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刘星书画

 百了无恨 2016-01-08
 
 

画家刘星近照

          刘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刘星论艺三题

刘星

          我认为学国画,首先重要的是认识和门径,其次才是技术。认识正确了,门径对了,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认识错了,门径指向歪门邪道,那么任你多么辛苦地勤劳一生,其结果都是无益的。所以我想,我们搞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首先就得强调中国画的文化属性和艺术特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夏商时代的卜筮文化传统,崇神性而象惟虚。经春秋战国时代“敬鬼神而远之”(孔子《论语·雍也》)的社会思想革命,诸子学说兴起,传统的鬼神卜筮思想逐渐被“天”“道”“意”“象”哲学思维所取代;艺术活动遂进入哲学化思维的时代,从对“庖丁解牛”、“解衣盘礴”等关乎艺理与艺术创造心理学基本命题的思考,到围绕“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玄学讨论,以“原道”、“宗经”、“征圣”为基本经脉的中国画艺术思想逐渐被确立了起来。于是有了顾恺之的“玄赏”、“神属冥茫”、“得一之想”和宗炳的“含道映物”、“澄怀观道”、“质有而趣灵”理论。可以说,顾恺之、宗炳画论中提出的这些基本命题,道出了中国画的基本灵魂。到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书画同体”的论断,又进一步奠定了文人画的“书画同源”理论,从而在艺术方法上,指明了中国画笔墨理论的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合在一起,遂演化出了后世“重学养”、“重人品”、“重书法修养”、“重外师造化”、“重笔墨质有而趣灵”的中国画艺术精神和审美原则。这些思想,虽然确立于两千多年来的中国画历史流变,但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中国画创作和发展的思想和灵魂。之所以这样,我认为它是与中国学术传统“重原道”的思想相关的。“道”是什么呢?它是超时空的,是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所以它跨越时代,跨越古今,纵然兴起于古代,却仍然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明乎此,我们便理解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知道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那我们画起中国画来,就会守护住中国画的文化属性和笔墨特征,国画就会有国画的味道和民族特性,发展也就不会偏离中国画的轨道,当代中国画发展存在的许多问题也就不会发生……

刘星国画

          然而,一百多年来的“新文化运动”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已经使得当代的中国人失去了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联系,失去了对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基本理解,“以西革中”已不再是徐悲鸿、刘海粟时代的“取西法之长以补国画之短”的“中西结合”态度,而是成了从思想到外壳都几乎被完全西化了的“当代中国画”——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画发展所呈现出来的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严峻问题!凡是对民族文化存亡和发展存有一点点担当的画家,都无不意识到这个问题。

 二

          北宋绘画的主要成是院体工笔画,北宋绘画何以在中国美术史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朝廷组件画院、面向全国招聘高水平画家这些个因素外,宋代理学这一时代学术思潮对它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理学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超越了魏晋清谈时期虚无的论道方式,把求真论道的方法落实到对具体的“道体”——即“理”、“气”、“心”等概念的探求上来,进而讨论这些概念与道之间的关系,形成“濂”、“闽”、“关”、“洛”这四大学派,而在这四大学派中,尤以“洛学”最受官方重视和推崇,影响最大。这,就是为什么后世把宋代的道学称之为“理学”的缘故。影响到绘画界,就是画家对自己笔下表现对象之客观物理结构的细心研究和探求,进而,通过细心的笔墨表现把这种观察和理解表现出来——这就是北宋绘画的精神。

          但是在北宋时期关中有点例外,当时程朱的理学虽然影响巨大,而关中却推崇的是张载的气化之学。因为关中文化自古崇尚刚烈、大气而朴厚的一种精神,所以像范宽这样的画家,他的《溪山行旅》首先给人的是一种苍茫大气的感受,其次,人们才会注意到这位画家对画理画法的追求也是一丝不苟的。可惜就像张载的学说“走不出潼关”一样,范宽当年的影响也是“没有走出潼关”的,正如郭熙父子在《林泉高致》中说:“关陕之士,惟摹范宽。”可奇怪的是,这两人后世在全国的影响都非常之大。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同样的情形,现在也是这样!

