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

 江山携手 2016-01-07

    备课,是教学流程的重要一环,是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基本前提,教师备课能力的强弱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很多教师都期望能找到一个备课的窍门,那么,如何备好一节课呢?

    没有思想,这是备好一节课的源头问题。因为“没有理念,心灵便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苏格拉底)当教学没有可以依据的思想的时候,课堂就容易变成一个跑马场。有了思想,我们就能跳出一门学科,一个学段的限制,心中的格局就会高远许多。有人说,格局有多大就能走多远。把这句话移植与教学中,来形容我们的视野与教学的关系也很有道理。而要想有思想就必须读书,必须学会思考。

   备好一节课的首要环节,就是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那么如何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呢?

  (1)纯净的读,就是不翻着任何参考书。

  (2)仔细的读,就是要我们深入到文本字词句和标点中去思考,甚至研究,并把自己在阅读中对字词句的理解的批注在旁边,这一阅读环节的目的是读懂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意思,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全面理解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内容。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用两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隐藏了很多东西。

    武凤霞老师就以《检阅》一课为例来谈她是如何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的。她说第一次试教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放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这一层面上。这也是课文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文章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

    武老师边读边思考:

    “同学们为什么让博莱克参加这次检阅?”

    “作者和编者弘扬的是什么?”

    “博莱克该不该参加这次检阅?”

    “艰苦的训练会不会带给他其他的伤害?”

    “队员们为什么让他站在第一排?”

    “博莱克自己什么想法?为什么文章只字未提?”

    “博莱克参加不参加这次检阅应该由谁来决定?”

    武老师说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她看到了文本呈现意义上的缺失。

    尊重残疾人绝不仅仅是给他和普通人一样的机会,更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于是,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武老师把应该给予学生的生命关怀放在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这一层面,使学生通过思考完善了“尊重的意义。”

   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另一条途径是查阅资料。

  1、查阅作者生平。比如《生命 生命》

  2、名师的教案,课堂实录,评课,反思等,但千万别照搬,要学会用他们的思维激活自己的思维。

  3、所教文本题材的界定和特点。小学课本中选择的课文题材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等。只有教师明白了每一种题材的特点,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

  4、如果所面对的文本是名家经典,还应查阅作品的原文和专家学者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教什么和怎么教一定要根据文章体裁而定,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一定要分清你面对的文章是什么题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