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伤寒论》学习方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推荐研究《伤寒论》的参考书:成无已《注解伤寒论》(金),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明),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9:45) 一、太阳病的成因 风寒外袭(常见) 少阴病寒盛伤阳(少见) 二、太阳病的病位(3:46) 三、太阳的生理(6:21) 经络 脏腑 阳气↘ 第七讲 太阳病概述(2) 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证候分类和治法(07:49) 1.本证1.表证(经证)1.有汗(中风)桂枝汤↘二方的其他适应证,禁忌证,加减应用于 2.无汗(伤寒)麻黄汤↗ 麻桂合方(3:17) 2.腑证↙气分证 太阳蓄水 五苓散 ↖血分证 太阳蓄血(6:04)桃核承气汤 抵挡汤 或抵挡或 2.变证 3.类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太阳病的提纲)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病的提纲)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具体原文:打开讲义第9页。我们首先看太阳病的纲要。第9页,第一行,“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1)是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第一个条文。全书共398条。编号是后人加的。(19.26)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作为太阳病篇的第一条,(20.19)………太阳病它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提纲,它就说明了这是个表证的临床特征,它说明了太阳病主要是表证,而作为表证来说,它的主要症状应当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说这两条够了,它就可以作为一个提纲,(22.28)…… 现在我们就具体来看。“脉浮”,那么浮脉,我们在学《诊断》的时候都知道,“轻取即得,举之有余,按之少力,如水漂木”,这就是浮脉。那么它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病理变化呢?它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因为你脉象上是反映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当气血浮盛于外的时候,这个脉也必然应之而浮。所以浮脉主表,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就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不过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个脉的浮与不浮,应当和这个人的基础脉象相对照的。你比如说有的人他比较胖,皮下脂肪比较厚,平素他的脉,你看一个很胖的人的脉,你一摸他,你要使劲往下按才能摸得着,他得了表证,正邪抗争于表,你轻轻地,按照一般人的摸脉的方法,你轻轻地一摸你摸不到,因为他脂肪太厚了,再往下按的时候才摸到了,你不能说他的脉不浮,因为和他生理的脉象相比较,他可能已经浮出来了。而这个很瘦的人,皮下脂肪几乎很少的人,你甚至把胳膊放在这,能够看得见动脉搏动的这种人,那你不能说他既没有表证的表现,你一摸他的脉,轻取即得,你就说他得的是表证,这个就不一定了,(就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了。 所以脉的浮与不浮,这主要是以他本人的基础脉象作为参照,相对来说脉浮就可以主表,这是一个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另外浮脉主表,那么必须是“举之有余“,“有余“就是有力,它提示了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而恶是轻取即得,那么一按呢就是中空,那就是芤脉那种脉象。或者是轻轻一摸,稍稍一按一点力量都没有,那有可能是虚阳外浮,那么我们(都)不能把它当作主表的浮脉。 另外这个浮脉主表,在临床上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过去我总觉得,就是我年轻的时候,(25.29)(浮脉表证三例)……实际上表证的浮脉是非常广泛的。……脉浮主表在临床上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要认为只有感冒才叫表,皮肤病、皮肤的过敏、身上的瘙痒、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癣,只要脉浮,我们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来治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所以浮脉主表是泛指表证而言,并不能够就限定在它就是太阳表证。