刘星中国画

          在我平时的绘画创作中,我是非常重视写生的。作为花鸟画家,我尤其重视白描写生。因为白描是研究表现对象的客观物理结构和情态变化最能达到深入地步的一种方法。经过长期的写生训练,对表现对象达到了然于胸的深刻认识,如庖丁解牛之后再去画写意画,那么,所要“写”的东西就不会空洞,所要表达的“意”也会是有根据的意。作为关中人,我自然喜欢和重视大气磅礴的笔墨表现,因为“气”是生命力的表现,郁郁勃勃的“气”,象征着世间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我的写意花鸟画在一般人看来都是“气很足”。不过,这“郁勃之气”必须和“鲁莽之气”区别开来,我们所追求的“郁勃之气”,是“郁郁乎文哉”的“郁勃文气”,是一种郁勃大气的“书卷之气”,把握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追求的是文人画的精神和品质,也只有文人画才能代表中国绘画的最高成就。

          所以,“郁勃的文气”和“精致入微的画理画法”是我绘画的两个基本点。在此基础上,我当然要追求表现对象生动感人的“神”和笔墨意境了……

          “骨气”作为书画的品评标准之一,在晋唐时代就已经非常流行。品评绘画时,“骨”一般指绘画形象的结构、笔法及笔力。而“气”呢?则是指绘画作品通过形象和笔墨所传达出来的神情、气韵和气质。比如说南朝刘义庆在其《世说新语·品藻》中评阮思旷之字:“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唐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论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夫像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我们今天为何重提“骨气”这一话题?尤其是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所引发出来的全国画坛及理论界对中国画现状及问题的严重关切,使我们觉得重提“骨气”这一话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刘星国画欣赏

           “骨气”标准对于绘画的意义,张彦远在其著作中已经阐发得很清楚了。然而,当代中国画创作的现实问题是,画家一方面受西方古典学院派美术教育思想和方法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报以极度的轻蔑和割裂之情;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基因强大的遗传力量又偏偏引导人们沿用传统的中国画评价标准来看待国画。于是,当代中国画坛就出现了驴头不对马嘴的尴尬。所以,这次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所存在的问题,使有识之士惊呼已经到了影响中国画存亡的严重程度了!

          而惊呼和抱怨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而美术类杂志的职责和任务,就是根据自己的学术判断,对当代中国画坛严重关切的问题作出回应。


 刘星国画作品欣赏:

刘星国画1

 

刘星国画2

 

刘星国画3

 

刘星国画4

 

刘星国画5

 

刘星国画6

 

刘星国画7

 

刘星国画8

 

刘星国画9

 

刘星国画10

 

刘星国画11

 

刘星国画12

 

刘星国画13

 

刘星国画14

 

刘星国画15

 

刘星国画16

 


刘星书画简说

杨吉平

(山西师范大学书画研究所教授,著名书画评论家)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是中国哲学的艺术阐释。不理解中国书法艺术,谈中国所有艺术都是盲人谈天。而现实社会中就有一大批这样的“艺术家”,包括一批“大师”。已去的如吴冠中先生,这位先生是中国艺术的艺盲,却被人瞎捧得晕头转向,实则至死不解何为中国艺术,何为中国绘画,这是中国艺术家的最大悲哀!活着的如黄永玉先生,好象是个读书人,却偏偏对书法没有兴趣,最终画出来的画不知道是粉彩还是油画还是国画的“骡子”风格,竟成为卖价极高的绘画大忽悠。我们整个民族对书法的认识可能已经到了几乎无知的程度了吧,所以最终捧红了类似这两位先生的艺盲大师。

