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元子谈阴阳
1、阴阳的重要性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一经一纬,这是两套学问,她们交织成一张网,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贯穿起来了。要想把中国传统文化学好,就必须先把这两个基础打好,否则要想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会感到非常吃力。阴阳是一种辩证思维,是用来帮助我们认识大自然事物规律的,相信这种阴阳思维模式只有中国文化独有,因此才使得中国文化的发展显隐并存,几千年绵延不绝。
浸淫术数多年,最初对阴阳学说不以为然,热衷于各种术数技术层面的研究,随着多年的研究发现,阴阳五行学说才是一切术数的根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尽管研究这麽多年,还需要重新学习阴阳五行学说,可见最简单的也是最高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体现阴阳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经典周易,里面讲的都是阴阳的变化规律,如中医就是一门阴阳医学,整部伤寒论没有讲别的,在讲人体阴阳的六气变化规律,所以研究中医最终要归到阴阳上,这才是中医的源头。如果不用阴阳思维研究中医,那会走偏的。所谓中医,不是使用中药就算中医。
我们懂得阴阳后可以不用专门去研究,便可掌握很多知识。如在生活中我们要煲汤,有的喜欢喝清汤,那就用小火来熬制,熬出来的汤很清,味道清淡,回味悠长,有的喜欢浓汤,就用大火,熬出来的汤颜色白味道浓厚,这都是根据阴阳的道理来的。如一位怀孕妇女,懂得阴阳就可以知道她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男孩属阳,在正常胎位下男孩会把背部朝外,跟他母亲对着脸,因背部属阳,男孩会把背部这个阳面朝外,这样会造成母亲腹部凸起部份偏靠下;如果是女孩,女孩属阴,女孩会把腹部朝外,因为腹部属阴,这样母亲腹部凸起部份会比较均匀,会显得腹部偏大。又如在水中淹死的人,男尸是趴在水面上,背部朝上,而女尸则是仰在水面上,胸腹朝上,这就是阴阳规律。只要我们掌握了阴阳,那么有很多知识就不需要一一研究,如果专门作统计研究,再得出上述结论,那就需要我们花很长时间对每项都去做统计研究,况且很多研究是有条件所限的,不是人人能够办到的,所以真元子认为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好,能始终抓住事物根本。
2、阴阳的对立性
阴阳有相互对立的特性,说明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有一面存在,必然有其相反的另一面也同时存在,这是事物的矛盾性。阴阳的对立特性是让我们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理解这个特性后,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就不会片面、极端了。很多研究术数和中医的人往往忽视阴阳,没有先解决自己思维模式,就去钻研那些技术层面上的内容,所以会很难深入。真元子一直把阴阳的体悟放在首位,恐毕生精力也未必穷透。
我们把凡是具有积极、进取、刚健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归属阳;把具有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归属阴。把活动的、向上的、外在的、温热的、明亮的、亢奋的这些都归属为阳;反之归属为阴。这些都是定性的,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根据这些属性才能去判断事物阴阳。例如中医伤寒论中,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就是一对阴阳,我们应该用阴阳去分析,桂枝汤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麻黄汤证发热、恶寒、汗不出、脉浮紧。根据阴阳,桂枝汤适合中风(此中风非现代医学所讲的中风),因为风为阳,故阳气浮越而汗出;而麻黄汤适宜伤寒,寒为阴,故阴寒内收而无汗。如果明白阴阳,我们不必死记硬背,只需根据阴阳特性加以分析即可。
阴阳对立,性质相反,相互制约。因为制约,才能维护平衡,有利于事物的发展。比如好与坏、高与低、美与丑、上与下、贫与富、贵与贱、内与外、男与女、天与地、明与暗、寒与热、动与静、前与后、文与武、水与火等等,他们性质相反,相互对立,但他们又是一体两面,是人们分别出来的,按佛法讲不能有分别心,但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我们还得用这个分别心,把事物一分为二的来看待。所以,这个特性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事物呈现阴阳对立,才能维持事物平衡,才能维护事物统一,这是一种矛盾统一的辩证思想。这个对立一旦打破,事物本身会失去平衡,会出问题的。
阴阳对立始终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因对立才能取得双方的统一,才能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事物才能不断发展变化,生生不息。如果阴阳的对立关系失衡,一方过强,就会对另一方过度抑制而导致对方不足;一方过弱,则对另一方抑制不足,从而导致对方的相对偏亢,两者都不利于事物发展。
3、阴阳的互根性
