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思”课堂(一)

 江山携手 2016-01-07

     作为教研员的我,每下乡听课,总能听到一线教师来自实践当中的困惑,我针对困惑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感觉教师似懂非懂,从再次听同一个人的课时上次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静静地思考着……

    作为教研员到一线上课,针对共性的问题亲自示范,在今天看来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富饶的西沙群岛》,本课是中段(三年级)的一篇传统的长课文。根据学段、单元所承担的任务我把目标定在了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文段写具体的以及背诵积累语言。

    课后我把备课的思考:诸如,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确定以及导学部分内容的确定、达到目标的策略等等和教师进行了详尽的交流,从热烈的交流中感觉的到他们似乎都明白了许多许多……,也许对你也有帮助……

    教师“恬静”:听了郑老师讲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感触很深。自教学以来对于朗读教学我一直处于困惑和迷茫之中。学生读课文时老气横秋,没有情感。今天我就带着期盼的心情希望能从郑老师的身上学到朗读教学的好方法。果然郑老师一身大家风范给每位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教法给了我深深的启迪。那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课上郑老师让学生反复读“威武”。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读了,郑老师说“没想到你个子不高,却能读出威武的气势,棒极了。”从这简单的评价中,我恍然大悟:原来每个字,每个词也能让学生读出感受和理解。而结合以前的朗读教学觉得自己在引导朗读方面确实做的不够。而教会学生从字、词、句中读出自己的感受那才是高明的教法。

  

教师“水天一色”有幸聆听了郊区教研室郑忠青老师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感触颇多。

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大家都有共同的认识,就是语文课应该姓语,有语文味。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料的运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展开。所以,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应该是高效的。

对郑老师这节课,我就从这两点来说一说。

首先这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综观整节课,郑老师让“读”贯穿始终,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直观的画面,创设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感受,领悟,品味,心灵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通过朗读把大龙虾,海参,海龟等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抓住本课语句优美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背诵,丰富了语言积累。无论是读,品,写,背,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展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其次郑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生成自然,教学重难点突出,是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突破重难点,搭建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

我们知道“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郑老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刺激。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但是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导致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而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美丽活动的图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突破了教学难点、又陶冶了情操。

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感悟、欣赏能力。

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在第4段的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这段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实际上就渗透了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训练。又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郑老师在教学“各种各样”这个词时,就渗透了这种方法的训练。她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带领学生联系第2句话,把抽象的词形象化,把内在的外化。看似平淡之处,实际体现了老师的匠心独运。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