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将它分为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扫清了文字障碍,并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时,我力求突出文中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强调学生在阅读中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的发展空间。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融情想象,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来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这三个重点词,以及“温柔可亲”、“一声不出”、胆小、“勇猛”等词语,通过具体语句的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猫亲人”的和谐情趣。比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及结合生活体验,深化对“蹭”的感受,体悟“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通过对“踩印”的理解,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
更进一步教学中,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通过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小猫满月时的“可爱”,层层递进地加强情感的培养,体味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这是因为作者喜爱猫。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缺陷:
首先,教学语言不精炼,课上教师激情,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其次,读的太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这节课,让学生读的少,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