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估中听课思考(一)

 江山携手 2016-01-07

   

    我区教学评估已经开始一个星期了,感慨万千。特别是课堂教学带给大家的快乐说也不尽,倒也倒不完。

   《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非常强的文章,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做的:

1.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开始上课时,教师就问同学们,假如有一天爸爸妈妈带着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旅游,你和爸爸妈妈走散了,迷路了怎么办呢?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后都争着回答,“自己原地不动,等着爸妈来找。”“看见警察叔叔让他帮着打电话找。”……顿时孩子们学习激情被调动起来了。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感悟。教师设计了这样设问导读题:“文章讲了几种天然的指南针?他们是怎样准确的为我们指明方向的?在文中把有关的句子用——画出来。”问题出来后,教师先是让学生读题,然后带着问题到文中寻找答案。原本以为学生会很快地从文中找到答案,不了教师从学生的书上发现了问题,有好多同学只找出第一个问题就坐起来了,这时,教师只好再次让同学们认真读题,看好要完成几个问题,你完成了没有,经几次提醒之后,大部分的同学都能正确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交流。

3.利用多媒体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难点 “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的雪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出是北方还是南方。”

4.注重学案的情景创设。这堂课里不难看出教师努力做到和学生语言的融合,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不是问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亲切的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其次创设各种情境进行交际,如:了解了课文中的四种天然的指南针怎样给我们指明方向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课件出示一个外出旅行的小朋友在野外迷路的场景,让学生扮演太阳、北极星、大树、沟渠里的积雪来帮这个迷路的小朋友指点方向。情境的演示,表演让“趣味语文”得以体现,提高教学实效。

     课后我与教师交流本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时,教师这样说:

1.这次课让我真正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时,对于疑难之处,应该多查资料,勤于思考,多多实践

比如:课前读教材时,当时觉得自己理解的很好,化得快的是北,南边化得慢,结果在观看网上其他资料时,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认为南方化得快。于是我立刻翻阅教参,上网查寻相关资料,查看个究竟,以免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而误人子弟。弄懂这个知识点后,我就想既然它能把我们弄糊涂,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那理解起来也是相当难了,教学中我就用课件出示沟渠里的积雪,阳光从南面照过来,由于被沟渠的壁挡住了,所以阳光先照到沟渠中北面的积雪,所以北面的积雪先化,南面的积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观的演示,学生就一下子理解了。

 2.找准读写结合点: 教学“第五自然段”,通过实验学生知道沟渠里的雪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后。让学生改写这节诗句,“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的雪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出是北方还是南方。”改为“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实现了读写迁移。

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这位教师这样说:备课时在最后,我设计了“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更是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并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跳出书本,跳出课堂,走向课外。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点失控,又是你听课,一紧张,失去了这个环节。

最后我对这位教师说:“你能在课后及时的对这节课做出这样深刻反思,很了不起,要让反思陪伴你左右,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另外,一定不能忽略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

                                                     未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