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八)

 百了无恨 2016-01-10

书体篇

一、上古书

苍颉书

传说中汉字最早的文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案:目前从实物考知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夏代以前不得而详。世所传“苍颉书”者,俱后人伪托,无足徽信。

禹书

传说中禹所制书体或所书字迹,即‘钟鼎书’或“蜾匾篆”。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禹命九牧贡金铸九鼎,象神奸,使民知备,故有象钟鼎形书,勒铭于天下名山大川。韩文公所谓《岣嵝山碑》,其一也”。今庐山紫霄峰上有禹凿石系舟之所,磨崖为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张怀瓘曰:“向在翰林,见古铜钟二,高两尺许,有古文二百余字,纪夏禹功绩,皆紫金钿,似大篆,神采惊异”。又有《稠戈铭》六字、《钩带铭》三十五字,皆钿紫金为文,读之不能尽晓,薛尚功诸人皆以为夏禹时书。《法帖》亦有禹书十二字。所举之例,皆不可靠。

篆 书

甲骨文(卜辞文、契文、殷周古文)

殷、周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胛骨和鹿头骨)上的文字。全称“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亦称“龟甲文”、“卜辞”、“贞卜文字”、“契文”、“殷契”,等等。殷、周人崇尚迷信,举凡祭祀、征伐、疾病、田猎、气象、出入、年成等无一不卜,以贞凶吉。卜后即在甲骨上刻下卜辞和与占卜有关之事,为研究殷、商宝贵文献,亦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实证。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传一八九九年为王懿荣、刘鹗等发现,后继续出土甚多;又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山西洪赵坊堆村发现一批周人的甲骨文。现约有十余万片之数,分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和日本、英国哈佛大学等地。现知单字总数约三千五百左右,可辨识一半以上。其造字原则基本上符合“六书”语法亦与后世相差不大,故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常见者系用刀刻,亦有手写,朱、墨并见。大者字径半寸,小者细如芝麻,风格清俏,因人而异。近人董作宾曾将甲骨文书体风格分为五期:①磐庚至武丁,以武丁时为多,贞人有“壳”、“宾”、“争”、“韦”等,大字气势磅礴,小字秀丽可爱。②祖庚、祖甲之世,贞人有“出”、“大”、“行”、“兄”、“尹”等,书体工整凝重。③廪辛,康丁之世,书风颓靡草率,常有错讹,贞人有“荷”、“口”、“旅”、“彭”等。④武乙、文丁之世,常不记贞

人之名,贞文简略,书风粗犷而倚侧多姿,“荷”常有佳作。⑤帝乙、帝辛之世,契文规整严肃,一丝不苟,大字峻伟,小字秀莹。贞人有“黄”、“泳”等,参见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九零三年刘鹗编著《铁云藏龟》,一九零四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遂开甲骨研究之学。其后重要著作有: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郭沫若《卜辞通篡考释》、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中国科学院《甲骨文合集》等等。

篆书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篆”,据唐张怀瑾《书断》卷上:“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日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史,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

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如殳书、刻符书等等,统称‘杂体篆’。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如唐韦续《墨薮》卷一《五十六种书》:“黄帝史苍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自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