光是浮脉,可能是太阳表证,也有可能不是太阳表证。所有的表证它都是脉浮的。所以要诊断为太阳表证,必须有第二个症状——“头项强痛“。 那么“头项强痛“,是头痛项强的意思。“头痛“主要是后头部疼痛。“项强“主要是后项部拘紧不柔和。那么这头和后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那么这是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的一种表现,因此这个症状才是诊断太阳病的一个定位性的症状。没有头项强痛,你就不能诊断为太阳病。比方说这个人脉浮,有偏头痛,有耳聋,有目赤,脉轻取即得,带有弦象,那这个时候你可能诊断为少阳经脉受邪,诊断为少阳头痛;那么如果这个人如果是脑门痛,目痛鼻干,满脸通红,脉轻取即得,那是阳明经脉受邪,那是阳明经的表证。 所以只有头项强痛,兼有脉浮,我们才(能)知道是太阳经脉受邪,这才可以诊断为太阳表证。 最后一个症状,“而恶寒“,这个“而“是一个连词,但它不是表并列的,而是表示进层的,它是个进层连词。那么进层连词我们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就应当这样翻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它有“而且、一定“的意思。因为太阳表证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阳气的证候。那么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气不足,温煦肌肤的功能失司,所以他自然就感到怕冷。太阳阳气有什么功能啊?温养肌肤。现在太阳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温养肌肤的功能不足了,当然第一个信号,人体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怕冷,恶寒就是怕冷。所以后世医家认为:“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但是当肾阳不足,表阳失助的时候。那个时候真正的是表阳虚,它也可以有恶寒,所以这个恶寒是外寒伤表阳呢?还是里阳虚导致的表阳不足呢?那一定要结合脉象来看,脉浮的,那肯定是外寒伤表阳。所以只有这三个症状结合起来,脉浮提示邪在表,头项强痛提示邪在太阳经,恶寒提示了外来的风寒邪气伤了太阳的阳气,只有这三个症状结合起来,我们才可以判断这就是太阳表证。因此作为太阳表证来说,这三个症状都应该具备,缺一不可,单独一个,单独一条都不能诊断为太阳表证。 之所以把它作为提纲,首先它体现了太阳病的主要证候是表证。其次它体现了太阳病的表证它应当以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为主要临床特征。符合这两个条件所以可以把它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我们应当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作为一个经(病)的提纲,它只是说这一经病的主要证候。你比方说太阳病它还有腑证、还有变证、还有类证,这个提纲它就不能够包括它的非主要证候,象腑证、象变证,它主要是代表了、包括了它的主要证候——表证。 当然对于太阳病来说,寒邪伤表以后,人体的阳气奋起抗邪,阳气出现病理性的亢奋,病证呢会出现发热。所以对于太阳病会在它整个病程中它一定会有发热的,后世医家说:作为太阳病的提纲还缺少发热,没有发热怎么能说是太阳病呢?实际上因为太阳病的发热,有的(人)可能先出现,有的(人)可能后出现,因此在提纲里头它就不再提它了,有这三个症状,只要脉浮,也提示正气可以抗邪于表,这就可以作为太阳病的提纲了。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也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有差别,所以太阳病就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看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第9页的第2条,(39.00)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首先已经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是太阳病。那么这个发热,它把发热放在前面,说明这个症候——发热是最先出现的。它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风邪和寒邪相比较,风为阳邪,风阳伤卫阳,那么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阳气是什么呀?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释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那么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人当然是要发热。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所以就出现了发热的这种症状。张仲景又把卫阳因为抗邪而出现这种病理性亢奋,导致的这种发热,叫做“卫强”,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卫强”,并不是卫气的真正的强盛,而是指的卫气的一种病理性的亢奋。