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倡导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并基于课例积累,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创新素养养成的各类课程,是浦东新区“课例研究课程化工坊”团队的努力方向。本期呈现的一组观课报告,系上海市南汇第二中学张丽芝领衔的市级课题《基于再创造数学教育观的初中生反思性学习指导研究》之阶段性成果。课堂观察、课例改进、课程开发因此成为三位一体的教育研究行为。 我在一个小组旁坐下,为方便观察对六个学生一一标号(座位分布略)。 一、两次合作学习的基本情况 秦老师简单开头,同学们开始了小组学习:小组长组织大家互相讲,给方案、想点子、解决困难。 1号小组长让5号讲第一题,5号讲得很快,基本上是读她的解题过程;第二题1号讲解,清晰、很有层次,解题格式非常规范,有理有据,公式运用很娴熟;4号分配到了第三题,也能讲清楚,解题答案正确,但答题的格式不很规范,数据多,没有公式;3号讲第四题,基本情况和6号一样;最后一题有了争议,方法有两种,2号同学自告奋勇,边写边说,他用左手写得飞快,思路流畅,方法很巧妙!4号始终在应付,有时会把同学的思路记下来。5号除了第一题读答案,后续表现比较糟糕…… 第一次小组合作学生用时13分钟。至此,我对小组的6位同学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1号与2号是资优生;3号、6号中等,6号的表现要优于3号一点点;4号基础较差,但善于接受同学的建议;5号比较内向,不喜欢与同学交流,被动接受较多,基本属于学困生。 之后,老师要求每组以自告奋勇为形式派代表汇报。2号上台把第五题诠释的很巧妙:转化的思想自然流露,充满了数学的味道。老师黑板上小结——“求阴影部分面积的两种基本方法:1.从整体中减去局部的面积;2.割补的方法”。 学生汇报7分钟,随后进行第二次9分钟的小组讨论。小组表现如下:1号随机抽取小组成员回答问题,同学们共同探讨。4号随时在改写答案,说明不熟悉阴影部分面积的求法;5号卷面基本空白,我凑上去问:“你懂吗?”她回答“我懂”,但还是不动笔;其余5位同学基本搞懂。这时,1号组长注意到了5号,耐心的给她讲解,足足6分钟!5号虽然慢,看得出还是想跟上大部队的。 紧接着的11分钟汇报,我观察到了同学们的大胆与机智,还有不怕讲错的勇气。相比传统课堂,秦老师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不必为了部分学困生再去反复讲解简单的题目,讨论的环节大可以让学生帮助学生。这样既解放了老师,也提升了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其数学素养。 二、从一题多解看本组成员的几何素养及思维层次 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立足于学生的已有基础之上。如何对学生科学地分层是关键。几何学习是从观察、了解开始的。学生先接触各种物质世界的对象,然后对图形及其元素进行分析,形成空间概念,直到学习演绎推理,寻找命题、公设、公理、定义之间的关系,从中感受几何结构,经历不同的阶段。范希尔夫妇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的几何水平。六年级学生的几何中还没有涉及到几何定理的推理论证,所以本节课的分析仅限于0至水平3。 水平0:什么都不知道。 水平1:直观化。学生按照外观来识别和操作形状和另外一些几何图形,他们能在心理上把这些图形表示为直观图像在直观化水平,学生推理的对象是按直观上“形状相同”来确认图形分类的。例如,陈述“这个图形是扇形”时,这个学生的意思是“这个图形有我已学过的称作‘扇形’的形状”。 水平2:描述/分析。该水平的学生通过图形的性质来识别图形并能确定图形的特征。在这个水平,学生推理的对象是图形的分类,用那些与自己相一致的图形性质在思考;这种推理的产物是建立起图形间关系、图形性质的顺序和图形的分类。 水平3:抽象/关联。这个水平的学生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在这个水平,学生推理的对象是图形分类性质。如整理图形性质,“假如图形满足有两条半径和圆心角围成的图形,将知道这个图形是扇形”。这种推理的产物是通过图形性质的交互联系,获得的思想进行了重组。 下表是对本组6个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推断与比较。 明确了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才有提出更有效的学习指导策略。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二中) 本文发表于《学习报》(教师专业发展版)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第19-24期第13版 |
|
来自: 昵称135263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