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自学】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阿尼古经方学习 2020-12-15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释义】本文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证候是脉浮、头项强痛与恶寒。头部主要是后头部头痛,而恶寒,而字在这里是个进层连词,一定伴随恶寒

 恶寒:
 
“恶寒”是表证的主要症状,本条在“恶寒”之前用一个“而”字,有“而且一定”之意,以示强调“恶寒”对辨证的重要性,邪伤太阳之气,卫气失掉正常的卫外功能,所以病人感觉到畏寒怕冷。表证恶寒是因太阳之气受伤,临床多见背恶寒较甚,且以下午恶寒较重为特点;因邪客于表,卫阳先伤,午后而阴寒得逞,所以会有这一现象
 

浮脉主表在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在辨证脉象的时候注意病患体质的个体化差异。表证不仅仅指感冒,皮肤病、皮肤的过敏、身上的瘙痒甚至牛皮癣只要脉浮都可以用表证解表的方法。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以治疗荨麻疹也可以治疗肾炎引起的头面浮肿,也可以治疗黄疸

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强营弱,其鉴别要点是自汗出而脉浮缓;太阳伤寒证的病因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郁,以无汗出,脉浮紧为特征性证候

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下项挟脊,抵腰至足。

病在太阳,卫气抗邪,必有发热,故太阳病一般恶寒与发热并见。

恶寒是太阳病出现最早和贯穿始终的症状。太阳病往往恶寒和发热同时出现,但一般恶寒的症状起病即有,而发热往往出现较迟,因胃阳被风寒所闭郁,未能及时达表抗邪才见发热。

太阳病的成因:风寒外袭;少阴病的寒盛伤阳,阳气恢复,驱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可出现膀胱有热的尿血。

太阳病的病位:足太阳膀胱经、腑,太阳病里头没有小肠的病变。肺主皮毛,太阳主表,在太阳表证阶段,寒邪伤表以后,常常引发肺气的宣发肃降失调,会涉及许多肺部的病变。

太阳的生理:

经: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经脉。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主管一身的表阳。足太阳膀胱的经别上行散布于心

腑:是司气化的功能,一是化生阳气,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化生阳气。这个阳气就叫太阳之气,这个阳气可以通过太阳膀胱经、三焦向体表输布,有温养体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作用。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少阳病三焦气机不畅的时候可以导致太阳表气不和。二是参与水液代谢一个是排除废水,再就是化生津液并且使津液输布上承。是消渴伤了肾还是肾功能失调后产生了消渴??

阳气:阳气的量是三阳,阳气的生成和布达。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脾胃),宣发于上焦(肺)

太阳主表的功能:温养肌表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汗孔开阖失调一种是太阳伤寒一直关闭无汗,另一种就是太阳中风一直开着不能合而出现汗出,汗出不断);防御外邪 

体表的阳气主要靠太阳所输布,体内的阴液主要是靠肺来宣发,风寒邪气是阴邪,它容易伤阳气,温热邪气是阳邪,它容易伤阴液。风寒邪气伤阳气起于足太阳,温热邪气伤阴液起于手太阴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对吗?太阳主表,提纲条文又强调恶寒,恶寒是太阳病出现最早并贯穿始终的症状,所以有的医家认为恶寒最能突出太阳病的特征。但这句话必须建立在外感为病的前提下才正确。舍此条件,则恶寒的存在,未必就是表证未除。

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寒、温病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释义】太阳中风证是太阳病的主要类型之一,以脉浮缓、汗出、恶风、发热、头痛为主要脉证,因腠理疏松,风寒袭表,卫外不固,营不内守所致。又称太阳表虚证。

恶风:即畏风。恶风与恶寒有轻重之别,当风则恶,无风自安为恶风;身居密室亦恶者为恶寒。

汗出伤营,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为中风

太阳阳气输布于体表就是卫气,古医家曰太阳主表而统营卫

荨麻疹 表证 湿热在表,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晚上睡觉前吃上,多喝热水,盖上被子发汗,连吃3

桂枝汤的功效是调和营卫,其实质是有攻有补,发汗之中寓有补益,攻补兼施,这与伤寒表实证主方麻黄汤辛温峻汗迥然不同。由此可知太阳中风表虚证即是虚证。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释义】太阳伤寒证是太阳病的另一重要类型,即在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基础上,不论发热或尚未发热,见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脉证者,为太阳伤寒证。主要是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体表,腠理致密,卫阳郁闭,营阴郁滞所致。