阴阳互根,如同身影,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包含,任何一方不可能单独存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句话说明了阴阳互根的道理。佛经《心经》里面有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很多人不易理解,这是外国人的文字表述,我们很难理解,实际这句话可理解为阴阳互根。很多学佛之人不明白色空不二的道理,视名利、情爱如虎狼,走向执著空的极端,那不是真空,成了顽空。作为一个人追求正常的名利和情爱是要赞扬的,人就是要走人道,不走人道就是歪门邪道。我们学佛不是学外在形式上的东西,释迦穆尼成就了释迦穆尼佛,张三成就了张三佛,李四成就了李四佛,他们所得到的人生真理是一样的,但走的路绝对不同,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环境。时常听到有人说要放下一切,真元子暗生敬佩。不过,倘若无从提起什么,本来两手空空,又有什么可放?显然这是一句空话,空话易说,真行难做。《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这句话也在讲阴阳互根。阴阳本为一气,是人为划分开的,这种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例如美与丑是相互比较出来的,没有丑哪来的美啊,两者互根。互根说明越是好的事物,其负面影响就越大。
大家平时见到的太极图就是一个阴阳图,黑影部份里面有个白色圆,而白影部份里面有个黑色圆,那个黑影部份代表阴,白色圆就是真阳;白影部份代表阳,里面的黑色圆就是真阴。因此阳为阴根,阴为阳根。太极图实际也是一个后天坎离相交图,爱好中医的要注意了,中医的奥秘全在于此图。把太极图套在人体上,黑影部份是坎卦主肾,里面白色圆就是肾阳;白影部份是离卦主心,黑色圆就是心阴。人体全靠那个白色圆,即肾阳来带动,因为阳根一动,阴便相随。有人曾问真元子,如何理解君火、相火、雷龙火、命门火?真元子认为,哪里那么多火啊,君火相火实为一火,就是肾中那点阳而已。所以,要想学好中医,必定要在阴阳上下功夫,否则会误入歧途。如中药附子,它是大辛大热之物,有人视其如虎狼,以为多服会耗散人体阴液,附子专补肾阳之气,阳为阴根,阳动阴随。因此,服用附子不是耗干阴液,而是增加阴液。何谓天一生水?很多人不明白,先天乾卦元阳之气落入后天就是坎卦中肾阳之气,即太极图黑影中的白色圆,就是因为有这点阳气才产生了坎卦之水,附子就是专补这点阳气。人体阳气生,津液就增加,由此可悟中医之理、用药之道。
总之,阴阳互根体现了不可分离性,双方互为根据与前提,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与佛法所讲的心物一元的道理同出一辙。
4、阴阳的消长性
我们传统文化所讲的阴阳平衡,不是静态的平衡,很多人误解了,甚至有人批判阴阳五行这些古老文化,认为是机械的,其实提出批判的这些人根本就不懂阴阳五行。我们传统所讲阴阳平衡是动态的相对平衡,是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保持的一种相对平衡,这种运动变化就是阴阳的消长特性。消是消减,长即增长,这边阴消减了,那边阳就增长,双方始终处于一种彼消此长的运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阴阳消长特性最好理解的是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春天气候逐渐变暖,至夏天变成炎热,一到秋天转凉再到冬天变寒冷,这个过程就是阴阳消长过程。
人的生命过程也是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女子七年一个周期,男子八年一个周期,当儿童到了七、八岁时,人们会常说:“七岁、八岁狗也烦。”说明小孩在这个时期特别调皮,非常好动,这是体内阳气作用的结果,家长不要太抑制孩子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要让他把阳气生发起来,才能更好地进入下一轮的阴阳消长运动周期。女子大约到了十四岁左右会来例假,而男子大约到十六岁左右会精熟,这时开始一阴生。因此儿童在十四、五、六岁之前,是纯阳之体,生长发育并不是完全依赖后天营养,如果添加过多的营养,会导致肥胖,影响智力。孩子在这个时期应顺其自然,要加强孩子身体的锻炼,到十四、五、六岁之后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精神情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在这段时期,孩子的性格、生理变化最大,教育的好坏关乎他的一生。随着人的阴阳消长运动不断变化,人最终阳竭阴尽而消亡。人来的时候紧握双拳欲将世间万物据为己有,最后还是撒手而去,未见一物随身带。人的消亡是阴阳消长达到了一个极限,使一方太过,而另一方不及,造成阴阳失衡,迫使其重新组合,进入下一轮的阴阳消长运动。对人这一生来讲,人体消亡是阴阳消长运动不平衡造成的,但对于一个生命的轮回而言是相对平衡的。
现代中医教科书中经常提到阴虚、阴盛、阳虚、阳亢四个症状,如果以阴阳消长的观点来看,只有两个症状,因为阴虚必然阳盛,阳虚也必然阴盛。以人体气血而论,气为阳,血为阴,气依附血中行使功能。若气虚,根据阴阳消长特性,血必盛。因此很多血瘀病是由气虚造成的,即阳虚,如心阳不足造成的。现在的中医治法是活血化瘀,服用一堆诸如丹参之类活血补血中药,但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以提升心阳为主少加一点活血药,效果会好,所以学好阴阳才能学好中医。
