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十二)

 百了无恨 2016-01-10

铁线篆

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或谓‘铁线篆’即‘玉筯篆’,玉筯较粗,‘铁线’较细,其法一也。‘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

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唐韩愈谓《岣嵝山碑》夏禹书,宋·薜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一《夏器款识》收夏‘雕戈文’六字和‘钩带文’三十五字,《淳化阁帖·诸家古法帖第五》收复禹《出令帖》,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一《三代》于‘夏书’举‘赏鼎书’一种,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谓“赏鉴家有‘蚊脚’、‘鹄头’,定为夏书”。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周篆

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周篆委备,如《石鼓》是也;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其辨可辟之麻冕与纯焉。”

秦篆

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日‘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

汉篆

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元·吾邱衍《学古编·三十五举》之十六举日:“汉篆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汉篆《祀兰公山碑》‘屡字’,下半带行草之势”。

唐篆

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清·叶昌炽《语石》卷七《唐人篆书》。“篆书世称李陪冰无异词,不知唐时工大、小篆者尚有三家;一为尹元凯,有《美原神泉诗碑》;一为袁滋,有《轩辕铸鼎原铭》;一为瞿令闯,道州元刺史摩崖多其所书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