第二个症状就是汗出哪,为什么会有汗出啊?是因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性主疏泄,风是主疏泄的,疏泄就是疏通排泄。我们洗衣服的时候,如果这个衣服没有拿洗衣机来甩干,我们就放在房间里,如果房间的窗户(开着)有对流的话,那么空气是流通的,这个衣服就干得快一些。如果这个房间的门窗是紧闭的,没有空气的对流,这个衣服就干得慢一些。所以,所谓风主疏泄,就是说风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体包括人体的津液蒸发。那么风邪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邪有蒸发津液的作用,那么使津液蒸发于肌表这就变为汗,所以这就是汗出的病机。 所以汗出的病机,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第二个是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而为汗。我们说,在前面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的时候,要对每一个症状的病机都能够了解,理解了它的病机,那么在治疗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太阳中风证来说,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就是这个汗出,所以我们对于汗出的这个病机,要特别的关注。 第3个症状是“恶风”,其实恶风和恶寒给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那么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在病历上写恶寒,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写恶风呢?“深居密室”,把门窗都关起来,“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减的,我们一般都写“恶寒”,所以恶寒是怕冷的重症。 那么“当风则恶,无风则缓”的,我们一般认为这就是恶风。一有空气的流动,它就感到冷。没有空气的流动,它就不感到冷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恶风。所以恶风和恶寒都是怕冷,“深居密室,加衣覆被”,而怕冷不减的就是恶寒;“当风则恶,无风则缓”的,这就是恶风。 那么可见,病人主诉都是怕冷,只不过是怕冷轻和重的差别,程度的差别。我们今天在写病历的时候,区分比较严格,但是我应当提醒大家的是,在《伤寒论》里“恶风”和“恶寒”这两个词,常常混着用,它的区分是不太严格的,那么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该用“恶寒”的,它有时候也用“恶风”,对于桂枝汤的适应证,该用“恶风”的,它有的时候也用“恶寒”,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当注意。 那么为什么会有恶风寒这样的临床症状?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主要是风寒邪气伤人表阳,表阳卫伤,温煦失司所造成的。风寒邪气伤人表阳,表阳卫伤,温煦失司,所以才有怕冷的这个特征。 最后一个症状,脉缓。这一条是在“太阳病”这三个字的前提下讲的脉缓,它应当包括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三个症状,因此,这里的脉缓应当是脉浮缓,脉浮主邪在表,主正邪相争于体表,气血浮盛于外,这个“缓”不是指的脉搏的节律的快和慢,而是指的呢脉搏的形态松弛柔软,这个““缓”是指的松弛、柔软,它是和太阳伤寒表实证那个寒主收引,血管紧张度高,所出现的那种紧脉相对而言的。因为太阳中风证它有发热,有发热它脉搏就快。所以这个”缓“它不是脉搏的节律的快慢,而指的是血管松弛、柔软。 为什么是松弛、柔软的?一个说明它没有寒邪。再一个说明它汗出伤营。因为汗是阴血所化,汗出伤营,伤了阴血中的津液,那么营气不足,所以这个血管按下去就是松弛的,就是柔软的。 所以张仲景呢就把有汗出,营气被伤,脉搏松弛、柔软叫作”营弱“。所以,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我们就可以看成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这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所以仲景就把它命名为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就叫中风。那么这个中风的证候,当然和后世医家所说的那种脑血管意外所导致的突然出现的偏瘫,那个中风是两回事,这个中风指的是一种表证。 好,我们这节课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中风的提纲,我们休息一会儿再讲。 浮脉:轻取即得,举之有余,按之少力,如水漂木 太阳表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深居密室,加衣覆被,一般为恶寒,恶寒为怕冷的重症。 “当风则恶,无风则缓”的,一般为恶风。 