5、阴阳的转化性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转化是通过消长运动来完成的,彼消此长,阳可转为阴,阴可转为阳,从整体而论这种消长没有增减,如物理上的能量守恒定律。佛家讲轮回,轮回实际就是阴阳的消长转化。所以,对于每一个生命本体而言是永恒的,是在六道中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也就是我们这个生命本体在不断地进行消长转化运动。《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这句话告诉了我们阴阳转化物极必反的道理。有些人疯狂敛财,永无满足,然而财富是一种阳性能量,阳性事物是需要释放的,这样才符合阳的特性,但这些人不去布施,财富无法得到良性释放。随着财富的积累,当无法平衡财富时,财富这种阳性能量就要转化,转化成一种伤害此人的能量,随即发生疾病或灾祸,因为只有这样才释放这些多余能量以维护平衡。懂得阴阳转化道理,会对社会一些现象变化看得一清二楚。有些人明白阴阳转化的道理,所以他们在事物没有转化前,主动提前变,还有的人在事物转化的同时跟着变,这两种人都是具有智慧的人,最可悲的是有些人在事物转化后还没变,这样就会倒霉。
阴阳转化实际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比如一般情况下的感冒,无非是伤风和伤寒,最初体现一种症候,但时间一久就会转化成另一种症候,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症候的阴阳转化规律,不能把一个药方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要视其阴阳的变化而用药。
事实上,阴阳的转化就是阴阳的消长,只有消长才转化。而阴阳的对立就是阴阳的互根,只有互根才对立,又因对立才消长。所以,阴阳的四个特性实际是一个特性。
6、阴阳的“媒婆”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用一二三来说明一个哲学问题,解说天地演化和万物的生成规律。无论是天地的运行、万物的生成,还是人的生命活动都赖先天一炁作用,这一炁来自道。天地因有这一炁作用才能正常运行,如果这一炁出问题了,说不定哪一天太阳会跑来跟地球接吻。我们的生命也全赖这一炁作用,我们的身体是一台最完美的全自动机器,吃喝拉撒睡都是自动化完成。一旦这一炁出问题了,该吃的时候不能吃,该大便的时候不大便,该睡觉的时候睡不着,这台机器开始出毛病了。如果这一炁消耗跆尽,那么这台机器就要报废,再好的药物也无济于事,所以有药治不死人之说。由此看来,这一炁是多麽重要。先天这一炁化生二气,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阴阳二气。一般都知道一炁化阴阳二气,但二生三就不知道了。道教中有老子一炁化三清的说法,实际就是一炁化三气,这三气就是阳气、阴气和中气。阴阳二气可谓众所周知,但这个中气很少有人点破,真元子不愿藏私,为大家解开这一阴阳中的奥秘。
真元子在前面已经讲了阴阳二气,那么中气非阴非阳,即阴即阳,处于阴阳两界中间,在太极图中,中气就是太极图中那根“S”弦。阴阳二气如果没有中气作用,则无法转化,无法维持阴阳动态平衡,就根本谈不上化生万物,所以中气就像一个媒婆,把阴和阳撮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化育万物,生生不息。我们传统文化研究阴阳,重视的就是太极图中这根弦,可以叫他中气,还可以称为黄极、黄道,也称中道。所以,我们传统文化属于在这个中道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为什么叫中国,可不是我们处在地球中心,是因为我们有中道思想的文化,这叫执两用中,看阴阳两边走中间路线,如我们的中医是执两用中的医学,简称中医。有些学中医的一直不明白什么是中医,往往认为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个回答也对,跟没回答一样,应该是执两用中的医学,这样才正确。中气思想一直主导着我们的中国人,所以中国人无论是其思维观念还是其处理事情的方式,都留有中道思想的痕迹。这种文化基因,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但也有很大弊端,容易造成优柔寡断、立场不分明、和事佬等流弊。所以,任何一种思想要正确理解并加以善用才行。
中气在人体脏腑上是脾胃,所以脾胃负责运化,脾胃属土,如同大地,人体的健康关键在于脾胃。我们所要做的其实都是在强化脾胃功能,即使补肾也是为了强脾胃,真正的肾气是不可能用药物补的。那个先天肾气往往是个定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定数里怎样减少消耗。如果一个人脾胃很弱,给他补什么都会补出一身病来,因为补进来的东西没法运化,只能成为负担,所以中医很重视脾胃。对于一个久病之人,首先要强化他的脾胃功能。中医始终强调中气的作用,在用药上更能体现出来。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是几味极其平常的药,桂枝助阳,白芍收阴,一阴一阳。有阴阳还不行,还要有中气,否则桂枝和白芍的药力无法在人体发挥作用。所以,加上甘草,才使得这个方子完美了,形成一个太极图,成为调节人体阴阳的大法。又如麻杏石甘汤,其中麻黄升阳,杏仁、石膏降阴,阳升阴降需要中气作用才能完成,所以还要加上中气甘草。
在风水上,大家都知道阴地风水很重要,“一命二运三风水”,阴地风水中寻龙点穴最重视中气,如果坟穴寻到中气的龙脉,也就是太极图中那根弦上,其子孙后代一定发福悠久,富贵双全或人财两旺。如果寻到阳气的龙脉,虽贵不富;寻到阴气的龙脉,虽富不贵。总之,实难两全,可见风水的奥妙也在中气。有的人喜欢用六爻占卜,在六爻预测学中,最难解释清楚的就是辰戌丑未土,这四个土在六爻中起到中气作用。所以,他们不能论阴阳,阳气盛的时候,他们属阳性;阴气盛的时候,他们属阴性。这四土也不能论长生诀,更不能论墓库,长生诀和墓库只适用于金、木、水、火,这就是中气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