          刘星先生是学绘画的,但他却偏偏笃好书法艺术,他是懂得中国艺术的,懂得中国画的。这很要紧,也很要命。许多人画了一辈子国画,至死不是书法家,也就至死不懂得中国画,一辈子是门外汉,并且不知道自己是门外汉,是永远的可怜虫。而刘星懂得书法艺术,所以他就懂得中国画的真谛。这从刘星所拜老师也可以看得出来,在大师级艺术家中,他与方济众、卫俊秀先生过从最多,受益也最多。方济众先生虽然不以书法名世,但篆、隶、楷、行、草均能,行书有画家的活泼而又富金石气息,这对他的国画笔墨的锤炼和影响是深刻的。而方先生恰与卫俊秀先生过从甚密,其惺惺相惜的前提恰是对中国艺术的共同理解。刘星的艺术,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均受到两位先生的影响,最起码的,在追求上他们给了刘星诸多的启迪。

刘星书法欣赏

          刘星的书法涉猎广泛,各体都能,而以行书、楷书与隶书为佳。他有颜体的底子,行书便不失颜体之厚重,得傅山之精神(傅山亦学颜)。近年又旁参陆俨少大师的书法,字形摇曳,章法天成;加上刘星本身又是位读书人,书卷气浓郁,韵味很足;我所期待的,他笔下的线条若能再实在一些,则更为可观。其隶书生涩之中不乏灵动之气,虚静灵妙,亦有可观。篆书虽不多写,然落笔浑厚,亦为难能。

          我与刘星兄相知多年,常常相见于长安城中,也常常于其南郊的蜗居中品茗谈艺。刘星的勤奋与博涉多优一直令我钦佩。他在理论研究、书法创作、国画创作诸多方面均有成就,因而他的交往也就较为广泛,这是成就一位艺术家很重要的因素。刘星兄见识不凡,取法亦高,原因在此。但私下以为,刘星兄现在应该是由博返约的时候了。比如是侧重于绘画还是侧重于书法,绘画侧重于花鸟还是人物?书法也应主攻一体。因为刘星兄过于聪明,故其学什么皆易入手,然也容易见异思迁。如果他能解得白石老人“一技几成家,三思难下笔”一联的深意,守其心志,发奋努力,或为书法大家,或为绘画大家则无疑矣! 


刘星书法作品欣赏:

刘星书法欣赏

 

刘星书法欣赏

 

刘星书法欣赏

 

刘星书法欣赏

 

刘星书法欣赏

 

刘星书法作品

 

刘星书法作品

 

刘星书法作品

 

“以笔攝形”与“以画入书”

——对刘星先生书法创作上的几点认识

          陕西师范大学历来有着艺术与人文交融的传统,在老一辈著名学者中,兼善书法者不在少数,如先秦史研究专家斯维至,史地学家史念海,历史文献学家黄永年,唐代文学史专家霍松林,鲁迅研究学者卫俊秀,等等。学问而外,他们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其书法以独有的“书卷气”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如卫俊秀还跻身当代书法大家的行列,为业内广为推崇,有人甚至把他和于右任、林散之、王遂常等并称为“二十世纪草书四大家”。学艺兼修的传统在师大新一代学人身上仍薪火相传,蔚为燎原的是,书学已分孽为一种新的学科增长点。这些学人中,有的侧重书学研究,有的兼擅书艺创作,其中刘星先生堪为创作型书家的代表之一。

          刘星出生于西安市临潼区,在他成长过程中,三秦的地域文明给他心理打上文化的烙印。在陕师大本科四年学习中,他虽学理科,却心仪人文,为此,他课余时间经常出入校内外学林名宿之门庭,向他们问学求艺。大学时期对书法的基本训练为他日后专门从事书法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老先生们提擕和鼓励下,他书艺大进,毕业后索性弃理从艺,先后两度考取南北美术学院的研究生,选择了他所钟爱的艺术。由于他笔墨悟性好,在南北美院的氛围中,他不自觉地又喜好上了国画,此后,中国书画,一直成为他创作双翼,陕师大再次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福地。 

