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标是靶心

 江山携手 2016-01-07

     一连三天,一共听了16节展评课,明天还有四节在向我招手。纵观这十几节课,我觉得最值得欣慰的一点是:课上教师都能大胆的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读书的时间,以前一提竞赛课,教师纷纷反映诸如;时间来不及让学生自己学习,若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任务就完不成了。偶尔课上看见有的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也是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读完一段,老师就嘎然停止进行下一个环节,自主读书流于形式。本次的课就这一点上确实彻底变了,有的自主合作交流时间占了三分之二,有的少说也有十几分钟。

     但我最想说的是教师备课中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有的是目标笼统操作性不强,有的是干脆在教参书上搬下来作为目标,有的从课上反映出来的教学环节与一些目标毫无关系,根本没有理会自己教案上写的目标,可想达成目标的途径中有多少无用功啊。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早已发现也并非是这次才觉察到,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在先前的一些讲座里也提到过,博客里写过有关这方面的博文,但都没有引起大家最密切的关注。(前几年,我们的标学讲练测的模式,就对目标有过研究,也以为教师已经形成了习惯,就开始转向课堂上要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今天看来我们还得重新拾起“目标”这个关键点,进行研讨,让它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扎根教师心中,贯穿课堂。也就在今天我看到了别家校长带领教师探索的“目标分析研课法”,我选取他们的研究这个主题的教研活动的一个案例与大家共勉,一定对大家有帮助,也希望大家通过这个案例把我们的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前天,109月。我参加了数学组的教研活动,大力倡导“目标分析研课法”,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如何让课堂教学研究“绕着目标转”。

今天上午,听了沈老师的《蒲公英》。下午,认真地参加他们的教研活动。我们如法炮制地经历了“目标分析研课法”。

沈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前已经“公布”。是这样三条:

1.有感情的朗读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2.能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领悟出一两个道理。

我一看就知道,第一条“目标”肯定会出问题,但也没有办法提醒。只好等到课后再去研究了。

上课了,沈老师的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与“教学目标”根本没有关系。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复习词语,出示了一些词语,让学生读,第二环节是关于第1小节写的是什么,是“概括”——“概括”本身就是一种语文训练,但是沈老师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训练,因为在她的训练,这也只是复习一下而已。在议课的时候,沈老师说,她觉得“过渡”是很难的。——可是我建议她不要关注过渡,甚至,作为一位新老师,不去“过渡”也行。我发现太多的年轻老师,把宝贵精力过多地花在设计“过渡语”之上,这实在太不合算了,没有过渡语又如何呢?——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设计合适的目标并聚焦之。

如果一定要有词语复习的环节,我们倒建议沈老师把词语作些设计——让这些词语成为最后“复述课文”时的重要材料——于是,这些词的排列组合应该是有规律的,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

目标1:能按一定规律性记住提供的词语,正确朗读词语,做到不拖调。

“做到不拖调”是一种“程度”。因为我们听到学生们在朗读这些词语的时候有“拖调现象”。

课堂马上就转入了第2小节的讲读。在这里,我们究竟希望学生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我很欣赏沈老师的真实,她不违避,肯说,肯表达。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愿意暴露不足,才会避免不足。不愿意表达不足,把自己封闭起来,最后就失去了让同伴们帮助的机会。她说:她的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太阳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关于这个目标,以及这一小节的理解,蒋老师、徐老师、凌老师、凌老师都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尤其是关于“抓住什么关键词”的讨论,的确是很有价值的。我们认为,在这里,“嘱咐”这个词语是十分重要的。后来,我们综合了教研组的意见,认为,要理解“嘱咐”这个词语,可以设计这样的三个环节:(1)生活中怎样的情况下才会用到“嘱咐”这个词语?(一是长辈对小辈;二是重要的事情。)(2)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太阳公公是在“嘱咐”而不是一般性的“告诉”?(3)为什么这是“嘱咐”而不是一般性的“告诉”,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哪里?——这是一个重要细节的设计,这个设计的价值在于:(1)聚焦于“教学目标”;(2)基于教材解读:你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是什么?——关键环节、关键细节的设计可以为目标的达成找到“支点”,只有目标框架,没有细节设计,同样不会造就成功的课堂。

真正理解了“嘱咐”,我们对于“有感情地朗诵”也就可以有所体现了。——朗诵教学,不仅仅说“要有感情”“要有感请”就可以解决,而是要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我建议大家还特别关注第2小节中的“迷惑”一词,但是,关于这一词的理解必须与第3小节结合起来,因为两颗蒲公英最后的“迷惑”,是在第3小节得到充分体现的。

于是,我们把目标2作了重新的确立:

目标2:能通过词语辨析、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理解“嘱咐”等词语,通联系第3小节联系“迷惑”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课文。

然后,我们研究目标3,最后我们确立了这样的目标:

目标3:理清不同蒲公英不同的不同选择与不同的后果,能说出造成不同后果的原因之一;能根据理清的选择与后果复述课文。

我建议这里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学生去“理清”。而关于造成不同后果的原因,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能说出一个足矣,但是教师心中起码要理解起码有这样的三个原因:(1)不尊重太阳公公的意见;(2)被表面现象迷惑;(3)不知道每种生命有自己的生长环境。

但目标4我们认为仍然是重要的,正如徐春英老师所说,“原因”是具体的,“道理”则可以指导更多的行动。

最后,我们确立目标4为:

目标4:能说出12种读了全文之后的启迪。

整个的课堂教学研究,蒋组长一开始就引导大家围绕着目标去展开,围绕目标去分解课堂,改写目标以重构课堂,我们发现,这才是有效教研活动。我们今天体会,我相信每一位参与都是深刻的:一是目标的叙写决定了整个的课堂;二是关键细节的设计决定了目标的达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