太阳病的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 皮肤痒,脉浮,即为表证, 头面肿,脉轻取既得,头面不是表吗,上半身肿者发其汗, 表证就该发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脉浮主表在临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要认为只是感冒才叫表。皮肤病、皮肤的过敏、身上瘙痒,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癣,我们都可以,只要脉浮,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来治疗。 第八讲 太阳病迟早会出现发热。如果自始至终这个病就不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能诊断为太阳伤寒,那就要考虑,这可能是少阴伤寒了。(5:29) 我们今天接着讲太阳病分类的第二个证候——太阳伤寒。 原文第3条(2.56):“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那么太阳伤寒是寒邪伤表阳的证候,寒为阴邪,它最容易伤阳气,是寒伤阳气伤得最重,肌表阳气,太阳的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这个症状必然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所以原文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强调了“恶寒”这个症状先出现。 那么什么叫“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呢?就是有的病人,“或”就是有的。有的病人来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发热,有的病人来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太阳伤寒的发热,是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表现为发热。它不像中风。中风呢,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伤卫阳,很快就引发卫阳出现了一种病理性的亢奋。这就像我们洗热水澡、温水澡,一洗我们身上就暖和了。你要洗冷水澡的时候,常常赶紧冲啊,冲完了之后把身上擦了一大遍,过上一会儿才觉得身上暖和。所以太阳伤寒,寒邪伤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表现为发热。因此这个发热出现的时间有的人就早一些,有的人就晚一些。 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迟早是要出现发热的,如果自始至终这个病就不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能够诊断为太阳伤寒,那就要考虑这可能是个少阴伤寒了。 下面这个症状“体痛”。这个“体痛”在第35条描述得更多,“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也就是说全身肌肉,全身关节,还有包括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都出现了疼痛的表现。这是太阳伤寒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这主要提示了寒邪伤表,因为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疼痛的。那么寒邪伤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它就痛。另外使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那么拘挛它也痛。寒肌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所以就出现了那么多的疼痛的症状。我们说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性的症状之一是汗出,我们要掌握太阳中风证汗出的病机。那么太阳伤寒证突出的症状之一是身体痛,我们要掌握太阳伤寒体痛的病机。 下一个症状“呕逆”。“呕逆”是胃气上逆的表现,那么这个“呕逆”是不是寒邪伤胃,(引起)胃气上逆呢?如果是寒邪伤胃的话,我们在治疗太阳伤寒的过程中应当不应当加温胃降逆止呕的药呢?应当说这不是寒邪伤胃。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我们人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体表受邪以后,正气就要抗邪于表,然后它就不能够顾护于里。这个时候常常可以出现里气升降失调。 图1 那么出现里气升降失调,从临床上来看,可以是最轻的(出现)食欲不振,一般得了感冒之后,吃饭不像平常那么有味道,那么有滋味,吃的少了,这是正气抗邪于表,在里的消化机能低下的一种表现;也有可能出现呕逆;还有可能出现下利;还有可能出现不大便; 图2 这是不同体质的人,他的表现不一样。容易导致胃气上逆的,那就出现呕逆,容易导致脾气不能升清就可以出现下利。那么有的人得了表证之后,正气抗邪于表,整个胃肠功能薄弱,胃肠不蠕动,那可能二天、三天、四天,得了感冒以后三天、四天不大便,这也是可能的。