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晒墨宝」快速订阅! 有些书画家在世的时候,名声显赫,朱红紫贵,等辞世之后,却日渐淡化,甚至被人遗忘;有的书画家生前平平淡淡,而他们留下的精神产品,在他们身后却焕发异彩,越来越受到重视。林散之是后一类的书法大家。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有着“草圣”的桂冠,此美誉并非林老自封,而社会各界对其艺术造诣高度认可和赞许。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六岁入塾读书识字,勤奋习书。14岁丧父,门庭忽然冷落,迫于生计,他离家至南京跟张青甫学画人像谋生,练就基本功。随后又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十以后,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 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从此可看出林老在学书上可谓博采众长,正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与磨练,才最终造就了林散之在书艺上的成就。 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