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都见闻 | 窑神童宾(景德镇)

 天宇楼33 2016-01-10


景德镇,曾经举世闻名的瓷都,它似乎一直存在于历史中、书本中。以前,我们想象它,古朴而繁荣,宁静却美好。可初到这里,钢筋水泥的城市,往来喧嚣的车辆,好像与预想不尽相同。

然而,当我们抱着一丝期待慢慢走进,才看到,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正隐藏于这小城的角角落落。




第一站·古窑



走在景德镇古窑区,走在江南连绵的烟雨中。看千年不灭的窑烧,看青花跃然于白底,看烧窑人身影世代不停。

窑神童宾,景德镇人为他铸造十米高的青铜像,视其为景德镇的象征。若窑烧是这座小镇的魂,窑神童宾,则让魂不灭,意永存。


风也火也福一方宝地

仙乎师乎佑万世陶民

童宾,窑神,因为烧造瓷器,火借风力,风与火最为关键,也被称为“风火神”。

清代督陶官唐英曾撰写《火神传》、《龙缸记》等文稿,记录童宾的生平事迹,称他的精神“上济国事而下贷百工之命”,“可作忠臣之气,而坚义士之心”,并为童宾神祠手书“佑陶灵祠”匾额,留存至今。

《火神传》

“佑陶灵祠”匾额


窑神的传说

公元1599年,宦官潘相奉命来景德镇,为朝廷烧造青龙白瓷缸,他深知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因为龙缸又大又厚,烧造十分困难,一入窑经高温焙烧,不是变形就是坼裂,早在正统年间就曾有太监王振来督造青龙白瓷缸,但最后无功而返。所以潘相一到御厂,便立即四处招募窑工,众人听说要烧造大龙缸,都有点畏首畏尾,不敢前去应聘。这时,有一位青年壮汉却出来担任了“报火”一职,此人便是里村的童宾。

龙缸

童宾和窑工投入到烧造龙缸的工作中,但是比事先想像的还要艰难。一批瓷坯进窑,而烧出来的却是一堆瓷片。众窑工无奈,潘相更是无辙。但朝廷紧催,潘相便露出凶相,对众窑工紧逼、鞭笞,甚至以死相威胁。童宾不忍面对工友的悲惨境遇,暗下决心,以身代薪,以自己的血肉身躯来换取龙缸的烧造成功。

童宾和窑工们

十一月初八这一天的子时,童宾勇赴窑火,慷慨献身。这一年,他只有三十二岁。也许是童宾的壮举感动了天地鬼神,第二天,当窑工打开窑门,一个晶亮璀璨的青龙白瓷缸惊现在大家面前,众窑工悲喜交加,一个个跪拜在窑前。

风火仙师庙

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全镇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为童宾在御器厂的东侧立祠,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

佑陶灵祠


我们都将在历史中成为尘埃,这是属于平凡人的局限。但有一种人,用生命冲破局限,不畏生死。他们是黑暗中绽放的花火,短暂又永恒。我们叫他英雄。

童宾不再,万千窑工还在继续,他们在这不问世事的静谧之地,重复劳作,不断探索。童宾是窑工的缩影,窑工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缩影。正因为有他们,景德镇陶瓷才能世代不衰,历久弥新。


千年窑火 生生不息


景德镇,这座隐于深山的小城,历经沧桑,满身尘土。想要看清它的真实,或许需要时间与耐心,但相信我,你也会爱上这座城。

景德镇的故事,还在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