所以从食欲不振到不大便,从呕逆到下利,这都可能是在外感病的病程中所导致的里气升降失调的一种反应,但是它们绝不是邪气已经内入胃肠。 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她3岁的儿子来看病, (9.30) 所以我们这里的“呕逆”,不是风寒邪气直接侵犯胃肠,而是正气抗邪于表而不能顾护于里的一种表现,在临床上可以有这么四种情况,(食欲不振、呕逆、下利、不大便),都属于这种病机,因此呕逆不是太阳伤寒的一个主症,而是一个副证或者说是一个兼证。 “脉阴阳俱紧”。这个阳脉是指的寸脉,这个阴脉是指的尺脉。实际上阴阳就是指的寸关尺三部脉,它在“太阳病”这三个字的前提下讲紧,那就应当是说,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紧主寒邪盛,因为寒是主收引的,寒伤肌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血管也属于筋脉之一啊,那么血管拘挛,紧张度增高,所以脉摸起来就是紧张度很高的。所以紧主寒邪盛,浮主邪在表。 以后我们学习了(后面的内容)之后就会知道,在《伤寒论》中出现脉阴阳俱紧的,有两个证候:一个是太阳病,太阳伤寒。一个是少阴病,少阴伤寒。当寒邪盛伤少阴里阳的时候,也可以出现脉阴阳俱紧,只不过少阴病的脉阴阳俱紧,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而太阳病的脉阴阳俱紧,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 为什么特别强调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呢?如果只是寸脉浮紧、关脉浮紧,而尺脉不浮紧的话,假如话尺脉沉,那可能伴有少阴的里阳虚。所以如果要想诊断为单纯的、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话,一定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 图3 那么上述的证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个寒邪闭表,卫闭营郁的证候。卫闭,卫阳被闭郁,它的临床特征,一个是卫郁以后出现的发热,一个是卫闭以后表现的无汗。在这一条里没有提无汗这个症状,而在第35条里,提到了“无汗而喘”。这叫详于后而略一前,在《伤寒论》中经常有这种情况,或者详于前而略于后,或者详于后而略于前,所以我们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常常要前后对比,相互补充,甚至还要从无字句处来探求它的含义,以后我会提到的。从无字句处,它文字表面并没有写出这个主症来,但是从它的字里行间,从它的鉴别比较,你可以体会出它的主症,它在这里并没有用文字直接写出来。你比如讲,我们以后会学到桂枝二越婢一汤,它的主症有心烦,它的原文里并没有,但是它的字里行间,它和少阴病相鉴别,我们就知道它的主症有心烦。所以这一条虽然没有提到无汗,但是它有卫阳闭郁的特征,所以它是无汗的,发热无汗是卫闭。身痛是营郁的表现。所以太阳伤寒的病机是卫闭营郁。当然这个无汗,既是卫闭的表现也是营郁的特征,营阴郁滞的特征。 我们以上讲了,太阳病的中风和伤寒两个主要证候。那么从病机分析的角度,我们是从风邪和寒邪的性质来分析它的病机的。但是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有这么一段名言:说“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如果它没有发病的时候,你不知道他感受的是什么邪气。“因发知受,发则可辨”。那么西医对病因的认识,比方说它所说的结核杆菌,它在实验室里可以找得到,可以培养它。它所说的大肠杆菌、链球菌,在没有感染人而发病的时候,它都可以在实验室里找到。中医不行,说,你拿风邪来给我看看,自然界的风就是风邪吗?这是正常的气候,所以我们不感受邪气,或者是人不发病的时候,我们很难判断他受的是什么邪气,这就是“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辨”。但是事实上,人一旦发病出现症状之后,他所表现的这组症状,他不仅仅是致病因素所决定的,那么最主要的是(由)机体的反应能力、机体的反应状态所决定的。所以我们所说的风也罢,寒也罢,中风也罢,伤寒也罢,主要是这个人平素体质偏于卫阳不足的,他得病就容易多汗,容易得中风。如果这个人平素体质卫阳比较偏盛的,就是相对来说偏盛的,他得了病之后就容易寒邪闭表,就容易得伤寒,体质因素不一样。 记得是前年还是大前年的冬天,(夫妇看病)(20.40) (24:27)我们辨风热、我们辨风寒,并不是根据气候环境,而是根据这个人的临床症状,而这个人的临床症状实际上包含了他的体质因素,包含了他的肌体对邪气的反应状况、反应能力在内,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它不仅仅是针对外来致病因素的,他针对着人体的反应状况在内,所以它是一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不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第6条。(5:25)“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热邪气和风寒邪气是不同性质的邪气,温热邪气最容易伤人阴液,所以温热邪气伤人的开始,就出现了阴液不足的口渴。