          如果说师大老一代学人兼善书法,对书法态度是“游于艺”的话,那么,刘星则更多地表现为书画兼善而“本乎艺”,“博涉多优”不仅是老一代学人的坚守,同时也是他所在师大美术学院很多人共同的特点。史学家兼书家刘念先在其书跋中这样评价刘星本人:“博习篆隶行草,钟爱山水花卉,寄情律绝小词,游艺篆刻治印,志专工勤,趣多识卓,……非一般之士所能及也。”可以说,相较一般书家而言,他的书法能兼善诸体,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书卷之气;而相较一般画家而言,他又能以书入画,笔墨线条更具文人画的意趣。

          刘星书法面目多以行草书见长,其篆隶亦时出新意,书与画的结合更相得益彰。这种跨度很大的书体结构最初并非为了追求博涉多优。早年初临褚体楷书,在稍具规模后发现,空灵中少酽然之味,于是从隶书中寻求灵丹;后来学习草书后,又自觉笔底浮滑难以古厚,复从三代钟鼎中寻求解脱,这样,由博返约,诸体畛域也得以消解。在先生的诸体中,我个人最欣赏的还是他的行草书,爱其博采众美,援画入书,因情境之不同而风格别异。

          当代行草创作,受展览机制牵掣,更强调视觉张力,笔法与形体约分化为二途:专形体者,分解字形,积其点画,字中无笔;而惟笔法者,一味鼓努为力,以炫技为能,笔中无字,如此笔势与形势各朝向险绝一路狂奔。或正是这点来看刘星之行草书,尚能恪守传统中正之道。在字形体摆布上,虽然他也习惯以欹侧取态,变化求出人意料,但笔形上为此可能造成的散漫析离,他有办法通过气息调节,最终以节奏调和,使之神合自然,远离丑怪愚顽,笔势形势因书写节奏而变得熨贴。所以,他对毛笔的节奏的掌控能力较很多人要强。他起笔果敢,收笔欲紧,在顿挫之中时,不忘时时提笔裹筋,破笔亦圆。他的线条节奏多呈“起承转合”,发力点多在第三节收笔处。他善用长锋羊毫,行笔较慢,笔法内敛,提笔处亦有内劲。宋代米芾所言笔法之道:“得笔则虽细如髭发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刘书近之。

          刘星先生由书入画,绘画反过来又成为他书法创作的蒙养,古人所谓“画字”,在他的笔下时有所体现。以画入书表现在,他用笔竖得起,卧得下,拖得动,运转自然,线形连带如圆皴穿插交互,披麻间变以解索,故其线条因势而行,引长而见蜷曲。至于其水墨之法,早已成为他笔法表现一部分,故其书笔墨氤氤,元气淋漓,书因水而生秀色,即使枯笔亦润。至于他画跋题字,更是每从画出,一任笔行,工写之意不拘一格,与画面浑然一体。或因此故,他的形草书多少有点大画家陆俨少的书法的影子。

          刘星不仅善书画,而且善鉴赏。他眼力极高,任何作品高下优劣,都难逃他的法眼。如今社会上很多名家,从他专业角度看,不少是浪得虚名。而对于名不见经传的书家,他又能慧眼识珠。师大斯维至老先生书法最早就是由他发现并被推介向社会的。斯先生过去连师大很多人亦很少关注他的书法,可在他眼里,老先生字天真烂漫,他才配得上当代的真正书法大家呢。

          明代董其昌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中国画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刘星也深深懂得书法更是“通三才之品会,备万物之情状”之理。他好游历,山水风云际会,偶然会从书法线条流淌出来。他喜交友,南北书画家师友的笔墨也在不经意间转换为自己的血肉。刘星的创作富才情,其成功的作品,总会让人过目难忘,感觉得与真正的大家,或当雁行。如何从“数种意”中进一步提取风格上的一致性,进以达到圆融之境,也许已经近在咫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