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伤寒和温病

 tnj660630 2016-01-10

伤寒和温病



伤寒和温病都有内源性疾病,也都有外感性疾病。如温病中的伏气温病就是内源性的,新感温病是外感性的。伏气温病(春温、伏暑、温虐)初起无表证,即见里热;新感温病可有表证。暑温是新感温病,但初起即见里热。暑温又可分两种:一为暑热,用王孟英清暑益气汤;一为暑湿,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



天生阳虚之人容易着凉生病;天生阴虚之人容易得伏气温病,这些病虽是外部原因引起,但根源是内源性疾病。因为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只有部分人会得病,有部分人不会得病。



天生阳虚之人因免疫沉寂而易得传染病;天生阴虚之人容易因传染病而致免疫过激。传染病分两类:一类由免疫沉寂引起;一类由传染病引起免疫过激。



中医认识伤寒较早,认识温病较晚,二者相差一千多年。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伤寒和温病的概念。此后的《伤寒论》对伤寒提出了六经辨证和具体治法,但对温病的认识仍停留于《内经》。至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开始对温病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和治法。其间经明清两朝,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之法。至清代叶天士提出对温病做卫气营血辨证,至吴鞠通提出对温病做三焦辨证。



至此,中医对免疫沉寂和免疫过激两大类传染病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治法。



据报道,经有关方面统计,2003年“非典”病故者按年龄划分,幼儿少于青壮,青壮少于老年;按性别划分,女性少于男性。再回顾几十年前“痘疹”流行,也有年龄越大,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男性死亡比女性多的特征。以上统计结果以免疫力强弱来解释显然不能成立。众所周知,幼儿免疫力不会比青壮和老人强;女性免疫力也不比男性强。因此说老年人易患“非典”且死亡率高是因为免疫力差,明显有牵强附会之嫌。相反,老年人因细胞缺水,血气易瘀,启动了身体“自杀”机制,免疫反而更容易“过激”。以上统计结果只有用中医“阴阳”理论解释才顺理成章:即“阴虚”导致免疫过激而“自杀”。这时病人血相中的白血球数值一般会偏高。按照中医理论,青壮相对幼儿“阴虚”;老人相对青壮“阴虚”;男人相对女人“阴虚”。中医经典《内经》说:“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所谓“阴气”相当于细胞蓄水能力或再生能力。“阴气”会随年龄增大而减少,且根据性别不同又有差异。这可从女性细胞水分比男性多,平均寿命比男性长,生命极限指标也比男性高得到证明。阴虚导致细胞缺水,再使得血气瘀结,最终造成免疫过激。实火、寒火、湿热者不阴虚,但都有热和瘀,故也会导致局部免疫过激。根据“非典”发病于冬春之交阴盛而衰之时来看,“非典”致人死亡更多是与阴虚相关,类似于中医说的温病。明确此时阴虚者的“内热”和“内瘀”是免疫过激的根源,医治起来就胸有成竹,通过“滋阴清热散邪”等来抑制免疫。



另据报道,2005年流行的“人禽流感”呈现与“非典”、“痘疹”完全相反的特征。死亡者幼儿多于青壮,青壮多于老年,女性多于男性。这就表明导致“人禽流感”死亡的原因不是免疫过激,而是免疫低下。而免疫低下的根源是“阳虚”。“阳虚”导致免疫低下而“他杀”。这时病人血相中的白血球数值一般会偏低。幼儿相对青壮“阳虚”,女人相对男人“阳虚”。明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壮阳升火祛湿”来增强免疫。这样就抓住了“人禽流感”防治的总纲。同时,根据“人禽流感”的致病原因为“阳虚”,我们还可推断其发病时间,主要是夏秋阴气始发,阳气始衰之时。这又为我们防治禽流感作了时间的界定。与这一时间对应的是我国及地球同纬度地区。有人或许会问,为会什么秋天还会“病肺”。我想,这是因为老祖宗所说“仲夏善病胸肋”,多指体质或病毒导致免疫攻击自身这种春夏常见的有规律现象,也就是所谓由内而外的伏气之病。而“人禽流感”因禽鸟在南北半球季节颠倒中迁徙传播,故不属于这种有规律现象。因此在“阳气”开始向下向内时,病毒则乘虚而入居上居外。这就是古人所谓由外而内的时行卒病,类似于中医说的伤寒。



中医治伤寒首先要发汗,忌退热,还要补阳;但治温病却忌发汗,也忌伤阴。由此可以反推出阳虚者易得伤寒;阴虚者易得温病。



免疫和阴阳



很多西医都知道,有些人左右手的血压会不一样,西医解释不出这是为什么,按中医的三焦理论就能解释。中医早就知道左右很多时候会有差异,故中医有左归丸和右归丸。左边弱的一般阴虚;右边弱的一般阳虚。现代研究还发现:左边弱的人一般免疫过激;右边弱的人一般免疫沉寂。这就使现代的免疫学说和中医古老的阴阳理论挂上了钩。



伤寒为寒邪;温病为温邪。易中寒者阳虚,阳虚者免疫沉寂;易病温者阴虚,阴虚者免疫过激。人体免疫与体温正相关,体寒则免疫寂;体热则免疫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