温热邪气是阳邪,阳邪伤表,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所以发热最先出现。因此这个发热和太阳中风的发热,病机基本上是一样的。温热邪气伤肌表,人体的阳气起而抗邪,而导致了卫阳的病理性亢奋,所以发热的这个症状最先出现。 恶寒这个症状是寒邪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的表现。对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来说,一般不存在着阳气被伤的问题,所以它不恶寒。当然温热邪气常常伴有风邪,温热邪气伤人肌表的初起阶段,如果夹有风邪的话,也许病人有短暂的、轻度的、怕风的感觉。所以这里说“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 现在我们就提出来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太阳病的提纲是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且我们还说,以后凡是遇到“太阳病”这三个字,都应当包含有这三个症状。可是现在遇到了太阳病这三个字,却是不恶寒,我们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应当说《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那么张仲景尽管看到了温热邪气伤人阴液这个证候,比方说“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他看到了这种证候,但对这种证候到底伤的是什么?应当怎么样去进行辨证分析、辨证论治?那个时候限于时代的缘故,他还没有能够认识清楚,所以他暂时用太阳病这个名词来命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一个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手太阴温病,用太阳病这三个字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体表的阳气是太阳所主,而体表的阴液是靠肺来输布,而体表和上焦的阴液是靠肺来输布。那么风寒邪气伤表阳,把它叫做太阳病,完全可以理解,温热邪气上受,伤了肌表的阴液,伤了上焦的阴液,我们就不能够把它再叫做太阳病,而应当把它叫做肺卫的证候,把它叫做手太阴温病。这是我们对这段话的解释,对太阳病这三个字的解释。 下面接着看“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如果直接从原文来看,我们的讲义把风温看成是温病误用辛温发汗药以后的变证,但是《伤寒论》的“伤寒例”里,风温、温疟、瘟疫,这些病名都是相互并列的,因此我倒觉得风温就是一个独立的病名,它不一定是温病误用辛温发汗以后造成的变证,因为“风温”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病名。 那么风温是一个独立的病名的话,我们怎么理解“若发汗已,身灼热”呢?也就是说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种证候,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风温。如果遇到一个汗后仍然是身灼热的,这种证候就叫风温。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句子,既然风温是一个独立的病证,所以底下才说“风温为病”。 这个风温这个病,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脉阴阳俱浮”,寸、关、尺三部脉都浮数,这个浮是主热的。那么主热的浮脉和主表的浮脉有什么不同呢?主表的浮脉它的病机是肌表有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在里是相对气血不足的。我们刚才不是说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吗?在里的气血是相对不足的。所以它的脉象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这是主表的浮脉。那么主热的浮脉呢,是热盛鼓动气血,气血壅盛,血管扩张,所以脉轻轻一摸就摸到了,但是重按滑数有力,这是主热的浮脉。但是主热的浮脉的脉象后世不再把它叫浮,但在《伤寒论》里仍然叫浮。所以这里边的“脉阴阳俱浮”,是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壅,血管扩张而导致的脉轻取即得的一种表现,它应当“阴阳”,(即)寸、关、尺三部脉都浮而滑数。 “自汗出”,是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里有热,肌体就要散热,散热常常是以汗出的形式,所以这个“自汗出”就是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身重”是热邪壅滞气机,我们人之所以有轻巧灵活的运动,这仰仗于人体的气机的流畅。所以热邪盛,壅滞气机,这个病人翻身都翻不动。你看我们见到一些高热的病人,非常疲劳地躺在床上,翻身都翻不动,这就是热邪壅滞气机的表现。在《伤寒论》中有多处身重的病机,都是热邪壅滞气机。 底下,“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这是热扰心神、热盛神昏的主要表现。