发热为太阳伤寒证的必有之证,只不过发热有迟有早而已,太阳为寒水之经,风寒之邪侵袭太阳,卫阳为之束缚,不能温分肉,故必恶寒,即恶寒必与病同见。

太阳伤寒证的病机特点是卫阳郁闭、营阴郁滞,与太阳中风证的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迥异。由此推论,太阳中风证有汗,而太阳伤寒证无汗,自在不言之中。

临床所见,太阳中风证多见于体质较弱、肌腠不固之人,偶感风寒,致营卫不调,则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主证。太阳伤寒证多见于素体壮实,腠理固密之人,感受风寒,致卫闭营郁,则以恶寒、发热、恶寒、体痛、脉浮紧为主证。

偏阳质者容易感受风,暑,热邪而耐寒,感受风邪容易伤肺脏,偏阴质者容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

喻嘉言指出,太阳伤寒证在尚未发热之时,当于直中阴经之证做鉴别,以免当汗者,反为温里之误,不得不为之警醒。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与伤寒证有何不同?太阳伤寒证脉浮紧必无汗。无汗表实证的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高,恶寒甚,皮肤干热。病理特点:风寒袭表,卫遏营郁。而太阳中风证脉浮缓,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病理特点:外感风寒,卫强营弱。

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这时候常常出现里气升降失调:临床可表现食欲不振、呕逆、下利甚至是不大便。但绝不是邪气已经入胃肠。呕逆不是太阳伤寒的一个主证,只是一个副证或者一个兼证。脉阴阳俱紧的证候在太阳伤寒证和少阴伤寒证具有出现,太阳伤寒证的脉阴阳俱紧是浮紧,少阴伤寒证的脉阴阳俱紧是沉紧。太阳伤寒证是一个寒邪闭表,卫闭营郁的一个证候。营郁出现发热,卫闭出现无汗。身痛也是营郁的表现。外泄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辨

保证孩子不得病的基本原则:三分寒七分暖,三分饥七分饱。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chizo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释义】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种,属广义伤寒范畴。温病的主要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与太阳中风、伤寒的发热必恶风寒、口不渴有明显区别;乃感温热之邪,热盛伤津所致。

温病治疗总以寒凉清解为大法,切忌辛温发散之剂.即使温病初起,邪在肺外,其治疗原则也只宜辛凉透解。温病若误用麻桂之属,必致热盛津伤,形成变证,谓之风温。

温病、热病不恶寒者,表热也。口渴引饮者,里热也。表热无寒,故不宜汗;里热无实,不宜下。表里俱热,尤不宜火。

温热邪气是阳邪。太阳病里的温病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完全是一个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手太阴温病。体表的阳气是太阳所主,而体表和上焦的阴液靠肺来输布。风温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病名。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种证候可以称作风温。

脉阴阳俱浮,这里浮主热的,主热的浮脉和主表的浮脉区别在于主表的浮脉病机是肌表有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在里是相对气血不足的。它的脉象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主热的浮脉是热盛鼓动气血、气血壅盛、血管扩张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是汗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温病在传变的过程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主热的浮脉和主表的浮脉在实践中注意鉴别】

这里小便不利指的是误下后下焦阴伤化源不足小便少而不是尿道涩痛,直视双目无神是下焦肝肾阴伤目睛失养。溲前面不加大或者后一般指小便,这里失溲正确的理解应是小便失禁。大便失禁常是人临终的一种表现。

三辨太阳病传与不传(45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仲景在此条明确指出,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必须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而不得拘于患病时日。脉静者,是指太阳表证浮脉的脉象没有发生变化。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些症状表述难以断定其传入何经。仲景在此谨以举例方式,说明病已传变,学者领会其精神即可。成注云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

郝万山讲座说颇欲吐标志着邪气传入少阳,因为少阳病是一个胆热气郁的证候。丹热气郁,胆火内郁最容易犯胃。少阳病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细等。在伤寒论中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

辨传经不传经的依据不在于病程天数的多少而在于临床脉证是不是有所变化 

四辨太阳病病程的变化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

【释义】本条首先指出太阳病有不药而愈的机转。盖邪犯太阳,病属清浅,脏腑未受损伤,若正气较旺之人通过自身调节,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待正胜邪却之时,疾病便可告愈。太阳病虽有自愈之机,但也有正不胜邪,病情非但不愈,反而进一步向里发展的趋势。医者明察病机,可先安未受邪之地,方法是针刺足阳明经穴,疏通经气,使胃气自和,自能防止传经之变。

哈尔贝克教授时间医学之父,验证了7日节律

足三里是阳明经上很重要的穴位,针灸或者艾灸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艾灸足三里以立春艾灸效果为佳可以做雷火灸,灸半个小时,也可以做疤痕灸。

