,通联系第3小节联系“迷惑”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第2至3节课文。 然后,我们研究目标3,最后我们确立了这样的目标: 目标3:理清不同蒲公英不同的不同选择与不同的后果,能说出造成不同后果的原因之一;能根据理清的选择与后果复述课文。 我建议这里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去“理清”。而关于造成不同后果的原因,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能说出一个足矣,但是教师心中起码要理解起码有这样的三个原因:(1)不尊重太阳公公的意见;(2)被表面现象迷惑;(3)不知道每种生命有自己的生长环境。 但目标4我们认为仍然是重要的,正如徐春英老师所说,“原因”是具体的,“道理”则可以指导更多的行动。 最后,我们确立目标4为: 目标4:能说出1至2种读了全文之后的启迪。 整个的课堂教学研究,蒋组长一开始就引导大家围绕着目标去展开,围绕目标去分解课堂,改写目标以重构课堂,我们发现,这才是有效教研活动。我们今天体会,我相信每一位参与都是深刻的:一是目标的叙写决定了整个的课堂;二是关键细节的设计决定了目标的达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