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润人心,文化天下

 江山携手 2016-01-07

[转载]德润人心,文化天下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改革日渐关注文化变革,关注教育实践,关注教师生命质量。对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的追求成为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局部的细节的改革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追寻一种致远精神,寻求一种核心力量,期冀洞穿浮在教育表面的东西,直指教育的本源。

叩问历史,思考未来。我们上下求索,探知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德”。“仁者,爱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本哲学。对于自己就是要治学修身,达到精神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管理就要博施“仁政”,“政者,正也”,其核心精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老子》:“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寓意水是万物中最柔软的,品性是最好的 ,但是水有很大的力量有崇高的境界,以柔克刚,以德服众,静水流深,浸润人心。       

朱熹精辟指出:“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事”。《荀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通向爱的道路和途径就是“德”。《词源》:德,指道德,德行;德还有恩惠;感激;福利之意。杜威说,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教育即道德。教育的道德表现为对学生的爱。英国诗人雪莱说过,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可见,德,是教育的一种力量;爱,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润,浸润、滋润。德润人心,就是要修身养德,浸润人心。在我们学校的“德”,既指学校领导的“官德”,教师的“师德”,还指学生的“品德”。校长真心爱教师,教师真心爱学生,以心交心,心心相印;以爱养爱,爱满天下,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有尊严的生活在校园里,体验到教育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这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也是我校教育的文化品格。

“文化”情怀,博大精深。《易经》载:“物相杂,故曰文。”在《易经》中还有一个浅显的解读,叫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出自于此,它的意思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就是用某种方式,完成一个使命,聚集起一种文化生态。《论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有美、善之意。“化”,本义为改变、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使之普及到各个方面。欧阳中石认为,“文化”就是要让各方面都美。在“化”的过程中必然有碰撞,所以还需要和谐。“文化”同化的力量远远超过强大的武力征服。《管子·心术上》“化育万物谓之德”。

文化天下,在我校就是让文化关乎教育生态,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力量,让我们真正地对学生的生命负责,以教“育”人,以文“化”人,使学校的文化要有灵魂,使校园每时、每处、每事、每物都具有教育意义。在我们此生有限的长度中,让生命的宽度更加宽广,文而化之,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以校园之美,养学生之情;以教师之行,养学生之性;以科学之理,明学生之心。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们就是要营造“做”的细节文化,立足当前,着眼明天,展示美好,成就未来。让文化穿行过我们的生命,真正走到最高境界的时候,技巧一点儿都不重要。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的是对学生真善美的大爱,即对真的追求,对善的执著,对美的向往,让我们在文化的穿行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欢乐和生命的骄傲。

文化浸润与情感体验,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今天的学校文化,就是明天的社会风气,以师生的言行,引领社会进步,服务社会发展。一切优秀的教育要帮助人类更加幸福,帮助社会更加崇高,我们孜孜以求,任重道远。德润人心,文化天下,德文兼修,天人合一,这就是我校教育发展的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