这个温病在传变的过程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实际上这里的“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这些就为后世温病学家在提出“逆传心包”(规律)的(时候提供了)一个依据,你看这里虽然讲的是《伤寒论》,实际上它揭示了一种逆传心包的,这种温病传变途径的一个特征症状。 这样的一个证候,你一看脉,又滑又数,一看,又有热盛神昏,你以为是里实热已成,“若被下者”,如果用泻下的方法的话,结果出现“小便不利”。这里的“小便不利”,是因为误下以后,下焦阴伤,化源不足。津液不足了,化源不足了,他当然就小便少,这个“小便不利”,不是指的尿道涩痛,而是指的尿少。 “直视”就是两个眼睛呆滞、凝滞、无神,这是下焦肝肾阴伤的表现。小便不利、小便少是津伤、阴伤。直视是下焦真阴已经耗伤,肝肾阴伤、目睛失养,才出现了两只眼睛呆滞凝视而没有神。 “失溲”,这个“溲”字是三点水旁,单这个“溲”它就是指小便。那么“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指大便呢?前面必须加一个修饰词,比方说“后溲”可以指大便,“大溲”可以指大便。如果前面不加这个“后”字,不加这个“大”字,单说这个“溲”字的话,它指的就是小便。所以这里的“失溲”,没有说失大溲,失后溲,它不能够包括大便失禁,它只是指的小便失禁。那么为什么有的教材,包括我们的这个五版教材,要把这个“溲”字说成是大小便,他就是觉得怎么前面有个小便不利,后面又有个小便失禁?这不是矛盾吗?他想不通。事实上前面的“小便不利”是指的尿少,后面的“失溲”是指的小便失禁,尿尽管很少,只有一点点他也失禁。小便失禁是热盛神昏,膀胱失约的缘故,为什么神昏?膀胱失约的缘故。这个病在这个程度还达不到大便失禁的这种症状,出现不了大便失禁的这种症状。所以这一点我们应当把“小便不利”和“失溲”分清楚,“小便不利”是指的尿少,阴液不足、化源枯竭。那么只有这么一点点尿,他也有可能出现尿失禁。热盛神昏嘛。所以这个“溲”绝不是指的大便,这个我们今天要特别注意,如果大便一失禁,这个人常常是临终的一种表现。 “若被火者”。“被火”是指的误用了火疗。火疗包括哪些疗法呢?包括火炙、火针、火熨、火熏,这是《伤寒论》中涉及到的火疗法。 那么火针,(37.52) 火炙,在汉代常常是指的瘢痕炙(39.12) 火熏法,(42.39)……桑拿就是火熏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火疗的方法,对于沉寒痼冷的疾病在治疗上是有疗效的,但是对于一个温热病(人)来说,那就等于火上加油,以火治火。 “微发黄色”,轻的就会出现发黄,这个发黄的病机是热伤营血,营气不布。我们正常的人面色红润,而不是那种苍黄、不是那种萎黄。这是我们的营血能够输布的一种表现。火热内伤营血以后,正常的营气不能够输布,就导致了发黄。所以看来有些人说,这种发黄是一种溶血性的黄疸,是毒热破坏了红血球之后,造成了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液中的一种溶血性黄疸。这个只供大家参考。当然我们说这是热伤营血,营气不布所造成的发黄。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疭”是肢体的伸展。“瘛”是肢体的收引。那么瘛疭就是肢体一收一伸,一收一伸,这不就是抽搐吗?这是热盛动风的表现。 那么热盛动风出现了抽搐,就象惊证和痫证一样。小儿的抽搐的病叫惊证,成年人的抽搐的病叫痫证。抽风的病,小儿曰惊,成人曰痫,就是癫痫。所以严重的就出现了热盛动风,出现了一阵一阵的抽搐,就象儿童的惊风证,成年人的癫痫病一样,这体现了温热邪气伤人容易发黄,容易动风的特征。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我把这个“若火熏之”断到下一句,如果再用火熏的方法,“一逆”,逆者,错也,误也,逆字在这里当错字讲,当误字讲,如果一次错误,两次错误,病人还可以多活几天。“再逆”,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进行错误的治疗。“促命期”,你只能缩短病人的生命。也就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的治疗,那就能促进病人的死亡。 好,这一条,在风温病的一系列错误治疗的基础上,出现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问题。出现了温热邪气容易下伤肝肾之阴的问题。出现了温热病容易发黄的问题,容易动风的问题。因此为后世温病学家来研究探讨温病学的发病规律,温病学的传变规律的时候,给予了很多的启示。这第6条就把温热病的一些特征都给描述出来了。我们学《伤寒》,第6条并不重要,但是学温病,第6条倒是很重要的,(47.16) (47.43)好,上述我们讲了太阳病的分类,有太阳中风,有太阳伤寒,有太阳温病、有风温。我们现在不把它叫做太阳温病,我们就把它叫做温病和风温,这是四个证候。那么这四个证候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这是太阳中风。发热,恶寒为主的,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高热、汗出而热不退者,这是风温。那么这四个证候都属于外感的初起阶段。前两个属于风寒外感,那么后两个属于温热外感。张仲景把广义伤寒的风寒和温热这两大类(病证)的临床表现分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45.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