原文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释义】患太阳病之人,不论是中风,或是伤寒,不论服麻黄、桂枝而解,亦或不药而解,总归是表邪已除,恶寒、发热、头痛等证已不存在。然而,身体还觉得不爽快,尚未完全复原。这可能是还有余邪不清,或正气未复。此后不必再服药,只需好好将息调养,待到正气渐复,邪气渐去,便可全愈。十二日者,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六经病的欲解时跟六经病的加重时是一致的。

五 六经病欲解时

原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

从巳至未上:是指巳、午、未三个时辰。巳:9~11时;午:11~13时;未:13~15时。

【释义】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六淫之邪可伤人致病,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又可以对人的机体发生好的影响有助于抗邪,因此六经病欲解都各有一定的时间。从巳至未上是一日中阳气最隆盛的时候,此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的阳气而充盛于外,有助于驱散表邪,所以太阳病欲解大多在这一时间。是不是可以利于这一特点不药而愈或者在这一时间服用祛邪解表的彻底解除病邪的困扰? 

原文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3

【释义】申至戌,是指申酉戌三个时辰,即15时至21时前的6个小时。申酉戌,正是太阳逐渐西下,自然界的阳气由较隆盛状态,逐渐衰减,而阴气初升。阳明病属阳热过亢之实证热证,此时,乘自然界阳气之衰减,在里之邪热因之受到顿挫,人体之阴气借天欲复,故有利于泄热,故为阳明病欲解时。 

【原文】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时。【272】

【释义】寅卯辰即3时至9时。卯时是日出阳升之时。少阳属木,其气通于春,春建于寅,一日之中,少阳亦建于寅,犹一年之春也,是阳气生发之始。少阳病为枢机不运,胆火内郁之证,必欲木气条达,枢机运转,胆火疏泄,方可愈病,由是观之,则寅到辰,正是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清和之时,其利自不待言,故被郁之胆火易于透达,失运之枢机自能运转,三焦因之通畅,故为少阳病欲解时。 

【原文】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

【释义】从亥至丑,即21时至次日3时。子时正值夜半,为阴极阳气萌生之时。太阴病为至阴之脏,若阳虚恶寒盛者,此时未必欲愈,反之,得此阴消阳长之时,自有寒退阳复之机,故太阳病欲解时。太阴病为脾虚中寒证,得此时阴消阳长,阳从内生之助,有利于消除中寒,故为太阴病欲解时。

大凡阴寒证,夜间服药确能提高疗效。 

【原文】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

【释义】子至寅即23时至次日5时,这个时段,大都在夜半(0时)之后,阳气始生而渐长阶段,阳生虽不盛隆,但生机活跃,而少阴病为心肾阳衰,阴寒内盛之证,阴得阳之助,有利于壮元阳而除阴寒,故为少阴病欲解时。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释义】丑至卯,即1时至6时。厥阴病亦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病,故其病欲解,应在阳气向旺之时,而丑至卯与此相合,故恰当其时。又厥阴属乙木(阴),少阳属申木(阳),故本经气旺之时,仅相差一个时辰,乃自然之特性也,由此足以说明太阳、阳明欲解时,均在由阳转阴或阴气渐多之时,而少阳反在阳升时欲解之理。若以昼夜大体划分阴阳,则阳病欲解于阳时,阴病欲解于阴时。

六外感病初起辨阴阳的要点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释义】本条例列举“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的证候特征,判断外感病的阴阳属性。发热恶寒之外邪侵袭人体,正气不衰,邪气较实,正邪交争,病情成亢奋状态。例如太阳病发热恶寒,少阳病往来寒热,阳明病但热不寒(初期有暂时的恶寒),总之,邪在三阳,多为正盛邪实,正邪交争剧烈,以发热为特点。无热恶寒指病在三阴,正气不足,抗邪无力,病情呈抑制状态,如太阳脾虚湿盛,少阴心肾阳虚,厥阴虚寒致厥等,均不发热,而恶寒显著,甚则厥冷脉微。

临床证候错综复杂,以发热恶寒、无热恶寒作为辨阳证、阴证的纲领,可谓执简驭繁。但须知此仅言其常,学者还需知其变。故临床既应谨守大法,又须随证而变,不可拘泥于不化。

伏羲氏河图生成数之词。生成数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其大意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必阴阳合而后物方能化生。

七辨寒热真假11

【原文】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释义】发热、恶寒是外感病常见的表现,对辨别病证的表里、寒热和寒热的真假皆有意义。当病情出现矛盾,易假易惑时,必须透过现象,探求病证的本质。本条指出,病人的喜恶较能反映疾病的本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